姜帥云
(太原王孝雄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12)
建筑結構設計重點內容包括地基設計、主體構造設計和消防抗震設計等,切實優化建筑結構設計,全方位把控設計細節,有助于強化建筑的整體質量。針對此,本文以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穩定性為宗旨,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部分建筑結構設計單位為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局限于側重鋼材的經濟成本,由此,為“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等現象提供了條件,再加上其對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缺乏重視,導致工程建設質量不符合現代建筑質量標準,安全穩定性不達標。故而相關條例要求,在鋼筋配筋率方面,需依據建筑物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條件合理調整配筋率。建筑工程設計人員要加大對各項細節的重視,積極落實監督管理工作。另外,部分建筑工程單位為控制經濟投入,使用尚未發展成熟的冷軋變形鋼筋,由于此類鋼筋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標準,不利于增強建筑抗震性能,導致建筑工程安全穩定性不達標。
建筑結構設計所使用的材料是影響建筑工程安全穩定性的關鍵因素,通常來說,建筑工程因材料質量不達標導致的建筑安全問題如下所述:結構強度不合格,結構安全穩定性不達標,結構承載負荷系數不夠,主體結構形變或裂縫等。這些現象不僅增加了工程質量安全隱患,也增加了后續維修養護成本,阻礙了建筑工程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從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 年玉樹地震可知,我國部分地區建筑物的結構穩定性不達標,抗震性能與國家統一標準不相符。針對此,要想切實保障建筑質量安全,提升抗震性能,應當總結地質災害中的建筑抗震問題,在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中,采取有策略性的方式強化建筑物抗震性能。
我國政府部門針對建筑物抗震性能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條例,如《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等,明確限定了抗震性能設計的具體參數指標,同時,這也成為約束建筑結構設計行為的主要參考依據。例如,小震要保證建筑物不發生結構性損傷;中震要讓建筑損傷在可修復價值內;大震要保證建筑物不發生整體垮塌。然而,部分建筑公司對建筑抗震設計標準規范缺乏重視,尤其是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對抗震設計缺乏深刻認知,在設計過程中,無法堅定貫徹落實抗震性基本原則,使得標準規范形同虛設。
我國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各地區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條件各不相同,且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和嚴重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對此,建筑結構設計人員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對,選擇恰當的措施優化設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影響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的因素是多樣化的。其中,較為突出的當屬建筑工程規劃設計方案。通常,建筑工程具有規模大、時間跨度長、工程繁瑣復雜等特征,且施工期間涉及多方面內容。基于各種系統性、復雜性工作貫穿于整個建筑工程設計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專業水平及綜合素質的要求。針對此,建筑結構設計人員要靈活應用自身所掌握的建筑結構知識,做到有目的性的設計,有策略性的分析,不斷優化結構設計方案,確保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時,要突破傳統設計理念的束縛和限制,盡可能的降低施工難度。總而言之,建筑結構設計人員應在實際工程中充分發揮指導者的作用。從某種角度來說,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在整個工程建設周期內,針對結構設計與具體施工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要全面增強其專業技能,切實優化建筑結構設計,從而提高建筑結構安全穩定性,保障整體工程建設質量達到現代化建設標準。
無論是何種行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都要積極大膽的進行理念與技術的創新。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應當秉承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高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簡化建筑結構設計,降低工程建設難度,盡可能的為強化工程建設質量創造有利條件。單從建筑結構創新層面來說,我國建筑結構設計單位不僅要讓一線設計人員掌握充分且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進行必要的知識面拓展,開闊視野,避免閉門造車。隨著建筑行業的蓬勃發展,傳統結構設計手段已無法滿足實際要求,并逐步被業內人士所摒棄,建筑結構設計人員需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專業軟件構建模型,實現零距離互動與資源的優化共享,進而提高建筑結構設計效率,保障建筑安全穩定性。
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承建單位不僅需深化結構設計人員對抗震性能的認知,還應嚴格把控結構設計的各項細節,以此提高其專業能力,強化職業道德素養,創新思路,在實踐中堅定踏實、認真、負責的態度,并嚴格把控每一項細節,同時結合以往積累的實踐經驗,突破傳統理念的制約,進而加大對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的完善程度,盡可能的為人們提供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
近年來,各地重大地質災害觸目驚心,提高建筑物安全穩定性具有實際意義。而建筑結構設計與建筑安全息息相關,因此,為切實推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加大對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視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大整體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