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茹 孫 娟
當前,全球經濟正經歷著科技的高速變革,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都在快速發展,科技與產業也進一步融合。無論是金融產業,還是非金融產業,都在與數字化、網絡化技術跨界結合。金融科技屬于產業金融的范疇,主要是指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經濟的發展依靠科技推動,而科技產業的發展更需要金融的強力助推。
在科技金融發展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公司開始興起,其處理資金的方式與傳統商業銀行有很大差別。在可提供的業務中,網絡金融公司涵蓋移動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等,其便捷性、自我創新能力和更寬松的業務門檻,已經對商業銀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互聯網金融公司吸引了大批客戶,造成商業銀行的客戶流失嚴重。2017年6月,余額寶規模已經突破1.43萬億元,成功超越招商銀行存款總量。而傳統商業銀行利潤率增長持續放緩,2016年更是只有1%左右。由此,傳統金融公司被迫轉型,只有改變傳統金融產業固有模式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客戶;而想要成功轉型,必須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科技與金融是命運共同體,強大而創新的科技是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和后盾,金融可以借助科技的發展更好地拓展自身的廣度和深度。利用科技最大限度整合資源,將經營管理推向精細化管理,風險控制進一步加強,企業服務效率大大提高,這些都必須以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基礎。
本文以C銀行為代表,分析傳統商業銀行應對金融科技所推出的戰略,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2011年C銀行啟動了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為轉型做出了“TOP+”戰略。“T”是科技驅動,以技術與數據構成雙要素,雙輪驅動金融創新;“O”是能力開放,將集團業務功能和數據以服務方式向社會開放;“P”是平臺生態,構建平臺、連接平臺,站在平臺連平臺,共同構建用戶生態;“+”是培育鼓勵創新和支持創新的文化,支持集團不斷創新,實現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C銀行將金融科技技術創新動作聚集于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技術。
2018年4月C銀行“無人銀行”正式落地,成為全國首家無人銀行。該銀行全程自助,高度智能化,業務覆蓋廣,且加入場景化體驗。智能服務機器人變身大堂經理,通過自然語言與客戶交流。而較為復雜的業務通過電話遠程客服,進入無人銀行的客戶需要刷身份證并進行人臉識別。這是C銀行金融科技邁出的第二大步,為金融科技公司的推出服務。
同時,C銀行注資16億成立了下屬科技公司,建立完全市場化的金融科技創新的企業。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設立的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它由C銀行體系內直屬的7家開發中心和一家研發中心整體轉制而來,也是國內商業銀行內部科研力量整體市場化運作的第一家公司。同年8月C銀行開放銀行管理平臺上線,響應金融科技戰略、構建生態體系、核心業務對外輸出。科技公司的成立,是C銀行聯合自身實際主動謀劃實施的一次戰略性、全方位的自我改革,也是C銀行金融科技戰略最重要的一步。
對商業銀行來說,金融科技戰略意味推動普惠金融戰略。傳統金融條件下,銀行的授信過程往往依賴于抵押物,小微企業往往會因為抵押物不足難以評估所以出現貸款難的問題,這極大地限制了小微企業的發展。科技金融作為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彌補傳統金融不足的有效手段,使用大數據實現用戶資信與風險精準匹配。大數據精準營銷能顯著降低運營成本,比傳統金融機構承載金融科技的授信效率更高,用戶體驗也更佳。通過自動化授信,既減少人工降低運營成本,也避免因人為情感因素帶來的授信失誤。以C銀行為例,自2016年C銀行上線“小微快貸”以來,已累計為27萬戶小企業提供2600億元貸款。與此同時,C銀行開始在本地所屬高校籌資建立“校園e銀行”,致力于打造一個校園金融生態圈;e銀行內設備均通過網絡操作,快捷便利,同時發展了潛在客戶。
金融科技可有效防范化解風險;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科技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金融科技創新借助科技手段將風險防控機制嵌入金融業務流程,實現風險的特征,精準刻畫,異常交易自動攔截,增強金融風險的預測、研判和應急處置能力,為金融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大數據時代數據共享日趨主流,網絡金融公司之間通過數據共享對客戶金融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可更好避免風險。另一方面,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日益深入運用,給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領域帶來較大變化。神經網絡、專家系統、支持向量機以及混合智能等人工智能模型能夠提高數據處理速度、加深數據分析深度、降低人工成本,提升金融風險控制的效能。
隨著金融科技的普及,大多數業務可通過網絡或者智慧柜員機等工具自行辦理,一方面提高了C銀行的服務效率,另一方面也減少人力成本。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原先需要到達柜面的服務大部分都可以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智慧柜員機等設備來自行處理,這大大增加了企業服務效率,同時減少客戶等待時間。事實上,近些年各大商業銀行都在逐步減緩網點開放速度,轉而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無人銀行的建設。
商業銀行要想成功轉型,依賴于科技,其問題核心是實現從“經營資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轉向“經營數據”的數據驅動銀行。商業銀行在未來發展規劃中需要更加多地運用低成本且高效率的類似“數字化區塊鏈”自動模式,以此優化當前商業銀行金融業務體系內較長的前后臺業務辦理流程、較多的業務操作步驟等多類現實問題。與此同時,通過大數據庫準確定位客戶,針對不同的客戶人群制定不同的服務策略,通過大數據處理方案實現原本較高成本的個性化定制服務,做到營銷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金融與科技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金融監管方面,我國傳統監管思路是在出現問題后再考慮如何進行監管,這在金融服務、金融科技發展較為緩慢的早期尚未表現出太多問題。隨著金融科技加快創新,這一監管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金融監管的需要,對金融監管而言,需要變被動為主動,因地制宜是金融監管的必然要求。金融科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不同層次的參與主體組成的,當前已經形成以金融科技企業為主體,金融科技監管機構和投融資機構并存的“一體兩翼”結構。金融創新的科技企業需要一定的政策空間,試錯也好探索也好,一旦監管措施過緊,對其發展是不利的,參考國外的先進經驗,可以在部分業務目錄部分領域開設“沙箱”測試,在可控環境下適度容錯;但若監管不夠,金融風險關乎國計民生,其潛在風險也不容小覷。監管者可能會因為缺乏充分的技術手段實現不了對金融科技的實時追蹤和事前預警,從而出現監管漏洞,從而出現數據隱私保護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金融科技企業應積極配合監管,積極利用監管梳理發現業務中的漏洞,將更多精力用于風險防控,和監管部門一起促進金融科技產業的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金融科技是傳統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再一次借助技術實現自我發展的機會,把握好在創新發展與適度監管之間的平衡,有助于商業銀行實現更好地發展、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