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楊瑩,孟祥莊
(東北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徽派民居建筑有著科學的環境布局、精美的建筑工藝、獨到的構思設計,不僅是徽州自然因素、經濟條件及社會文化的結晶,更象征著中國民間建筑高超的技術成就和藝術水平。
2.1.1 規整的平面布局
徽派民居的平面布局方整,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在廳堂入口處形成天井,組成圍合式的內部空間[1]。院落嵌套并向內延伸,家族越大,縱深院落越多,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家庭生活空間[1]。
在平面布局中,天井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不僅使封閉空間具有采光、通風、排水等功能,而且延伸了堂屋空間,它是具有連接和引導功能的樞紐空間[2]。這種內向型的建筑,以天井為單元,組合成一個家族,體現出徽州人聚族而居、不染他姓的宗族觀念。
2.1.2 豐富的體形輪廓
由于人口密集且聚族而居,徽派民居建筑為了防止火災蔓延,普遍采用封火山墻。為解決山墻檐與屋面之間高差過大的問題,徽派民居將山墻改為逐步下跌的模式,從而形成了“馬頭墻”[3]。這樣不僅節省石材,而且打破了封閉高墻的單調和封閉,使墻面錯落有致、富于變化,極大豐富了建筑的輪廓,造就了別具一格的外觀。
2.1.3 簡約質樸的色彩
徽派民居建筑有著粉墻黛瓦,色彩簡約,灰白色調盡顯典雅大方。黑、白、灰經過巧妙的安排,在對比中襯托各自特色,顯得和諧有致,簡潔而不簡單。另外,“粉墻”、“黛瓦”很好地與“青山”、“綠水”外環境融為一體,色調寧靜幽遠,保持著建筑與自然的和諧。
2.1.4 精巧的三雕裝飾
徽派民居有著高超的裝飾水平,在建筑雕刻藝術上發揮地淋漓盡致,其中主要應用了磚雕、木雕、石雕。磚雕多體現在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等處;木雕在裝飾中占有主要地位,體現在月梁頭、平盤斗,以及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等;石雕主要表現門額、欄桿、水池、花臺、漏窗、照壁等上面[4]。
2.2.1 環狀多級的網狀交通
徽派民居建筑的街巷大多穿透距離不遠,并非是一直到底,而是不同方向并交織成網狀。行走在街巷中,需要借助街巷標志才會不迷失其中,如一塊石頭、一口井。同時,街巷整體上有著較好的層級序列,構成主街—巷道—次巷道的環狀多級網絡系統[5]。另外,街巷在疏密和寬窄上都平緩變化,使得街巷顯得變化多樣。
2.2.2 豁然的中心空間
徽派民居建筑的街巷在起始點和交叉點會形成節點。起始點是街巷的開始端,為展現出很強的標志性和導向性,一般有著豐富的高差變化。交叉點空間則使街巷更好的連接和轉折,以及引導作用,使街巷既連續又多變。總的來說,豁然的中心空間彌補了街道的封閉感與幽深感,使整個街巷空間疏密有致。
2.2.3 人性化的空間尺度
在空間尺度上,徽派民居的街巷具有很好的人性化特點。為了避免太空曠或太壓抑,建筑高寬和街道寬度的比例恰到好處,以給人很好地空間感受。例如,屯溪的老街寬6-7m,兩側建筑高約7m左右,正好形成了1:1的高寬比,人行走其中極為舒適[6]。
2.3.1 依山傍水,融于自然
徽州地形多變,多山多水,村落布局參考山形地脈,融合于山水之間。村落屋舍與周邊環境巧妙結合,以山巒為骨架,以溪水為血脈,或背山臨水,或依山跨水。這種融于自然的布局,不僅形成優美的村落風貌,更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
2.3.2 對外封閉的村落格局
徽派民居的單體建筑在平面布局講究規整,卻也內向封閉,形成隱深的深宅大院,也使得整個村落呈現出封閉特色。總的來說,村落布局主要有3種形式。
第一種是線型布局,建筑群沿主要巷道序列分布,有較好的朝向與景面,如款縣漁梁。第二種是散點布局,多位于復雜的山地中,建筑散點分布于適宜地帶,適合小型村落,利于自然風貌的保護,如婆源上曉起。第三種是集聚布局,適合各種規模的村落,優點是建筑集中而占地少、空間緊湊,但使封閉性較強,如黟縣屏山[7]。
徽州地區濕熱的氣候成就了徽派民居中淡雅的白墻。在濕熱潮濕的環境中,為了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徽派建筑采用了白色的石灰粉,使建筑墻體保持干燥,避免墻體受到腐蝕。另外,濕熱氣候也導致了街巷狹窄,道旁高墻很好地在狹窄的街道形成較好地陰影,利于居民遮陽避熱。
古代徽州風水學說盛行,人們對風水文化頂禮膜拜,因而風水理論對徽派民居建筑的形成很有大的指導作用,并影響到建筑的各個層面。首先,風水文化影響著村落的選址布局。徽派民居建筑遵循著人與自然和諧融合的風水理念,大多依水勢而建,呈現出背山面水、山環水繞的特點[9]。其次,風水理論同樣影響到建筑的色澤、體量、形式。黑白灰的色彩,淡雅柔和,很好地融于青山綠水的大環境中,迎合著“天人合一”的觀念;高低起伏的馬頭墻,更是“取法自然”,與起伏的遠山相呼應,力求建筑與自然的和諧融合。
地域的人文意識和社會文化對建筑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而徽派民居建筑正是徽州宗法制度的物質載體。宗法制度注重家族血統的純潔性,強調整個宗族的凝聚力,同時為了更好地抵抗外族入侵,徽州人以家族、血緣為參照,聚族而居。正是在這種“千丁之族未嘗散居”地域民風的影響下,徽州民居建筑在單體及村落都有著內斂、封閉的特征。
徽州建筑的風格也深受徽商的影響。長久以來,中國古代社會重農輕商,徽州人經商致富后,即便有很好的經濟實力,也不愿對外顯富,而是“藏富于宅”。因此,在建筑外部,高墻緊閉,色彩淡雅;而內部卻精致華麗,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三雕藝術。這巨大的內外反差,正是徽商“財不外現”觀念的產物。
徽派民居建筑風格獨特,文化精深,有著別具一格的地域特征。在建筑外觀上,高墻封閉,馬頭翹角,粉墻黛瓦,樸素淡雅;而內部卻精致華麗,令人嘆為觀止;在街道和村落布局上,體現出較高的人文意識和藝術文化。徽派民居建筑典型的地域特征,正是受徽州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及文化意思的影響才得以形成。濕熱的氣候條件、聚族而居的宗法制度、天人合一的風水意識、財不外現的徽商文化在建筑中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