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炳建
(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人民政府,東營 2570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始終是國家發展和建設中的一個根本問題。農村現代化進程決定和限制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速度。村鎮規劃與建設的推進有利于保護耕地,實現耕地的集約、節約化利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利于鄉鎮中企業集中化,實現集約化經營,轉移更多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有利于改變農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態環保觀念,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因此,村鎮規劃與建設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一步。
執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必須將黨的管理作為基本的原則,堅持農業發展的優先性,并強調農民在此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還需兼顧城鄉的融合發展,在協調經濟結構的基礎上,發揮出農村自然資源的優勢,因地制宜的落實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條件,保證鄉村循序漸進的發展狀態。方法上,戰略再次確定了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性,并強調了國家糧食安全工程的重要性。
受黨中央出臺的關于農村問題的一號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強農政策的影響,農村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村鎮規劃與建設的發展依舊不盡如人意,不僅發展速度緩慢,而且存在眾多發展問題,如用地不合理、設施不配套、建設檔次低、環境臟亂差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進程受阻,故需要提出適時而又準確的解決方案。
在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應認識到鄉村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關系,兩者共同構成了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發展過程中必將面臨嚴峻考驗,諸如國際環境中農產品貿易的不穩定與不確定,重塑城鄉關系任務迫切。
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發展,村鎮規劃與建設應做到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科學判斷鄉村發展階段,準確把握不同鄉村的特點,因地制宜地設計規劃與建設方案。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需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分類推進,并指出要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類規劃、分別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強調,要牢記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鄉村是各種天然資源、自然生態系統集中的地方。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影響著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
1.村鎮環境保護規劃
村莊中存在的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噪聲污染。這些污染來源于農業生產生活和鄉鎮工業。所以,在村鎮規劃與建設中,針對水污染的規劃應做到按水體保護規劃,對江河流域做到統一管理,對村莊中的生產生活廢水加強排放管理,采取妥善布置排污點和控制排污數量等措施,保持河流的自凈能力,切不可讓上流污染影響下游村莊。大氣污染方面,村鎮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地形、地勢、風向等因素,合理安排村莊布局。
2.生態村鎮建設規劃
要規劃建設生態村鎮,首先要認識到其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應從生態產業、生態人居、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等方面進行考慮。
生態產業建設包括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在生態農業方面,應考慮到如今農村年輕人大多外出,老人因身體原因種地的人數越來越少,耕地荒置情況十分常見。而仍在耕作的土地,經營規模比較落后,土地生產率較低。所以,在村鎮規劃與建設中應升級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建設農業科技園區進行產業化經營,以規模化利用物質、能源等,提高生產效率、保護環境。
生態人居建設是指建設生態化、綠色化的居民居住區和公共活動區。基于此概念,在村鎮規劃與建設中要注重節能、節水、節地以及景觀設計。現階段可利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新能源進行居住區的基礎建設,常見的有太陽能電池板、路燈和熱水器;在公共活動區要注重廣場、街道建設,規劃中可以設計與當地民俗相關的文化廣場,強化村民廣場的建設與使用,同步提高街道的亮化與硬化,以便于村民出行。
經過“十一五”“十二五”兩個五年規劃的大力建設,我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了很大成就,如交通道路總長度的增加,為村民提供了便利。但是,農村基礎設施相對于城市依舊匱乏,存在很多問題,如道路質量差、商業流通設施滯后、互聯網普及情況不理想等。因此,在村鎮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要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加大對欠缺方面的建設,同時鞏固已有的建設成果。
1.信息化基礎建設
為在互聯網普及的大環境中更好地發展,在村莊規劃與建設中應注重提高電信服務的覆蓋程度,加快農村地區網絡和移動通信的覆蓋進程。考慮到信息化基礎建設在農村發展受限的原因主要是居民點分散、網絡費用負擔以及文化水平限制網絡使用等問題,在采用由近及遠、由集中到分散逐步完成整體的網絡覆蓋的技術路線時,應考慮在規劃中設置專用資金和專門的隊伍與平臺對農民進行使用支持與培訓,讓利于民,服務于民。
2.交通物流基礎建設
農村道路長度總量增加的同時,仍有部分村莊沒有達到道路建設要求,直接影響了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很多地方的道路因修建時按固定模式進行,缺乏對實際情況的考慮,導致路面開裂,影響使用。因此,規劃建設中不僅要將建設村鎮道路的數量作為目標,還要因地制宜考慮到該地區的溫度、地形、土壤質地等條件,選擇合適的材料,避免重復返工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
村鎮規劃可以明確村鎮建設發展方向和規模。在新的時代背景和要求下,做好村鎮建設,因地制宜促進發展,有利于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推進生產和生活建設,促進村鎮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減少城鄉差異,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