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小韻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鄭州 450046)
作為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舉國品飲中的智慧凝結,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綠色使者。其繼承和發揚必須選擇具有創造力的傳承人、傳承基地和傳承途徑,肩負歷史使命,滿足時代需求。那么,如何凸顯創新創業項目的輻射功能和標桿作用,以激發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興趣?如何將茶文化與創新創業文化進行有益碰撞,使之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如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眾創空間建設提供正能量引導,“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本項目將從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角度,結合高校眾創空間建設進行研究探索。
從隨著長江流域的人口遷徙廣傳內陸,到通過茶馬互市等貿易往來傳向邊區,再經由慘痛的鴉片戰爭被動的走向世界,中國茶的發展經過了一段漫長、曲折而不失光輝燦爛的歷程。然而在堅持“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廣大青年對茶的口感和品飲方式普遍接受度不高,喜愛更利口更方便的外來飲品。茶文化也沒有隨著信息化的大發展再創高峰,反而陷入固守傳統的小圈子,徘徊在傳播的瓶頸期。因此,茶文化應與時俱進,選擇能夠起到引領作用的繼承者、具有創造能力的傳播空間和具備輻射功能的傳播路徑。
西方文化在大學的滲透有愈演愈烈之勢,體現在眾創空間的發展上,就是大量跟風開設“眾創咖啡”,這是對外來創客文化的盲目模仿,也是對“創新”思潮的巨大諷刺。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意識到,眾創空間既為廣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也承擔著營造良性競爭氛圍,培育正確價值觀念的角色。高校決策、管理部門在對其規劃建造時應重視德育教化功能,截斷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等對當代大學生的誤導和毒害,使之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作為青年中最具有活力的團體,是未來建設和諧社會,復興偉大中華的重要力量。然而,這一群體也存在著過分關注自我,缺乏團隊精神,價值觀與世界觀尚未成熟等弱點。使高校“雙創”教育的人才培養顯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抗壓能力有待加強,挫折教育整體缺失等等。應該看到,創新是打破常規的行為,具有較高難度,免不了遭遇失敗;創業是從無到有的開拓過程,必然充滿艱辛和風險。這都需要大學生們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解決創新創業過程中的思想問題與實際困難。
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金錢為王、急功近利的想法逐漸滲入校園。有些學生參與“雙創”項目時缺乏內在動力,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取學校的獎勵政策;有些學生不能辯證看待“雙創”過程中的困難與挫折,背上了“想贏怕輸”的心理包袱。針對這些現象,高校眾創空間可以提煉中國茶文化的思想精華,以茶道精神作為價值引領。例如,以茶之德,提倡商業倫理道德,打造良性競爭環境,培育誠信廉潔的創業品德;以茶之和,塑造共享氛圍,植入共贏思維,鍛煉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創業者團隊意識;以茶之靜,沉淀功利社會浮躁情緒,靜飲洗滌創業焦慮,靜思產生創新智慧;以茶之美,提升審美品位與生活情趣,抵御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低俗文化的侵害,提高創新創業者的綜合素質。
文化傳播,歸根到底是人與人之間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相互影響與持續傳遞。高校眾創空間通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催動創業項目的孵化成型,為智慧型社會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未來,具有實踐精神和信息整合能力的雙創型人才,必將成為人群的先行者和知識的創造者。將茶文化與高校眾創空間有效結合,使傳統文化在校園內外雙向輸出,可以打破守舊觀念,擴大傳播途徑,以大學生的示范作用和眾創空間的聯動能力,助力茶文化的發揚光大。
文化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會隨著歷史進程不斷吸收新技術,總結新經驗,形成新特色。中國茶文化從先秦以茶入藥,到漢魏煮茶、唐時煎茶,再到宋代點茶、明清泡茶,匯集著數千年的實踐成果,凝結了各民族的群體智慧。在科技飛速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的今天,將茶文化與創新創業文化進行有益碰撞,以領先技術發明新的物態文化;以反常規形式打造新的行為文化;以科學方法總結新的制度文化;以獨特視角提煉新的精神文化。使茶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既富有傳統魅力又獨具時代特色的大國文化。
眾創空間主要由工作空間、資源空間、網絡空間和社交空間組成,其承載的辦公功能、會議培訓功能、社交功能等都需要有實際場所。高校在規劃眾創空間時,可以改變對西方眾創咖啡模式的一味效仿,將茶的物態文化融入創新創業人員的實際需求,打造具有舒適辦公空間,實用資源空間和高效社交空間的眾創茶吧。環境布局上選擇富含茶文化元素的裝修風格,通過低調、內斂、含蓄的中式審美營造自然優雅的工作氣氛;利用茶文化“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包容性特點,設計以茶會友的互動空間,開展形式多樣的茶敘活動,進行創意交流與技術分享。
茶葉以其耐人尋味的口感和溫和的情緒調節功能風靡全球,現代科學家也證明了茶的保健功效和藥用價值,包括抗癌、防齲、明目、利尿、防三高、抗氧化、抗輻射、抗衰老等。高校可以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組建高素質的“雙創”團隊,深度挖掘茶的健康特質和文化因素,加大對茶產品的研發力度。例如,針對六大基礎茶類的不同口味和內質,開發滿足消費者個性化追求的健康型茶食品;利用茶的提神功能,開發滌昏寐、清精神、益思考的智慧型茶飲料;突出茶葉傳播過程中的歷史文化元素,開發高雅脫俗的文創產品等。
我國茶葉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擁有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產區,產業鏈遍布二十多個省市多民族地區,其中不乏茶產業優勢區域。例如,占據生態優勢的云南、貴州等省;具備加工技術優勢的福建各地區;擁有茶館、茶樓服務優勢的四川、廣東等地。這些地方的高校可以尋求政府政策支持,建設與特色茶產業融合發展的眾創空間。一是集中研究茶樹種植與栽培的前沿技術,提高現代茶園產出水品;二是共享高科技的茶葉生產與加工用具,提高設施設備利用水平;三是共同研發信息化的生產管理系統,提升行業整體管理水平;四是共建數據交互平臺,平臺上可以追溯茶葉生產來源,發布產品買賣信息,進行線上同質比價等,提升質量認證、倉儲運輸、終端銷售等環節的綜合服務水平。
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融入高校眾創空間建設,其作用必然是積極的。能夠緩解大學生創業壓力, 幫助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和持久的熱情投入到“雙創”生活中去;能夠為眾創空間帶來富有底蘊的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和正確的價值引導;能夠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注入新鮮血液和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