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雯
(蚌埠學院,蚌埠 233000)
音樂文化是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一個國家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各國家之間可以通過音樂文化更直接的感受和交流,體現世界文化之間的差異。傳播音樂文化的重要手段,就是音樂教育,將一定的音樂文化形式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傳授。不難看出,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相互依存,以音樂文化的傳播為基礎的現代音樂教育,其社會功能不可忽視。
我國的音樂文化從古代流傳至現代,被冠之以“禮樂之邦”。通過校園、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音樂教育,使得音樂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國源遠流長的音樂文化,音樂教育在音樂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尋找到了其存在的價值。在未來的音樂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構建以文化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挖掘音樂的藝術魅力,弘揚我國的音樂文化。
音樂文化是伴隨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產物,有著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征。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廣泛,獨樹一幟。
音樂文化,屬于藝術教育中的精神文化范疇,以文化概念為基礎來認識和研究音樂,賦予了音樂一定的文化意義,解決了傳統的通過音樂經驗來認識和研究音樂所帶來的弊端。
廣義的音樂文化是被一定社會人群共同擁有的,通過后天學習掌握到的與音樂有關的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的所有活動;而狹義的音樂文化,是通過后天學習到的音樂觀念和音樂活動行為,屬于廣義音樂文化中的精神層面的文化,被一定的社會人群所共有,這種音樂文化散發著強大的藝術魅力,能夠幫助受教育者創新人格、提升專業素養、培養創新素養。
目前大多數音樂領域專家在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方面的研究,其實質就是在研究廣義音樂文化中的精神層面文化。
廣義的音樂教育指的是一種無意識的教育行為,它來源于人類的生產生活;而狹義的音樂教育針對性較強,包括校園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以及有組織的社會音樂教育。可見,狹義的音樂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行為。近年來,人們逐漸將目光投向了音樂教育,開始重視音樂文化藝術魅力給人們帶來的積極影響。
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對培養受教育者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使得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過優良的人格取得優異的成績。良好的音樂文化教育,可以促進藝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陶冶情操、提升思想意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專業素養是對于社會人培養中的核心要素,通過專業音樂知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其獲得一技之長,在該領域凸顯自己,增加個人自信心。而受教育者通過藝術形式的音樂學習,能夠讓長期處于緊繃狀態的大腦得到短暫的放松,同時還能達到開發智力、挖掘潛在創造能力的目的,使受教育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有益于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創新素養是當代社會人最突出的素養,通過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思維,可以使其在各個領域發揮自身的價值。人類的思維活動分為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兩種,前者與其專業素養相關,后者表現的則是其生活素養,包括以音樂為代表的藝術素養,兩者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創新素養的培養,是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統一的表現,因此,只有將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完美融合,才能夠使其創新素養得到培養和鍛煉。
音樂文化教育能夠將悠久的音樂文化以教育的方式保留和傳承下去。音樂文化教育研究者將音樂文化的內容進行篩選和整理,并通過校園、家庭和社會這些教育途徑,進行音樂文化教育,實現了通過音樂教育傳承和發展音樂文化的根本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對音樂文化進行教育篩選和整理的過程中,不僅要結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發展需求,而且還要符合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需求。因此,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模式不能一成不變,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完善,針對性地使受教育者通過重新架構的音樂文化教育內容,學習到音樂文化的精髓,使音樂文化體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得到傳承和發展。在對音樂文化教育內容和模式不斷更新完善的過程中,可以豐富音樂文化的內涵,使古老又富有現代氣息的音樂文化保持生命的活力。
目前,我國的音樂教育,仍處在重視音樂技能教育,忽略音樂文化教育的階段,這使得許多的受教育者對傳統的音樂文化知之甚少,對受教育者的創造力的發展和音樂文化的傳承造成了巨大阻礙。因此,我國音樂教育應該更多的以發達國家為標桿,逐漸將對音樂的美育和技術教育目標轉向對受教育者的文化教育方面。比如,在美國和德國早在20 世紀60-70 年代就已經將重視文化中的音樂作為音樂教育的目標。我國在音樂的教育方面,無論是專業的音樂教育還是公共的音樂教育,都應該注重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積極構建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體現出中華民族獨有的氣質和中華文化素養,將包括音樂、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培養,當做建立母語教學體系的基礎,促進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的傳承與發展,使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音樂文化教育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音樂文化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甚至于可以說,人們生活的世界是充滿音樂的世界,沒有音樂的社會是不存在的。由于人自始是社會群居的,所以天然地傾向于同社會、同他人取得和諧,音樂是溝通和交流的方式。音樂不僅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人類理想的體現。音樂文化教育對社會功能的提升表現在:
音樂以音響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聯想、想象、激動、共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人們接受某種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的熏陶滲透,可以超越現實,從而使人們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音樂是人們的精神世界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通過聆聽音樂,使人們的“音樂的耳朵”能對大千世界有敏銳的感受力、觀察力,甚至具有對聲音選擇、篩選的能力。音樂可以誘發人的內在的感情,觸發人們內心積極情感。使消極的性情感得到宣泄。
音樂可以組織和協調社會成員的意志行為,傳達與交流社會成員的思想感情,從政治態度、倫理道德等方面對人產生影響。
如國歌,它所營造的是代表一個國家尊嚴及民民族情感的象征。軍歌、校歌等同樣如此。
音樂文化教育的社會功能體現在音樂能培養人的感知、想象、直覺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人的情感體驗能力、情感調節能力和情感傳遞能力,促進人際關系和諧。
總而言之,我們只有將音樂文化教育作為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前景中的一部分,才能使音樂文化得到完美的詮釋,促進音樂文化的發展,沒有以文化為約束的音樂教育就像無根之水,無法長久。所以,只有明確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建立以文化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模式,才能發揮音樂教育本身的價值,在促進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同時,將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