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蓉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 401331)
《安民策》是李覯四十歲所寫,其中的社會整合思想主要是以重視教化為核心,通過書院教化培養有德之士,輔之以法令在民眾心中建立封建等級秩序觀、加強君主權力,同時制定合理的賦稅制度和以農為本的農政使農民疲于勞作,無心思亂,以此達到緩和社會矛盾,從而進行有效的社會整合。
社會整合是社會學術語,是指社會將無數單個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調整種種矛盾、沖突與對立,并將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維護統一的局面。學界對李覯及其思想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其經濟思想,關于李覯政治、哲學、禮學、法律等思想研究也有許多。然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梳理和探討李覯《安民策》中的社會整合思想卻是一個新領域。
李覯,字泰伯,北宋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 年)[3]。445 李覯多次應試不舉之后,隱居鄉里,著書立著,以求治世醫國,是一名心懷“康國濟民”理想的大儒?!栋裁癫摺肥撬?0 歲所寫,時值宋仁宗當政,北宋各種社會矛盾愈加激烈:外有西夏、遼朝虎視眈眈,內有官僚機構腫脹,貪污腐敗,加上水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國內民變、兵變紛起,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正是看到這種情況,李覯心懷天下,著《安民》《富國》《強兵》三策,其中《安民策》主要是針對當時農民起義和兵變眾多的情況,講述如何對待民眾、安定百姓,緩解社會矛盾,對當時社會秩序穩定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李覯的《安民策》于慶歷新政之后所著,兩者在對于民眾的思想上有著共通之處,并且對后面的王安石變法有著重要的影響。
教化在《安民策》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來。其一,李覯在《安民策》中提出“ 所謂安者,非徒飲之、食之、治之、令之而已也,必先於教化焉?!盵1]這里的“安”也就是社會整合的意思,而在李覯的思想中教化在“安”中則是放在了衣食住行、政府法令之前,可見其對教化的重視。其二,李覯在《安民策》中論證了教化與刑法的關系,甚至將教化擺在了刑法之前:“獨不知教失而后惡,化成而后刑,刑所以不勝惡也。”認為教化要先于刑法,刑法是教化的補充手段。同時也用“雖日誅之,死者弗之悔而生者弗之悟也”來說明只用刑法雖然可以制裁制造罪惡的人,但是無法讓制造罪惡的人反省后悔,是不能讓社會得到安寧的。另外,社會整合本就是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在李覯的看法中教化便有這樣的作用:“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弊罱K達到“使民父子親,夫婦和,宗族相睦,鄉黨相信,財不以爭,力不以斗,肅肅雍雍,相從于禮讓之地”的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李覯是把教化當作了社會整合的核心指導,任何緩解社會矛盾的手段都要以教化為前提,從而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教化并不是具體的某種手段,它僅僅是一個核心指導,在李覯看來實現教化的還需要具體方式:“欲教化之明且具,則奚由?曰:莫若學校之宜於時也。”這里的學校是指宋代的書院,被李覯作為教化具體實現的手段。書院制度萌芽于唐末五代,成型于宋初,是一種圍繞藏書、讀書、教書、著書、印書為中心而形成的新的教育組織。最初主要是由民間或“留意斯文”的士大夫創辦,但由于其規制完整、形式多樣、成就突出,很快就得到了朝廷和地方官員的認可和支持。從宋初到慶歷的數十年間,正是書院初興、成型的重要時期。李覯這樣認為的原因是“夫士者,眾之所仰望者”,眾是指百姓,士是百姓多尊敬仰望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社會上的百姓,書院又是專門培養士的地方,所以書院的教化是能夠影響民眾,進而實現社會整合的。由于“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士必須成為君子才能化民成俗,這變君子的關鍵點則是能否在學院成為有德之士。李覯認為“士之不德,師非其師也,師之不才,學校不修之過也”,然而“師者雖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也”,學院之師便是培養有德之士的關鍵因素。于是學校形成了通過尋找大德之人任師培養有德之士即君子,從而化民成俗的社會整合思想。
李覯認為人生而有欲望,人們在不斷的滿足欲望,若不加以控制會對社會造成巨大危害“凡風俗之所薄,獄訟之所煩者,民貪故也”。 因此要“以度教節,則民知足”。當然,這里的度并不是單純的法律,它更像是一種封建等級秩序,要求人們按照自己所處的等級去滿足欲望,也就是李覯所說的“如使上下有等,奢侈有制,在執則尊,無列皆賤,富不得獨文,貧不得獨質,萬金之居,與上下為伍,則飽食之余,無所復用,庶乎廉讓可興,而和平可致也”??偨Y來說就是通過法令威懾人們,使等級秩序深入人心,通過形成封建等級秩序觀來壓制下層人民的欲望,達到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在建立封建等級秩序觀的同時,統治者并不能忘記在社會人員中樹立君主威嚴和加強君主權力。李覯提出“民之所從,非從君也,從其令也”,令不是單純的政令,實質上是指更深層次的威嚴和權力。“朝一命焉,夕一命焉,群吏奉承之無暇,愚民惶惑而失圖”,是君主隨意改令,喪失威嚴和權力的表現,容易造成民心不穩,社會沖突加劇。李覯于是突出了如何正確發令的看法:首先“審于內而后行于外也!”發布“令”時因經過君主與朝堂再三思考、審查,再發布于外省施行;其次“不可失政教之常以從民欲也”,人的欲望是無窮的,雖然民眾是統治的基礎,但是君主發布“令”必須在教化的規定之內,不能跟隨民眾的貪欲;最后達到“明明后誠能謹令之所以出,則群心洗耀,知所以從矣”。民眾知道“令”所出的原因,眾志成城,服從君主之“令”。只有這樣才能有意識地樹立統治者威信,加強權力,對社會實行有效控制。
在李覯看來賦稅是封建王朝及其重要的一部分,“賦共車馬兵甲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廢”。也就是說賦稅的多寡可以反映封建王朝的國力,如若賦稅出了問題則會動搖君主的統治。在李覯的觀念里“故取之于非其地,求之于非其常,皆農人之病而商賈之利也?!睍斐少x稅的不穩定,導致“饑寒之憂,不遠而至矣?!鞭r民作為賦稅的主要提供者,若有饑寒之憂則國危,因此合理的賦稅征收制度是穩定社會的重要手段,李覯的建議是“夫以不用為用,不急為急,物皆有備,則國不憂而民不勞矣。”實際上就是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穩定的賦稅征收制度即取于民有制,使社會持續穩定。
上面已經提到賦稅對于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賦稅在古代封建國家中最主要的來源便是農業,于是李覯提出“王法本于農”的建議,倡導君主必須萬事以農業為首。古代地域遼闊,君主久居深宮之中,只有任命官吏代替自己官吏地方,但是這些官吏之中難免會有不務正業之人,“狃富貴者,以田野為鄙事;嗜儒雅者,以離俗為清賢?!边@些都將農業作為低俗的事務,而去專心其它,如“或獄訟不決,經年逮捕;或功役煩舉,連頭驅掠?!边@些都會導致農民無心耕作,進而人心思亂。對于解決這樣的問題,李覯大膽的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誠申命四方,以吏課為后,以農政為急,勸農之官,交舉其職,時行屬縣,問民疾苦。土田墾辟,稼穡蕃滋,百姓樂業無冤人,則書必功?!笨偨Y來說就是所有的官吏應該以農政為首,讓百姓樂于田中勞作,達到安居樂業、毫無怨言地結果。實質上這個看法是將農民困在土地上,滿足農民的耕作愿望,讓他們無心反抗,達到社會穩定的效果。
王法本于農的農政和取于民有制的思想是相輔相成的。農業是賦稅之本,也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取于民有制建立在剝削農民的勞動成果上,而只有讓農民更加盡心勞作才能收取更多賦稅。所以以王法本于農的農政是合理賦稅制度的基礎,合理賦稅制度又刺激以農為本的農政實行。兩者讓農民不得不在田地里疲于勞作,無心思亂,起到穩定社會治安,實現社會控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