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璽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
學科服務是為各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提供資料、數據以及相應的人力支持等的輔助性服務工作。具體地說,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以學科館員為主體,依托圖書館特有數據源、信息技術和公共信息資源,面向特定機構和用戶群體,基于教學和科研,形成多方協同、面向一線、嵌入全程的一種服務模式和服務機制[1]。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2],為中國高校建設指明了新的思想和方向。
學科建設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和衡量標準,學科建設的質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整體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良好的學科建設不僅可以為學科教育質量提供保障,同時也是增強高校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文獻資源中心,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文獻支持和保障,在學科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雙一流”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圖書館,同時也需要高校圖書館提供一流的服務。
美國高校最先提出了學科服務的理念,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海外高校圖書館的普遍認可。清華大學圖書館于1998年率先引入了學科服務的概念,創立學科館員制度,實施學科服務[3]。此后,國內“985”“211”高校圖書館相繼展開了學科服務建設,開啟了對學科服務的認知與實踐。
為了深入了解“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現狀,筆者于2019-04-17 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庫,通過篇名途徑檢索“雙一流”*“學科服務”,共檢索到52 篇相關文獻,認真研讀相關文獻后總結如下:從發文時間來看,全部文獻集中在2017—2019年發表(其中2017年6 篇、2018年35 篇、2019年11 篇),可以看出“雙一流”建設方案雖于2015年提出,但真正引起學者們重視是在2017-01《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發布之后以及十九大精神的指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中國高校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也促使高校圖書館為“雙一流”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從研究內容來看,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學科館員隊伍建設、學科服務制度建設、學科服務模式的運用、資源保障建設、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當前,國內42 所“雙一流”高校幾乎全部都建立了學科館員制度,一些重點高校圖書館分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學科服務發展模式??偟膩碚f,當前學科服務的模式主要有“學科館員-學科嵌入”服務模式、“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服務模式、“學科分館”模式等幾種,其中“學科館員-學科嵌入”服務模式的運用率最高,具體做法為:嵌入教學,參與學院教學活動、導師的畢業討論會、學校的教學方法討論會,將信息素質教育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開展新生入館教育、一小時講座,開設信息檢索和利用通識課、信息素養專業課;嵌入科研,與科研處合作,參與項目申報,完成學科分析報告等,參與教師科學研究訓練系列講座的開展[4]。
學科服務制度主要包括學科服務管理制度、學科館員服務制度、學科服務評價制度三方面。雖然很多高校圖書館都已經開展了學科服務相關工作,但真正建立了完善的學科服務制度體系的只有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大等國內知名高校,其他很多高?;蚴菦]有建立學科服務制度,或是只 對制度中的某一方面作出了相關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科服務的發展。很多高校沒有將學科服務專門設立部門,可以由信息技術部人員負責學科服務的相關工作,也可以由采編部人員負責,而且沒有對學科服務人員的職責做出明確規定,缺乏服務的反饋、監督、獎懲和激勵機制,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科服務工作的高效開展[5]。
目前,一些學科館員服務主動性不強,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不明確,滿足于常規工作,導致學科服務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嵌入到教學與科研中。多數高校學科服務仍然只是傳統的文獻傳遞、引證查詢、用戶培訓等淺層服務,除了一些重點高校開展了如學術評價、研究前言、動態追蹤、項目參與等有深度的學科服務外,其他高校很少開展有深度的學科服務[6],導致服務質量不佳,無法為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高質量的學科服務。
學科館員是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主要人才力量,在學科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十一條規定:圖書館館員包括專業館員和輔助館員,專業館員的數量應不低于館員總數的50%。專業館員一般應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層次學歷或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并經過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或系統培訓[7]。雖然近些年各高校圖書館在不斷引進高層次人才,但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圖書館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學歷層次、專業知識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都達不到教育部對專業館員的要求,且很多館員學科背景與相關學科知識結構以及開展的知識活動契合度低,具備學科背景的館員又缺乏圖書館情報相關知識,兩者兼具的甚少。這就導致圖書館的學科館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缺乏對相關學科的深層次了解,很難準確把握學科前沿問題及發展趨勢,提供的服務難以滿足教研人員的需求[8]。
學科服務平臺以傳播學科知識和學科信息為主,是開展學科服務的有效支持工具。LibGuides 系統被很多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采用,是目前較主流的系統,除此之外,也有少數圖書館使用其他系統,例如北京大學的學科服務平臺使用的維普系統,南京大學使用Subject plus 系統等。但多數高校圖書館提供的學科服務集中于學科資源的建設,學科資源的導航服務等,缺乏個性化的學科服務和創新性服務。
學科服務的開展離不開學校各二級學院及有關職能部門的配合,可建立高校學科服務管理中心,通過該中心來對學科服務的相關部分之間進行溝通協調,提高服務效率。管理中心的建成可以加強學校、圖書館、院系三者之間的聯系,能夠更有效地開展學科服務工作。管理中心應統籌學科服務全局,制訂學科服務發展規劃及管理機制。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學科館員培養、培訓機制,學科館員激勵機制,學科館員知識共享機制,以此來提升學科館員素質,提高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新形勢下學科服務的內容也應順應時代做出一些創新。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首先要明確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意識,豐富服務內容,開展深層次的服務。除了開展傳統的學科服務項目以外,圖書館還應做好學科服務定位,切忌全面撒網,要立足學校重點學科,優勢學科,結合學科館員的學科背景,抓重點,有先后地開展差異化的學科服務,做好定點,可以選擇雙方有良好合作機制的學院或科研團隊進行試點服務,突破重點,以點帶面;做好定制,要結合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專題化、深入化、有針對性的便捷的訂單式服務。
優化人才隊伍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①提高現有館員的素質,圖書館可以定期在館內組織一些專業知識培訓及業務培訓,以提高館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盡可能多為館員提供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不斷學習新知識,了解專業前沿動態,跟隨研究熱點。②繼續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提升館員的學歷層次、專業知識水平、科研能力,助力圖書館學科服務發展。如今,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已由數字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變,智慧圖書館集大數據、物聯網、智能設備、智慧館員、人工智能于一體,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積極建設智慧服務技術部門,加強館員的素質,培養一批高水準、有理想、有激情的智慧館員,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在當前大數據以及智慧圖書館建設環境下,學科服務平臺除了提供傳統的學科資源導航服務、學科資源建設等服務以外,還應提供個性化學科服務和深層次的數據挖掘和分析服務。此外,還要更重視知識發現、知識交互服務,使學科服務平臺成為用戶合作學習和科研的智慧型知識平臺。圖書館還應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主動延伸和深化ESI 學科服務,建設ESI 學科服務平臺,深化ESI 學科導航信息,提供多類開放獲取信息、科學數據等內容,定期為學校提供 ESI 學科分析報告,為學?!半p一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雙一流”建設方案的提出,對高校圖書館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文獻資源中心,應抓住機遇,完善學科服務制度,優化人才隊伍,加強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更深、更專、更細的服務,為“雙一流”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