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品種法又被稱之為單步法,主要以某生產車間階段性生產產品作為成本計算內容,通過對產品總生產費用的匯集,明確總成本及單位成本數值。
品種法更加適用于生產任務繁重、生產階段單一的企業,如發電、采掘等行業,以及封閉式的生產車間,例如輔助生產的供水、供電、蒸汽、機修等車間。生產任務繁重、生產階段單一的企業為更好提升成本核算效率,可將傳統階段核算方式轉變為品種成本計算法。
分步法核算法主要就是以生產項目中某月生產的半成品及成品成本為核算對象,通過將不同生產階段產品成本的匯集,明確產品成本及半成品成本數值。分步核算方式可被應用在生產任務繁重,生產階段多、成本核算需以階段為主的企業中。如鋼鐵廠煉鋼、軋鋼等生產階段;紡織廠分為紡紗、織布等生產步驟;機械廠可分為鑄造、機加工、裝配等步驟。分步法就是在各個成本計算期,按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步驟),分階段對生產的半成品和產成品進行成本計算。
分批核算法主要就是以生產車站中的某批產品為成本核算對象,通過對產品生產花費成本的統計,明確該批產品總成本及單位成本數值。
分批法使用于單件小批生產的產品成本計算。在單件小批生產的企業,例如重型機械、船舶、精密儀器、專用設備、專用工具、模具等,以及主要產品生產(可能是大量生產)之外的新產品試制、來料加工、自制設備、修理作業等等,均可采用分批法。
在許多工業企業中,生產的產品品種、規格繁多,為了簡化成本核算,可將品種、生產用材、生產流程基本相同的產品歸為同一成本核算,在前三種成本計算基本方法的基礎上,按類別來設立成本計算單、匯集費用、核算成本。
第一,設備制造公司機加車間基本加工需事先將原材料分割,通過平行加工等方式,將原材料銑、磨成規定構件形態及規格,最后使各構件組裝成產品,形成裝配式生產模式。
機加車間的原材料為:購買時一般按KG來計量,機加車間的原材料通過加工,如一塊鋼板劃分為幾個小零件,最開始機加的成本核算方法,鋼板劃成的零件按件來領料,存在于實際采購為KG,然后采購人員人為地把鋼塊換成一件,然爾,鋼塊有薄有厚,采購對供應商的后續管理也存在很多漏洞;成本核算中存在許多邊角料及核算的成本不準確,后期采用按KG領料,如一個編號為001的產品,領料按BOM中的KG來領料,這樣采購的原材料為KG,領料為KG,這樣進銷存的單位保持一致,核算的成本保持一致。
第二,在采購過程中按KG來領料,這樣方便采購與物控管理。按訂單生產:設備制造公司的LED及電容生產設備的核算成本的方法:嚴格遵照生產訂單標準制定生產方案,以訂單設計及裝配要求為主,將訂單生產及按庫存生產量有機結合在一起,切實提升產品生產有序性,防止生產材料浪費等問題出現。
公司的機械設備通常按標準機型生產,客戶下訂單的訂制機臺,一般再下生產任務單,領用標準機臺,領用相關改制的原輔材料,最后生產為成品,銷售出庫。
第三,生產批量方式:結合機械產品結構及生產批次的差異性,將其分為單件產品批量生產、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以及大量流水生產等三種種類。在企業傳統裝配生產車間中,大部分生產項目屬于中小批量生產種類;零部件生產車輛則屬于多種中小批量及大量流水生產模式。
第四,產品結構繁雜,生產設計難度大,需結合生產要求及特征,不但完善產品設計方案,做好生產項目設計及生活流程變更后處理工作,充分發揮出生產設計方案在引導生產流程,核算生產成本中的積極作用。
第五,生產環境復雜,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較多。同時,同一種產品及零部件可采取多種生產工藝,生產期間所使用的設備及技術數量眾多。
第六,生產計劃的制定:因生產產品具有結構復雜、生產難度較大等特征,各零部件生產周期無法實現統一,生產流程多樣化顯著,極大程度提升了生產及生產成本控制工作量。因此為確保生產任務能夠在規定期限內有序完成,降低生產材料浪費問題發生幾率,應注重生產產品得的交貨倒推工作,合理安排及分析零件等生產所需時間與材料消耗量;在產品生產期間,因生產計劃制定受市場需求、生產管理等因素影響,導致生產期間不穩定因素過多,生產訂單及采購計劃的編制難度提升。
設備生產企業會采用離散加工方式,因此生產人員專業水平可直接影響到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生產自動化發展水平可在數控機床、制造系統的使用中體現。因此從一定角度上來說,設備生產企業屬于人員密集型產業,自動化發展水平不高。
設備生產企業在生產流程規劃中,主要將零部件加工及零件裝配分為兩個部分。因生產裝配環節需以組織生產目標開展,而零部件加工需采用批量輪番生產模式,因此為切實提升設備生產經濟效益,需企業管理部門將零部件加工與裝配計劃有機聯系在一起作為重要研究項目。
公司物料采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核算,機加車間產品采用品種法核算,組裝車間產品采用分步法核算;在產品不計算人工和制造費用,每個月人工和制造費用全部分攤到產成品上;在產品分配標準:公司采用“在產品按材料盤點單計算”,車間每個月盤點在產品與系統核對,財務確認后,從生產模塊導出在產品到成本系統。從生產應用環境角度分析,該分配標準可適用于生產車間階段性盤點中,因分配標準可能夠出具產品盤點具體數據,且公用材料多,難以計算出的產品實際生產數量;在產品生產成本大,而車間實際生產量較小的情況下,未使用材料作為假退料處理的方式過于繁瑣,極易出現生產成本核算數據缺失或誤差等問題。同時,在選擇適當核算方式的過程中,應對核算系統所設定的成本對象多處生產階段進行深入分析,在確保成本核算對象處于同一生產階段的基礎上,才可使用分配標準核算。分配成本核算需經歷以下流程:首先,明確分配標準與錄入材料的適用度。將錄入成本對象材料作為成本對象實際所需材料成本量,將錄入成本材料組依照相關標準進行分配,將實際分配結果作為成本對象材料總成本。其次,分配生產項目應用材料以及項目投產成本對象。最后,再次分配生產項目消耗材料數量與成本,確保消耗盤點表錄入材料的生產成本對象均可依照相關分配標準處理。
財務每個月按車間統計人工工資,導入到成本模塊;制造費用由財務根據憑證生成,導入到成本模塊;生產車間按生產任務單統計工時,并按產品匯總給到財務,財務將實際工時導入到成本模塊,成本計算時,人工和制造費用按實際工時分攤;返工產品分攤人工和制費。
第一,基礎資料設置,每個月把新增產品設置在產品分配標準;第二,投入產量錄入,導入當期已領料的任務單,先發給產線負責人核對,確認后導入;第三,費用歸集,檢查材料費,錄入人工和制造費用,錄入工時;第四,費用分攤,材料費按成本對象分攤,人工和制費按公式分攤;第五,成本合法性檢查;第六,成本計算:自動計算產品入庫成本及出庫成本;第七,成本分析;第八,成本計算結果對賬檢查。
以上論述為設備制造業固有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據設備工廠的特點在ERP中運用,能準確地核算出機械設備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