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勇 編輯/張美思
要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或者說買不起一件就買兩件。這個說法在一定時期是對的,但并不總是對的。
不止一個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要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如果一件買不起就買兩件。
這不僅是鼓勵超前消費,也是在鼓勵要超前投資。自己買不起,不少人也買不起,但再過段時間,等你能買得起了,很多人也從買不起變成買得起了,這時候價格就會上漲,仍然會讓很多人處于買不起的狀態。所以,聰明的人要敢于超前投資。這里實際上,是賭要買東西的價格將來會上漲。如果價格不漲,干嘛要買兩件呢?
最有說服力的例子當然是房子。近20年來,中國大城市房價年均增長20%左右。幾乎每個人都懊悔自己房子買晚了,買小了,要是早點買,多買幾套,早就不用靠工資收入了。
但過去正確的事,不意味著未來也正確。房價不可能一直高速漲下去。如果房價停止上漲,你現在一套買不起,還愿意買兩套嗎?此外,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意味著你需要增加杠桿,你不僅要有勇氣,還要有能力加杠桿,無論是從銀行貸款,還是從親朋那里借錢。同時,你要有穩定且保持增長的收入,保證債務鏈條不會斷裂。
這些還不是關鍵。最難的是,你要提前正確預測到房價上漲,并在別人的前面行動。如果已經有很多人這么做了,房價就已經上漲了,再瘋狂加杠桿就會有極大的風險。也就是說,這里面有一個合成謬誤: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人正確預測到房價上漲并進行超前投資,那是高明選擇;但如果很多人都超前投資,就會在當期透支未來房價的上漲,從而形成泡沫。
因此,任何時候都有你買不起的東西,但不是任何時候你去買這些東西,都是正確的選擇。
同樣的邏輯也適合理解更多宏觀經濟問題。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為了拉動經濟,避免經濟緊縮,中國興建了大量基礎設施。在當時看,這些投資是超前的,一段時期內有的公路、鐵路利用率很低;但2002年下半年經濟開始新一輪上升周期后,這些基礎設施很快就滿負荷運轉了,對于此后經濟的高速增長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但這樣的事情能夠無條件地重復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國家出臺了一攬子刺激計劃,大量資金也投入到了基礎設施。但十年過去了,這些更新、更好的基礎設施沒有產生足夠的現金流,或者是從0到1的效果。與此同時,其結果之一則是地方政府形成了巨額的債務,很多地方政府面臨償債困難。同時,投資領域的低效率也給中國的金融體系帶來諸多風險隱患。由此可見,超前投資遇到了更大的宏觀約束,使其變得不再合理。
近年來,中央加大了對地方政府債務的整頓力度,嚴格規范隱性債務擴張,并堅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強調金融風險是最大的風險。這也意味著,超前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故事正變得越來越難。畢竟,如果這樣簡單的操作可以無限期持續,經濟增長就是變得簡便易行,中國經濟增速就不會下降,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將很容易獲得高速增長。
從總量看,中國產業的供給能力已經過剩,問題不在于供給數量的增加,而是在于供給質量的提高。但質量的提高要比簡單重復生產、提高產量要困難得多。這在宏觀上表現為經濟增長的速度必然是下降的,需要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如果經濟增速下降,居民收入增長下降,那么房價上漲也就缺乏基本面的支撐。大城市的房子幾乎在任何時候都是很多人買不起的,未來可能也是漲多跌少,但房價上漲的幅度會隨著經濟基本面減弱而趨緩。當算上房子上漲幅度、租金回報等之后的收益,低于貸款資金成本時,超前投資房子就不再是一個明智之舉了。
這里不是說現在不應該買房或者房價會下跌,而是想指出,要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或者說買不起一件就買兩件,這個說法在一定時期是對的,但并不總是對的。而且,如果買自己現在買不起的東西,實際上是預測這些東西未來的價格會上漲。問題是,經濟學家的預測通常是不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