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英
2016年,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他指出,中國旅游要實現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轉變。為進一步加大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力度,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步伐,2018年3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
所謂“全域旅游”,即是將一個區域作為旅游目的地來建設和運營,整合區域內有效資源,旅游+多產業,共同融合發展、實現旅游全社會共建,利益共享,以旅游業為支撐,帶動區域內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發展。突破行業、部門、區域的局限,把旅游業放入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大格局中謀劃,推動旅游業與工業、農業、交通業、文化業、社會服務業等多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社會多產業共同支撐、共同發展的大旅游發展新格局。就當前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而言,全域旅游即是要實現旅游+特色性產業(如農業、林業、工業等)+保障性產業(如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實現區域內多行業、多部門、全體居民共同參與的旅游發展新模式。
漢皇祖陵景區位于江蘇徐州豐縣趙莊鎮金劉寨村。金劉寨是漢高祖劉邦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其曾祖父、原魏國大夫劉清避秦禍至此,后葬身此地。漢皇祖陵即是以劉清墓為中心擴建而成的一座漢文化主題的陵園景區。劉邦稱帝后,下旨修建皇祖陵,此后兩漢皇帝多次重修,使漢皇祖陵成為一處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園。經過歷史的滄桑,陵園日趨破敗,1992年劉姓后人募資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重修漢皇陵(當地俗稱漢皇林)。2013年,作為徐州市重點文化保護項目,豐縣政府和全球劉姓后人集資擴建漢皇祖陵,經過三年建設,2016年景區擴建工程完工,建成占地面積780余畝漢皇祖陵文化景區。景區功能上分為“入口服務區”、“漢文化展示體驗區”、“祖陵祭祀區”三大板塊,包括漢祖偉業、漢高故里、劉邦家國、祖德雄風、漢祖陵園五個景點,是考察劉氏宗脈,探源兩漢文化的重要景區。
自2016年景區對旅客開發以來,景區運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除在舉行節日文化活動如元宵節、中秋節主題活動時景區入園人數較多外,日常景區旅客流量較少。筆者經過現場調研、走訪專家和文獻查閱,從全域旅游的視角對阻礙漢皇祖陵景區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總結。
漢皇祖陵景區建成后,并沒有隨著景區的升級擴建而引進專業的旅游景區管理隊伍,也沒有建立適合景區運營和發展的景區管理機制,而是將景區托付給趙莊鎮政府代管,景區管理人員均是鎮政府機構及下屬部門的人員構成,這些人員沒有旅游景區管理經驗,缺乏對景區可持續發展及運營管理的規劃和措施,所能實現的景區管理功能僅限于對景區的安保和衛生的維護工作。
景區門口僅設售票口,沒有游客服務中心,缺少對游客進行接待、咨詢、接受投訴等服務功能;景區內沒有旅游購物中心,旅客在景區內無處購物;景區衛生系統堪憂,景區內雖配有垃圾箱,但很多垃圾箱沒有垃圾筒,游客亂丟的垃圾和建筑垃圾隨處可見。景區內洗手間存在空間狹窄,墻面、地面有污垢,洗手池臟等現象,給游客帶來較差的衛生體驗。
景區外雖設有停車場,但場地較小,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如遇旅游旺季或景區舉辦主題旅游活動時,游客車輛無法進入停車車,只能把車輛放在公路邊上、農業田地里,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對農作物形成巨大的破壞,引起周圍居民的嚴重不滿。
景區雖靠近金劉寨村,但沒有與旅游景區配套的餐飲、酒店、購物中心等旅游服務場所,以致到皇祖陵景區旅游的游客面臨無處用餐、休息的困境,極大的影響了景區旅游的聲譽度。
雖然當地政府通過景區后續工程建設把金劉寨村打造成為古村寨的形式,但政府沒有鼓勵和組織金劉寨村民參與景區旅游服務項目。在金劉寨村落內沒有居民開設的可提供給旅客的餐飲、住宿、購物等經營場所,僅有兩家小型農家超市供應農村日常生活用品。景區的存在對周圍居民生活狀況和生活質量沒有明顯的改觀。
因景區管理隊伍的非專業性,景區基本無營銷措施,雖然“兩漢文化看徐州,大漢之源在豐縣”的俗語為眾所周知,作為中國漢文化的源頭,漢皇祖陵景區管理卻沒有包裝、宣傳這一實際具有鮮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使景區形成了“養在深閨無人知”的慘淡經營現狀。
豐縣是漢文化的發源地,縣域內有著豐富的漢文化資源,除漢皇祖陵景區外,還有龍霧橋(劉邦母親遇龍受孕處)、枌榆社(劉邦故里的土地神祠,劉邦起兵祈禱處)、三十里廟(劉邦起兵斬蛇處)、漢高祖廟、永寧寺(漢明帝建佑鄉民平安處)等多處漢文化景點。全域旅游,要求當地旅游管理部門要創新旅游開發與發展理念,將漢皇祖陵景區與豐縣其他漢文化旅游資源結合,開辟漢文化旅游線路。
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而言,要實現旅游供給側改革,提升漢皇祖陵景區經營管理水平,必須建立一支懂旅游、懂市場、會營銷的專業景區管理隊伍,和當地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合作,建立經營主體明確,利益共享,權責明晰的利益共同體。
實現漢皇祖陵景區的旅游供給側改革,首先要準確把握漢皇祖陵的市場定位,打破傳統的陵墓文化思維。以弘揚漢文化為景區市場定位,融合豐縣其他漢文化景區,以開發游客探覓漢源文化的旅游需求為導向,著力塑造景區漢文化特色鮮明的品牌形象。樹立系統營銷和全面營銷理念,有效運用多渠道、多元參與的營銷模式,政府、媒體、公眾等共同參與,充分運用現代新媒體、新技術,線上線下營銷相結合,提高景區宣傳力度和營銷精準度,打造景區特色鮮明的旅游形象。
國務院《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全域旅游要加強旅游基礎配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從豐縣鄉村旅游實際出發,政府要加強交通、通訊網絡、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等方面的投入建設,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全域旅游公共服務體系。針對漢皇祖陵景區,政府當務之急是要擴展交通道路,滿足旅游交通運輸,可利用獨具豐縣特色的枌榆樹(榆樹的一種,白色)、洋槐等喬木修建生態風景道,也可融入漢文化裝飾元素,修建漢文化體驗道,為游客創造優美的游覽環境。另外,在交通公共服務方面,要改變現今只有兩路公交車通往漢皇祖陵景區的交通現狀,設計融合漢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專門線路,提供循環公共旅游交通工具和完善的自駕車旅游服務體系等。
在全域旅游開發理念指導下,政府旅游管理部門可整合縣域內各層面優質資源參與到漢文化區域旅游發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新旅游運營機制。金劉寨村民可利用古村落民俗村的優勢,開設農家樂、旅游餐館、民宿和旅游商品經營點,實現漢皇祖陵景區全要素參與的旅游體系。除擁有豐厚的漢文化旅游資源外,豐縣還是江蘇省重要的農業縣,農業物產豐富,擁有50萬畝的連片果園,素有“紅富士蘋果之鄉”、“牛蒡之鄉”之稱。豐縣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分優美,政府建設了沿大沙河百里農業觀光帶、明清故黃河濕地公園等生態旅游景區。這些豐富的農業生態資源構成了的農業生態旅游體系,可與以漢皇祖陵為核心的漢文化旅游線路牽手,形成歷史文化游和生態觀光體驗游兩條精品旅游線路相聯合的豐縣全域鄉村旅游,使豐縣鄉村旅游在周邊地區形成獨特的優勢,打造豐縣文化生態游旅游品牌,為促進蘇北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