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刊作為科學技術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科技信息與知識的重要載體和媒介,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深受廣大讀者和社會廣泛關注和青睞[1]。如何利用好科技報刊資源,更加高效建立共建共享機制,一直是科技類報刊探索的方向。本文從筆者所在山西科技傳媒集團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多年工作經驗,進行進一步探討。
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簡稱山西科技傳媒集團)由山西省科協主管,旗下目前擁有三報九刊,分別為:《科學導報》《山西科技報》《瓜果蔬菜報》和《科學之友》《今日農業》《基層醫學論壇》《能源與節能》《山西農經》《種子科技》《科技與創新》《天工》《銀行家》等雜志是山西目前最大的科技類傳媒集團。這三報九刊大致可以分為農業科技類、科技傳播類、工美科技類、醫學科技類、其他等五大類別。
為了對集團各報刊、網站、影視、新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資源整合,應對融媒體浪潮,實現全媒介傳播,加強對重要活動的宣傳效果,山西科技傳媒集團于2009年10月起,成立了全媒體新聞中心。
全媒體新聞中心成立的初衷,是根據新聞活動重要程度和實際需要,可以對集團旗下三報九刊媒體記者進行統一調派,統一采訪,對內部三報九刊而言,采寫稿件可以根據各自定位選擇使用;對外部而言,可以給中央駐晉媒體、省內主流媒體供稿,以加強對山西科協重點工作及山西省內科技類事件宣傳。但在9年的運行中,我們發現了兩大問題。
對于同一主題新聞活動,全媒體新聞中心往往會組織好幾家報刊的記者同去采寫,但是,寫出來的基本還是一個類型的稿件,發出來還是多以動態消息為主,缺少對事件背后內容的深挖加工。比如2018年1月的科學之春頒獎盛典,這是山西科技傳媒集團連續多年打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學界年度總結與表彰活動,但我們的記者見報后,多是以表彰了多少科技工作者、有什么獎項等內容,基本上是一個角度,鮮有記者挖掘到活動本身對全省科技工作者的鼓勵,以及獲獎者心聲,更沒有從年度山西科技大事對整個科技界的影響等角度介入,從而失去了本活動對整個科技界鼓勵與鞭策這一強有力的引導效果。
平時我們的科技類記者會議可能比較集中,報刊又缺少社會突發性新聞一樣的線索獎勵機制,導致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總有一種完任務的錯覺。比如我們每年舉辦的“3·19”平價農資下鄉活動,全媒體中心下發采訪任務后,好多記者就覺得形式年年都一樣,大多數只是索取了新聞通稿,根據以往的經驗編發而已。
山西科技傳媒集團旗下三報九刊,客觀地說,由于地處內陸省份,其發展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從資源的利用與融合方面,具有其鮮明的特點。
目前,三報九刊都存在不同的出版單位或編輯部門,這樣分散的體制決定全媒體中心對報刊資源的集中管理比較松散。
從九個刊物學術影響因子上來說,有的只是區域性,有的基本沒有,總體來說影響力弱,目前為止,核心期刊沒有一個。從三大報紙上來說,雖有全省十強報紙,但影響力僅存在行業和科協系統內部。
三報九刊中同類別的定位差異不是很大,受眾有限。雜志刊發的科普文章的質量不是很高,論文的學術性不是很強,導致雜志受眾小。
多年來,限于報刊經費掣肘,組稿以及記者采訪來源基本來自系統內,尖端科技類、深度報道類的較少,目前,采訪基本上處于被動式的,內容來源比較單一,投稿基本沒有,即使有質量也不是很高,而大多科技類重大新聞主體單位也往往會先在日報類發表,認為這樣傳播力度大。
目前,我們三報九刊采編人員多數為非新聞、中文專業畢業,且經過的專業培訓比較少,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記者隊伍薄弱,大型活動、重點活動抽調記者就顯得困難重重。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融媒體方面不斷探索,但是,三報九刊主要以平媒和互聯網媒體為主,少數有微信公眾平臺。即使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由于粉絲少,新媒體報道也多是報刊電子化的原文摘編,沒有根據新媒體的閱讀習慣進行再加工。
在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依然是媒體專業性的體現。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受眾閱讀習慣的變化,深度報道從形式到內容再到傳播都面臨著變革,“中央廚房”的出現,為改進新媒體時代的深度報道提供了諸多機遇[2]。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下,全國大多數媒體在加緊建設各自的“中央廚房”,中央廚房成為近年來新聞集團比較流行的資源共建共享相對成熟的做法。這一做法我們在2018年9月山西省科協年會期間廣泛地使用,我們打破以部門和版面為核心的工作機制,堅持一體策劃、策劃先行,推動全集團記者主動參與媒體融合發展。經統一策劃采寫的稿件,放到中央廚房,各報紙、新媒體各取所需,事實證明可以節省采訪時間、采訪經費,提高傳播廣度。
新華社通稿主要依靠分布在國內外的記者采集[3],是新聞界最常見的一種集中發布的形式,全媒體新聞中心成立初衷也正是想在這一模式上進行嘗試。2017年9月雙創活動周期間,全媒體新聞中心派出記者,參與了一周所有論壇交流座談活動,采寫了許多活動現場花絮,編寫了活動每日簡報,并把當天活動編發于創響山西訂閱號微信公眾號,為旗下媒體進行深度采訪時提供了素材,還把活動稿件以通稿形式發送到中央駐晉媒體、省級主流媒體記者交流群,媒體記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工編發,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科技信息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機遇[4]。“科聞天下”是山西科技傳媒集團正在打算搭建的一個全國科技報刊系統可以共建共享的應用平臺,既可實現科技報刊資訊的發布和資源的大整合,也可以滿足數據檢索服務。我們將推出套餐制,所有的圖片、錄音、錄像、文字等新聞素材一站式采集成形。比如廣東有一重大科技新聞,全國各地的科技報刊可能不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我們可委托當地進行采訪,按照全要素、全工具、全方式的要求進行。如今年的科博會期間,我們全國的科技報刊就委托蕪湖當地的科技媒體記者,對大家感興趣的話題,采訪人、采訪團隊、采訪技術背后的力量、采訪技術的商業價值、采訪技術的轉化情況,采訪專家進行意義分析等全要素采集。這樣把一個新聞做透,做成專輯,有圖片,有錄音,有圖像,有文字,上傳到“科聞天下”傳播平臺,方便平臺上的各個媒體進行共享。
由于筆者所在的科技傳媒集團資源有限,有些方面可能觸及不到,視野還有待進一步放寬,但是科技報刊的資源共建共享的確已迫在眉睫,建設高效實用的共建共享機制,對科技報刊未來發展來說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