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資源共建共享,是指各類媒體在內容資源、平臺資源、作者資源、讀者資源等多方面進行共同創建、共同享用并借此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實現相互借力、共同發展的一系列合作行為。這種合作的最高境界是做到全過程貫穿、全方位覆蓋,資源的共建共享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就拿信息收集這一環節來說,一家媒體已經收集過的,另一家媒體不必再做重復的工作,大家資源共享一下,直接拿來用即可。當然,這只是資源共建共享最淺表的一種應用,多樣化和深層次的應用還需進一步探索。
資源共建,通俗來說就是“大家一起建”,而資源共享,就是“大家一起用”。資源共建共享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過程。在全社會推動資源共建共享有利于資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集約型社會的創建。而把資源共建共享的理念應用在媒體領域,則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媒體生態,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媒體資源的共建共享涉及一個“范圍”問題,全社會范圍內的媒體資源共建共享是一個過于寬泛的概念,雖受益主體眾多,但由于針對性不強、共同點太少,進行深層次合作的潛力有限。筆者認為,研究專業細分領域里的資源共建共享更具有可行性,也更有價值和意義,對于媒體競爭力的提升會更加有效。下面就以科技類媒體為研究對象,探索其在新時代的資源共建共享策略。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立足新時代,各行各業都要展現新作為、譜寫新篇章。對于科技類媒體而言,就是要立足科技領域,適應新情況、新變化以及新需求,在新時代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彰顯科技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新時代是更加注重高效的時代,高效代表著集約、不浪費、不重復。對于科技類媒體而言,要想實現集約、高效,一個很有效的辦法便是資源共建共享。只有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才能在媒體機構運作和新聞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實現集約式發展。
新時代是更加注重融合的時代,融合代表著協作、不孤立、不矛盾。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2]??萍碱惷襟w進行資源共建共享是對融合發展理念的一種實踐,有助于達到科技傳播“1+1>2”的效果。
新時代是更加注重創新的時代,創新代表著變革、不守舊、不停滯。時代在發展,媒體也要發展??萍碱惷襟w只有不斷尋找新的借力點,合力創造出更專業、更優質的內容資源,探索出更有效、更有力的傳播方式及運營模式,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基于專業領域的一致性,科技類媒體之間具有資源共建共享的天然優勢,在深層次合作方面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空間。與此同時,傳媒業普遍面臨的現實困境也迫使科技類媒體對自身未來做出思考?!墩巷@活力 整合出效益——山西省整合科技傳媒資源的探索與實踐》一文中指出:“整合傳媒資源,打造科技傳媒小航母,不失為一條發展壯大之路?!盵3]在傳統媒體寒潮來襲的當下,或許只有抱團取暖才能生存下去,而要在困局中突圍、實現跨越式發展,則需要更系統的策略。
內容資源的共建共享是媒體領域最基本、最普遍的合作發展方式。對于科技類媒體而言,其內容資源存在專業性、小眾化的特點,與其他媒體在內容方面重合度較小。因此,在本領域內進行內容資源的共建共享更為合理。兩家媒體或者多家媒體之間可以達成內容資源共建共享協議,在科技領域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每家媒體單位負責一個細分領域,待內容收集回來之后進行交換共享。與此同時,每家媒體可以將自己負責的領域培育發展成為優勢資源,此舉有利于媒體在科技領域里進行更為精確的市場定位,在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提升自身競爭力。新聞出版單位在內容生產方面要有自己的創造力,不能因為共享而省去加工、創作的環節,從而失去個性化,使得產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陷入同質化競爭的發展困境??萍碱惷襟w雖然所處領域基本一致、內容范圍大體相同,但并不代表做出來的產品可以完全一樣。即使內容相同,由于發布平臺的不同、傳播形式的不同、表達方式的不同以及所選角度、受眾的不同,都會產生差異化的精神文化產品??萍碱惷襟w應在共性中看到個性,抓住自身有別于其他媒體的特殊性,以期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隨著媒體平臺的不斷豐富,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傳統書、報、刊閱讀的基礎之上,增加了更具有吸引力的網絡閱讀,人們對閱讀平臺的選擇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由于不同用戶有著不同的平臺偏好,科技內容若要覆蓋更多人群,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就必須進行全媒體布局,實現多平臺發布,以此提升科技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全媒體布局并不意味著每家媒體必須要具備各種各樣的媒體形式,如紙媒、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等,而是可以運用集約化發展的理念,共同承擔平臺搭建責任,并共同享有信息發布權利。近年來,大部分傳統媒體在構建新媒體平臺方面只是搭起了架子,至于如何將平臺內容、形式打造得更加成熟,還缺少思考和行動。筆者認為,與其浪費大量資源運營多個不成熟的平臺,不如將人力、物力集中到極少數平臺之上,將其打造成為本領域的品牌平臺。就拿網站來說,科技類媒體可共建一個大的網絡發布平臺,各個科技新聞出版單位根據自身定位設立一到兩個個性化板塊,通過品牌平臺凸顯自身特色、傳遞自身理念。平臺建設可以說是媒體資源共建共享的一個關鍵環節,它是媒體聯系作者和讀者的紐帶,上文講到的內容資源及隨后將要講到的作者資源、讀者資源,這些資源的共建共享都有賴于開放、有效的傳播平臺。
作者和讀者是媒體連接的兩端。作者資源豐富的媒體,其在內容打造上往往也具有優勢。對于科技類媒體而言,由于其內容的專業性,作者隊伍相對綜合類媒體呈現出專業化、小體量的特點。在這些作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各領域的專家。專家是科技工作者,同時也可以成為科技傳播者,他們在科技傳播領域更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如果能把這些專家資源聚集起來加以利用,有助于提高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建立數據庫是媒體進行作者資源共建共享的一個有效途徑。數據庫是數字時代技術創新的產物,是網絡媒介所承載的數據集合體,能夠實現信息內容的收集和重組[4]。將作者信息錄入數據庫是信息收集和資源累積的過程,也是媒體共建的過程,而在數據庫平臺進行目標資源檢索則是提取資源信息、進行有效利用的過程,即媒體共用的過程。由于科技類媒體在作者資源上的有限性和一致性,在本領域內進行作者資源的共建共享具有客觀必要性和現實可能性。為擴大作者儲備、優化資源結構,科技媒體在建立作者資源數據庫時應將目光投向科技工作的各個領域,匯聚起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包括學科結構、年齡結構等)、體量較大、素質較高的專家學者隊伍。
讀者,即受眾,對傳播者具有能動的制約作用。媒體的傳播效果取決于受眾自愿接受的程度[5]。接受度高的讀者一般是一個較為穩定的群體,如果能培養一批高接受度讀者,媒體便具有了強大的支撐,進而在市場化運營中把握住立身的根本。上文所提到的制作專業內容、打造媒體平臺、建立作者隊伍,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讀者和更好的市場。資源共建共享是媒體收獲大量讀者的一個重要方式。對于科技類媒體而言,專業內容和品牌平臺是進行讀者資源共建共享的兩大法寶。品牌平臺不斷發展成熟并培養起一定量的穩定用戶,這是聚流的過程;用戶對特定板塊的專業內容形成偏好并成為該板塊的忠實粉絲,這是分流的過程。在“聚流—分流”的過程中,偏好用戶將被輸送到相應的媒體,各個媒體由此獲得相對穩定且優質的讀者群。
綜上所述,科技類媒體資源共建共享可以從內容收集、平臺發布等環節著手,從而形成“大家一起建、大家一起用”的合作模式,實現媒體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筆者在此探析科技類媒體的資源共建共享策略,目的在于探索科技媒體發展路徑、尋找科技傳播未來方向。如果科技類媒體能夠建立起有效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科技傳播事業必將向前邁進一大步,而且這種驅動力是持久的、影響力是深遠的??萍紓鞑フ呶ㄓ胁恍搞@研,探索出更有效、更科學的發展策略,才能在新時代彰顯新作為、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