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傳媒行業,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給行業帶來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當前,隨著自媒體平臺的日益興起,各類迷信、謠言、偽科學等問題,明星效應大于科學界等現象層出不窮。作為行業記者之一的科技記者,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擔負責任,適應并發展,不但是整個行業發展普遍探討的問題,更是從事該行業的記者時刻思考和探索并提升自己的必要話題,畢竟順應時代發展,順應行業發展,搭乘互聯網時代的列車,與時代同發展,才是行業有序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社會健康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公眾科學素養情況如何?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便能知一二,如人們平日休閑期間參觀科技館或博物館的情況有多少,真實的情況其實很可悲。有項類似的社會調查就顯示,基本未實地參觀如科技館等相關場館的人所占比例超過86%,而曾參觀的人群中,不少人是作為孩子的家長角色,陪同孩子去完成作業被動進入的。可見,無論是參觀人數比例還是參觀效果都不容樂觀。相比一些發達國家,平均兩人就有一人有過參觀經歷,具體次數也并非僅有的一次,差距很大。
以太原市科技館為例,新建成幾年的科技館無論是環境還是陳列設施設備都較以前有很大變化,但在現實中,不少參觀者對場館內的相關介紹視而不見,多數是一轉了之,以至于許多人不認識外國某位科學家長什么樣,不知道中國當代某位科學家為社會做出了什么貢獻,甚至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人。這樣的現象并非偶然,公眾基本科學素養偏低的現象突出,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雖然近年來公眾接受教育的范圍不斷擴大,學歷不斷提升,但較整體人口而言,所占比例依然較小,其中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人群仍占大部分;二是城市和農村居民受教育和接觸科學教育的機會不對等,差異不斷加大;三是不少迷信思想和觀念存在,也阻礙和影響到公眾科學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縱觀當前許多媒體,關于科技新聞的報道少之又少,其中綜合類媒體,關于科技行業的欄目、版面等,時有時無,要么長期不予安排。記者采寫的科技類新聞報道上至總編下至編輯基本采取冷處理方式,平日將其看做可報道可不報道的對象,除非需配合相關政策和應科技類節日的要求象征性做一些報道。其實就算報道,相應在稿費等報酬方面也難以體現出稿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無形中導致記者避開科技領域,轉向民生等方向。
而科技類行業媒體又出現了另一樣情景,行業媒體越來越不像行業媒體,新聞報道涉及范圍越來越廣,甚至與綜合類都市類媒體看齊,沒有了行業特點,沒有了專業特色,自身定位不斷模糊,自然科技類新聞數量越來越少,行業性越來越淡。
如今有些新聞單位對科技類新聞報道看待平淡,報酬低,導致媒體科技口記者對口線動態不熱心、不關注,以至于口線有新聞動態,記者不會深究,不會追蹤,更不會加深行業學習,提升自我專業素養和科學素養。長此,記者距離好的科技報道越來越遠,科技類新聞見諸媒體的數量越來越少。
而科技行業媒體也因定位不斷變化,放棄媒體定位和初衷,導致自身行業優勢不斷丟失。如遇行業重要新聞事件,行業類媒體的報道方式等甚至雷同于都市類媒體,甚至不如都市類媒體,這不但使得媒體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了行業優勢,更使得行業專業記者在發展中,失去了最核心競爭力,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專業性日漸蛻化,生存越來越艱難,尤其在互聯網時代,本來可借助互聯網發展的快車迅速發展,卻因為這些因素致自身優勢丟失,行業發展快車變為自身發展的一大威脅。
科技記者作為新聞行業隊伍中的一部分,和其中的一員,其素養既包括記者本生的道德素養和業務素養,同時也包括科技素養,這是科技記者與其他行業記者的不同。作為一名記者,首先要重視政治理論方面的學習,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工作中要不斷掌握和提升理論、道德、業務、知識等方面的素養,這是做一名合格的記者的必要前提,也是做一名優秀記者的必要過程。作為科技記者,還要有行業素養,其中科技素養最為關鍵,甚至成為衡量一名優秀科技記者的一個重要因素。合格的新聞記者,加上良好的科技素養,才有出色的科技新聞報道,這是行業和受眾共同需求的。
遇科技行業新聞題材和線索,媒體苦于無法選擇到合適的人才去采訪報道,苦于有線索無想要的作品,這一切問題還是出于無具備一定科技素養的記者。媒體采訪或選題策劃,不可完全脫離科技領域,但涉及到該領域時如何把握、如何策劃、如何執行、如何才能拿到想要的作品,達到預期目的,這仍然得寄托于具有良好素養的科技記者。
互聯網時代,海量信息沖擊,但仔細分析,各類信息劃分清晰,而領域越來越詳細,領域性質越來越強。以各類門戶網站和新聞網站為例,一級欄目動輒十多個,一級欄目下再設子欄目,順延又有子孫欄目,層層下設,一個普通網站,大小欄目輕松上百個,甚至更多,但其中并無重復雷同欄目,這些是許多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可見其領域劃分之多與雜。
當前自媒體平臺不斷增多,而各類自媒體平臺所劃分領域也遠遠超過傳統媒體,許多入駐自媒體平臺的人會發現,自媒體平臺對入駐號的考核有幾個指標,除了活躍數、原創數外,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垂直度。所謂的垂直度就是專注領域,這些領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劃分更為詳細具體,如電商、IT、文史等大領域,具體稿件在發布中,相關領域再次給予細化選擇。這樣,自媒體更專業,行業性越強,指數就越高,影響越大。
所以,科技記者應以此為借鑒和要求,不但不能放棄專業領域的學習,而且要專、要精、有寬度,更要有深度,做行業記者,做行業專業記者,做行業專業權威記者。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較以往有了新變化,傳統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傳者與受者分明,角色明顯,記者可根據自身認識和讀者需求采訪寫作,或按照編輯意圖寫作編輯成稿報道,媒體作為傳方,相關任務就已結束,而讀者更多為被動接受信息。又因為傳統媒體所傳信息相對有限,受眾選擇性較小,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傳播方式效果逐漸減弱。
運用互聯網,將新聞稿件更好地傳播,就需要學習和了解互聯網知識,掌握互聯網信息傳播規律。互聯網下新聞采寫完成即可發送,傳者完成第一階段傳播任務。網民作為受眾,在接受信息后,轉發便完成又一次傳播。若網民回復反饋內容,便現場完成互動。此時,傳者和受者可隨時發生角色互換,互聯網時代的新聞時效性、互動性明顯增強。
無論大眾媒體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其中都有變與不變。變的是信息傳播的介質和傳播方式,相應受眾的接受方式也隨著時代變化和新介質的出現而改變,但無論介質如何變化,其中所需的內容始終不變,互聯網時代其他媒介受到影響,但唯一不受影響的也仍然是內容。
互聯網時代“形式重于內容”是個錯誤的觀點。結合科技領域新聞的需求特性,科技記者施展自身才華的空間比往常更大。其一是因為互聯網空間的無限量,只要有好的作品,隨時都有平臺和空間,不再受時長、版面等問題的限制;其次,互聯網時代平臺無數,內容稀缺,我們見到的很多互聯網內容,許多都是統一內容延伸出來的新版本,或改頭換面,或標題手術,總之急需原創素材,又因為不少人缺乏必要的素養,導致各類虛假信息隨處可見,讓許多受眾盲目接受,給行業造成不良影響,也不同程度給社會帶來許多危害。
科技記者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學習提升自身專業技能,達到既能從專業角度入手,也能從大眾思維方面進行報道,讓受眾準確接受到行業信息,避免不實報道、虛假報道、業余解讀等報道的出現。同時科技記者要根據各類社會熱點,運用自身專業知識,科學解讀澄清各類謠言,讓公眾第一時間接受準確信息,學習到相關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提升科學素養。這樣,未來網上各類不實信息誤導受眾偏聽偏信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就多了保障。
時代發展與行業發展相伴相隨,當前各行業都將“互聯網+”作為公式尋求發展,科技記者也應借此契機,再次堅定落實好自身行業定位,不斷專注行業領域發展,從行業記者到專業行業記者,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來適應當前和未來的行業發展所需,果斷承擔社會責任,結合互聯網傳播方式需求,準確搭乘互聯網快車,才能真正找到行業的價值,這樣不但自身走出困境有了發展之路,也將為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