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可以對期刊出版工作進行組織與控制,科技期刊要想實施發展戰略,實現發展目標,也必須有一套適合自己期刊的管理機制和方法,因此,作為學術期刊的主編,應當從各方面入手,著力構建一套高效的運行機制,引領期刊實現其預期目標。
編委會,即為出版某一書箱、期刊、教材、叢書等設立的編輯委員會,簡稱為編委會。中國古代編撰大型圖書時,也曾設置專門的機槍,同朝派專人進行管理,這是最高的編委會的雛形。但真正意義上的編委會,大概要數陳獨秀編輯的《青年雜志》,在1919年時正式成立了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組成的編委會。
編委會成員大多為該出版物所屬學科的專家學者以及這個領域的權威人士。編委會成員的產生,由上級指派或學術團體推舉,也有由出版單位聘任的。編委會負責確定所編出版物的編輯(纂)方針、編纂體例、編選范圍,解決編輯過程中某些重大問題,并對出版物文稿作最后審定。在編委會領導下,還設置編輯部,從事該出版物的具體編輯(纂)事宜。
1.3.1 對部分內容進行終審,提高論文學術質量
學術期刊因其專業性而聞名,作為編輯來說,并不可能對該專業的所有內容及部分精深內容都了如指掌,在此情況下,就需要該專業的權威人士對稿件的質量及內容正確與否進行判斷,甚至某些論斷需要幾個或更多專家來進行討論分析,判斷其合理與否,這種情況下,學術期刊編委會的目的就非常明確了,即對期刊內容負責,并對部分內容進行終審等。
1.3.2 全面負責專刊或者專欄的整體布局
編委會的成員因為本身便是在該行業具有學術權威的專家學者,在該行業中起到領軍帶頭作用,因此,對于該行業的后起人才比較熟悉,對于其他專家的專業所長也比較熟悉,因此,能夠全面負責專刊或者專欄的整體布局,定選擇不同的人員,確實約稿對象,規劃撰稿內容。
1.3.3 負責與撰稿者溝通,保證稿件及時到位
編委因其在業內的影響力及對業內人士的熟悉,很容易建立起一支專業的作者隊伍,因此,對于其選擇的撰稿人員,雙方溝通順暢,可以保證時間節點,使稿件按時保質完成。
一個高水平的編委,很容易便可以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對于本行業的各方面進行研究與交流。
現如今,部分學術期刊為了迎合作者快速發表論文的需求,不斷降低用稿標準,簡化審稿程序,發表了大量低水平的論文,甚至大打邊緣球,發表了一些與刊物定位不一致的論文。這些論文無創新點,研究色彩不足,學術價值缺失。因此,坐等投稿的方式會導致稿件的質量下降,長此以往惡性循環下去,甚至會導致期刊的整體質量下降,在作者心目中的影響不足,使優秀的稿源外流。因此,建立一支優秀的作者隊伍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隊伍的建立,除依靠編輯部自身的努力外,如與各科研院所聯系,與各大高校聯系,注意行業精尖人物,向這些領軍人物約稿外,還可按上述1.3所述,依靠編委會來建立一支高質量的穩定的作者隊伍。
高質量作者隊伍的建立,為下一步編輯欄目策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編輯有米下炊,便可以打造高質量的欄目,或設立專題,或出專刊。
一本刊物要想越辦越好,必須依靠一支高質的辦刊團隊。主編要隨時留意,將那些業務精湛、積極上進、責任心強的編輯充實到整個團隊中來,不斷提高辦刊隊伍的專業化、理論化水平,不斷增強雜志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必要投入,為雜志的影響力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高水平的辦刊團隊呢?要想打造一支執行力高、業務純熟的辦刊團隊,主編的眼光必須獨到,具體有以下幾點。
編委會選出來后,不能只是掛名,而應當充分發揮編委們的作用,為提升刊物質量出力獻策。
編輯的選擇不能率性而為,而應該按專業來選取。要選那些本專業的人員,比如說醫藥類學術刊,最好選醫藥專業又具備較高編輯水平的人。
當然,編輯除了熟悉本專業的前沿動態,精尖研究方向等以外,最重要的還要具備組織、溝通、協調能力,尤其是在跟專家打交道時,要能在短時間內介紹期刊,約請稿件,并引起對方的興趣和好感。
編輯人員選進來后,編輯部應當持續不斷地進行培養,鼓勵青年編輯參加各種培訓,自己鉆研業務,撰寫科技論文等,不斷提高專業素養與編輯水平。
質量是期刊的生命力,也是期刊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集中體現。任何一本期刊,質量的提高都是一個漫長而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編輯和編委會下大功夫才能逐步達到。但編校質量的提高相對來說則比較容易,也是見效比較快的提高刊物水平的一個方法。
對于學術期刊,審讀編校中采用的標準除了國家標準,還有和行業標準,甚至還有非標規范,以及這些標準和規范沒有涉及的行業慣例。因此,編輯應當熟悉這些標準規范,對于一些細節把握不準的,案頭應常備這些標準規范,做到隨手可查,隨時學習,這對于提高刊物的質量大有益處。
除了熟悉各項標準規范外,校對要求的就是編輯的認真負責,一個認真的編輯,可以從各方面發現問題,語句不通順,語病頻出,政治問題,常識錯誤,搭配不當,數字、量和單位的用法不符合國標,公式、圖、表排列不規范等,各種問題擺在面前,這就要求編輯要時刻持有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認真負責,不能馬虎了事,對于有疑義的地方,不能一帶而過,而應該查資料、找問題、最終找出正解。
作者有創新內容的學術研究成果,都希望能夠公開發表,得到業內認可,并確認其成果為“首發”,而學術期刊辦刊的根本目的也正是為了傳播這些有應用或者參考價值的學術成果。這樣,作者與期刊就達成了一種共識,傳播有內容有影響的創新成果。同時,這些有影響力的成果反過來也會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因此,學術期刊要樹立服務作者的意識,努力為優質作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與發布的平臺。
另外,作者服務意識的建立,還需要從其他細節方面做起,主要包括快速的稿件處理流程,高效專業的外審隊伍,流暢的溝通渠道,及時的稿件錄用說明,仔細認真的編輯加工,超前負責的服務意識以及較快的出版流程等。
良好的服務能夠增加讀者的黏性,最終使刊物形成良性循環。對于任何一種出版物來說,讀者都是其生命線。讀者隊伍的龐大與否,決定了刊物的生存。因此,服務好讀者是每一本刊物主編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讀者服務意識的建立,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明確目標讀者。刊物應根據自己的辦刊宗旨,鎖定目標讀者群,針對不同的目標讀者,再細分其需求,根據其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2)暢通作者與讀者的溝通渠道。3)互聯網時代,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學術期刊應該利用各種新媒體手段,如微信公眾號、數據庫等為讀者提供所需的服務。
學術期刊因其專業性比較強,受眾面小,影響力的提升較為不易。但只要主編能夠構建起一套高效的運行機制,建設一支執行力高的隊伍,提升影響也并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