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潔穎,陳鵬飛,朱玉潔
(1.山西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600;2.中國氣象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量的要求上升為質的要求,農作物的優質高產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大部分農產品對氣候條件依賴性較強。為適應氣候變化和現代農業生產優化布局發展需求,提升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的技術水平,氣象部門創新開展了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服務。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是從天氣氣候對農產品生長影響的角度間接評價農產品品質優劣等級。通過氣候品質認證不僅可以幫消費者鑒別優質農產品,也可以為農產品“戴上獎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企業和農民收入,因此,開展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現實意義巨大。
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體系完備,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規范[1]。自2007 年起,瑞典開始倡導食品氣候認證,目的是減少不良氣候對食物生產的影響以及給予消費者主動選擇環保食品的機會,增強食品生產者的競爭力。瑞典氣候認證體系是建立在已經存在的生態食品生產標準的基礎上,而且只能用于和其他認證體系結合起來使用,并作為生態食品生產認證的主要組成部分[2]。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由“量”轉為“質”,對農產品的生長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正是適應這種要求,深入挖掘氣候資源的價值,針對農產品各個生理發育期,天氣氣候對其影響的利弊程度進行判斷分析,以確認當年總體氣候條件對該農產品氣候品質等級的影響,從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相對國外而言我國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起步晚,2012年起,浙江省氣象局積極探索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穩步推進打造浙江氣象為農服務品牌,分析茶葉品質與氣象要素的關系,建立了茶葉氣候品質評價模型[3],至今相繼完成茶葉、楊梅、葡萄、柑橘、梨、水稻等8 類49 個批次的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有效提高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在氣象部門的推動下,其他省份也繼而紛紛探索開展氣候品質認證工作,陜西省氣象局利用GIS 技術對區劃指標進行空間化和指標分區,結合氣候區劃對當地獼猴桃、柑橘等進行了果品氣候品質認證。四川氣象局將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與農產品溯源有機結合在一起,累計為20 余家企業生產的茶葉、獼猴桃、銀耳、無花果、葡萄、柑橘等優質農產品提供服務[4]。云南省氣象局基于集成電路和RFID 射頻技術研發了普洱茶餅數字芯片,為每個普洱茶餅提供融合了普洱茶生產生態環境數據、普洱茶品質報告、普洱茶產品生產溯源信息的唯一加密身份證。河南省擬通過《河南省氣候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條例》,規范加強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
氣候品質認證工作開展以來,已呈現出重點突破,全面開花的局面,受到了各地的重視和廣泛的好評,為企業及農戶帶來可觀的效益。浙江建德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現在農業發展實施意見》(市委辦發〔2014〕105 號)政策性文件明確規定,通過省級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的,給予一次性10 000 元獎勵,有效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德清縣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開展晚稻氣候品質認證工作,“孟家漾”牌大米成為浙江首個通過氣候品質認證的大米品牌,為農戶每斤增收0.5 元[10]。2013 年,安吉縣10 個茶葉種植大戶主動申請開展茶葉氣候品質認證。當年,安吉縣天荒坪天池茶場生產的安吉白茶通過氣候品質認證,當年茶農收益新增20 余萬元。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氣候品質認證,農產品附加值平均提高10%.認證開展以來累計為認證農戶增加效益8 000 萬元[11]。國外對茶葉品質要求非常高,好的氣候環境是優質茶葉的保障,浙江綠野仙蹤公司貼有氣候品質認證“特級”標志的紫筍茶和紅茶,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國外市場的青睞,獲取了歐盟500 萬元的首批訂單[12]。從整體業務構架和發展的角度來看,目前的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業務工作尚存在著一些問題。
從業務管理的角度來看,各省均出臺了相關的業務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但在全國范圍內,管理體系仍不完善。各省認證流程、認證標準、認證標識、認證編號格式等均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著同省出現不同的認證標識、標志的現象。這不僅影響業務的后續發展,更影響著消費者對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有效認知。在國家層面尚未有相應的專門機構或部門對管理過程進行協調,難以從國家層面推動認證工作,也未專門出臺相關的管理制度或流程規范,難以落實認證工作的事中事后監管。現階段氣候品質認證的開展僅存在于部門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廣泛參與監督的發展局面,存在著“自說自話”問題,需進一步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共同推進認證工作有效開展。
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正處于起步階段,尚未融入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領域目前正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即“三品一標”建設工作。
與“三品一標”不同的是,氣候品質認證是從天氣氣候對農產品品質影響的角度進一步對更高品質的農產品進行的認證,且只針對當年批次的產品,相對“三品一標”而言更加嚴格。因此,氣候品質認證不僅是對“三品一標”的有機補充,更是對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機制的完善。
氣候品質認證工作開展以來,受到各地政府的廣泛關注,但仍存在認證的知名度不高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氣候品質認證正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各地各自為政,存在著“散、亂”的特點;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品牌營銷管理理念和意識,缺乏有效的品牌宣傳和推廣,使得農業企業及消費者對認證的認識不足。這不僅不利于維護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的“權威性”形象,更不利于“國家氣候標志”品牌建設。
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是建設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氣象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針對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建議當前階段工作中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調整業務布局,構建國省兩級認證業務體系,國家級氣象業務部門建立統一的認證制度,設計和管理統一的認證標識和認證編號,針對不同農產品研發建立對應的認證標準,指導省級氣象部門開展認證工作。省級氣象部門負責組織認證報告的編寫和驗收,并通過統一的公開認證平臺向國家級業務部門申請標識和編號。通過立法和建立制度、標準等措施,完善認證的監督管理體系,規范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做好事中事后監管。
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是一個跨學科的工作,需要協調多部門共同完成。因此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與農業、質檢、工商等部門合作,共同推動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納入農產品質量認證標準體系,增強認證的權威性,提高農產品進出口競爭力,切實發揮氣象服務在地方質量標準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意見反饋收集渠道,完善申訴、投訴處理制度和程序,對企業、消費者的建議及反饋意見做到處理及時、按章辦事。
面向政府、農產品企業、消費者,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融媒體平臺,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全方位宣傳,做好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的科普與推廣,用好“國家氣候標志”品牌,提高認證工作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