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麗
(山西省科技館,山西 太原 030021)
開展科普教育離不開載體,好的載體應既能承載和傳遞科普信息,又樂于被受教育者接受。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承擔科普教育功能的載體豐富多元且不斷創新發展,讓科普教育變得更有溫度、更有趣、更長智慧。按照科普傳播途徑的不同,科普的載體主要有科普基礎設施、科普活動、大眾傳媒(包括新媒體)等,它們在傳播科學中各有所長,應多元并舉、相互交融,共同推進科學普及事業深入發展。
青少年是科普教育的主體,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教育,目的是讓青少年靠近科學、讓科學走進青少年,在青少年和科學之間搭建橋梁,增加他們接受科普教育的機會,啟迪他們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科普教育中,施教者應根據不同青少年群體的特點,靈活且綜合運用科普載體,讓他們充分參與科普活動,在活動中受益、在活動中成長。本文結合山西省科協系統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情況,對如何利用科普載體更好地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進行思考,提出建議。
我國目前的科普基礎設施主要有科技類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基層科普設施、科普大篷車、網絡科普設施、科技館等。這些科普基礎設施山西都有,但整體功能不強。以科技館為例,科技館作為傳播科學文化的重要基礎設施,除山西省科技館外,全省11 個省轄市中,開館運營的只有晉中市科技館,其余市的科技館或正在建設中,或尚未對外公開報道提上建設日程。
近年來,山西科協系統比較重視科普工作,各地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山西省科協著力于科普品牌工程建設,山西省“全國科普日”暨“科普三晉”系列活動、中國科普攝影大賽、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科普報告”巡講、科普劇巡演等科普活動,均面向青少年開展,且多個品牌活動專為青少年而設計。各基層單位也在積極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品牌,如山西省科協直屬單位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在2018 年機構改革中專門設立“科學教育中心”,其工作主要是策劃承辦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這一機構目前主要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通過科普劇、科學秀、科普文藝表演向中小學生普及身邊科學。該集團子公司山西科技新聞網絡傳播有限公司在發展中也注重青少年科普教育,策劃組織青少年科普征文大賽、青少年科普繪畫大賽等活動,引導有特長的青少年通過競賽愛上科學、傳播科學。山西省科技館在利用館內展品展項開展日常科普活動外,還打造了品牌科普宣傳公益課堂“山西科學講壇”,積極承擔中國科協開展的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活動及各類青少年科普賽事,讓全省城市、鄉村青少年與科學親密接觸。
山西越來越多的科協組織開始利用大眾傳媒平臺進行信息傳播,努力構建多元、高效、精準、普惠的科普資源和科普服務推送渠道。山西全省11 個省轄市科協基本開通微信公眾號,部分縣(市、區)也積極行動開通微信公眾號,內容基本以科普宣傳為主。專事大眾傳播工作的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目前擁有三報九刊,針對青少年科普教育,《科學導報》開辦了《少年科學》周刊,《山西科技報》開設了《教育》周刊,《科學之友》雜志在全方位、多角度報道生活科學中,每期堅持刊發科幻內容。其他報刊也以科普為己任,分門別類進行專項領域的科普工作。為適應傳媒行業發展,近年來,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走融媒體發展道路,除建設網站外,根據自有媒體定位和科普工作需要,在微博、微信、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自媒體平臺上開通相關賬號,面向科普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推送科普內容,專門為青少年開設的自媒體賬號有“我們愛科學”“科學原理一點通”“小記者團”等。
同樣以科技館為例說明問題。科技館可以承載豐富的展覽內容和教育活動,是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但山西的現狀是,運營中的市級以上科技館只有兩家,供給明顯不足。即使已被媒體報道,正在建設的大同市科技館、忻州市科技館、運城市科技館建成,但距離全省11市科技館全覆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而放眼全國,缺科技館不是山西一地僅存的問題。專項調查顯示,目前全國范圍內正處在新一輪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熱潮中。但從科技館建設的各項投資看,建成一座科技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科普基礎設施現存的短板也非短期內可以解決,并且科技館存在投資巨大、運營成本高、展品更新慢的問題,最大的弊端在于輻射范圍小,只能服務于當地和周邊,不能便捷地服務于更大的區域。對廣大農村地區的青少年而言,進科技館感受科技的魅力,只能偶爾嘗鮮,無法浸潤其中。
線上科普熱鬧紛呈,線下科普如火如荼。神州大地上,科學正流行。如此總結當前我國科普活動開展情況,毫不夸張。近年來,我國舉辦的各類科普活動持續上升。“十二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全國科普日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2.6 萬余場。2018 年,全國各地的全國科普日科普活動達到1.8 萬場,其中山西省舉辦近千場活動。
通過各種科普活動,國內公眾對科學的了解越來越深,興趣愈發濃厚。但從活動的覆蓋面看,我們的科普活動組織開展的還不夠完美、不夠深入,科普的陽光還沒有普照大地。例如,2018-07—09,山西省科協面向青少年、農村居民、城市居民、公職人員等科普重點人群開展“2018 年山西省公眾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全省70 余萬人參賽,答題總次數超過600 萬,其中青少年組答題人數、次數最多,均超其余三組之和。為擴大比賽影響,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社會氛圍,省、市、縣科協聯合相關部門積極宣傳、發動,為大賽成功舉辦付出了辛勞和汗水。其中,忻州市科協面向市內各縣(市、區)推出天天答題萬元獎勵活動。但從山西擁有3 700 余萬人口來看,活動參與人數不足總人口的2%,未來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各主題活動各自為陣,未成體系,缺乏連續性,需要高端策劃人人可參與的天天有、月月有、年年有的科普活動。
“用戶”“數據”“精準推送”“算法”“移動優先”是當前媒體的核心關鍵詞。但媒體的取勝之道更多在于“內容”。在當前融媒體發展的環境下,大眾傳媒不僅要夯實內容根基,更需要實現運營思維的轉變,創造出更多既高揚主旋律又貼近時代、貼近用戶的作品。從山西各省轄市科協及縣(市、區)開設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看,內容基本以科普宣傳為主、科協工作宣傳為輔,但科普宣傳內容屬于原創的可謂鳳毛麟角,幾乎是清一色轉載稿,且選稿缺乏主題性、有同質化傾向、可讀性差。從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的傳媒矩陣建設看,也存在內容創作短板,原創內容占全部推送稿件的比例不高,而這種現象并非山西獨有。國內同類平臺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共性問題,新媒體平臺粉絲量少,推送內容點擊量少,難以影響大眾,需要在運營上加大工作力度。
在科普教育中,每一種載體都有其優性又有其局限性。各載體組合發力是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能量的有效途徑。如中國流動科技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巡展活動就有效彌補了科普場館建設不足的問題。與科技館相比,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的運營成本較低且占地面積小,能夠方便地在一地展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科普教育落后的問題。如果說中國流動科技館是科協開展科普教育的一支輕騎兵,那么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科普中國校園e 站就是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貼心港灣,其通過互聯網連通名師名校,大量的優質數字化科普資源讓邊遠鄉村的青少年也能盡情汲取科學養分。
科普活動是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重要渠道。目前,山西省科協針對青少年群體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山西青少年中產生了影響力,但與國內先進省份相比,還要加大工作力度。例如具有美譽度和含金量的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還沒達到目標參賽人群人盡皆知,需要加大推廣,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其中。而要迅速擴大知名度,大眾傳媒介入在全社會廣泛宣傳不可或缺。專事科普工作的大眾傳媒也應主動與山西省科協打造的各項品牌活動有機聯合,通過活動開展,積累媒體受眾,擴大傳媒影響力。公眾參與度高的活動是媒體增加影響的重要契機,需要積極把握。例如,2018 年山西省公眾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舉辦中,作為比賽的參賽入口之一的山西省科協官方微信公眾號“山西科協”在3 個月的賽程中,關注粉絲數從2 000 余人增至5 萬余人,公眾號的各項指數自此躋身全國科協系統官方微信號前列。同時應明確,各載體提高影響力需要長期發力,并且策劃組織活動要有受眾意識,不斷鞏固已有成果。
融合發展是時下第一、二、三產業發展的關鍵詞。融合,就是緊密關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對于產業發展而言,第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僅是一種政策主張,更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自發演化的一種形式。這種演化主要是市場力量的作用。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科普工作,科普基礎設施、科普活動、大眾傳媒等科普載體只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才能發揮最大作用。科普載體功用最大化,才能服務更多目標群體,更好地促進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