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斌
2017 年11 月,中國(黃石)地礦科普大會成功舉辦,來自各界的專家相聚一堂共商地礦科普大計。其中,會上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表達三點愿景:第一,希望科普跟地礦相結合,我國的科普事業任重而道遠,在地礦方面的科普更是要加強;第二,希望地礦資源二次開發,培育科普產業;第三,希望加大宣傳工作,充分發揮科普平臺的作用,鼓勵公眾參與地礦科普展覽。
礦物,是由地質作用或宇宙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內部結構、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相對穩定的天然結晶態的單質或化合物,它們是巖石和礦石的基本組成單位[1],常見的礦物例如石英、方解石、云母等。晶體是內部質點(原子、離子)在三維空間周期性重復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體,絕大部分礦物都是晶體,少數為非晶質,例如蛋白石等。自然界中礦物常以集合體形態產出。
目前我國設有礦物晶體陳列展的博物館主要是一些地質類和自然類博物館,其中重慶自然博物館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自然類博物館,涵蓋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舊石器、地質礦產、巖石、土壤等八大學科。其中地礦標本作為重要展陳內容之一,大力發展地礦科普,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期博物館工作重心發生了重要轉變,由為“物”服務轉變為“人”服務,更加注重科普教育職能。科學普及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工程,博物館更應該身先士卒,以提高全名科學素質為己任,將地礦科普納入常態化工作之一,豐富大眾的地學知識體系。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地礦科普常設在地球廳“地球瑰寶”欄目,展廳礦物晶體琳瑯滿目,例如灰色巨晶冰洲石、綠松石、水膽瑪瑙等,走進這一空間,游客彷佛置身于美妙的晶洞,無不感嘆地球造物之靈秀,贊嘆這些礦晶的精美。基本展陳設計首先介紹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這些直接關系到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觀眾意識到基礎能源來之不易,旨在倡導大家保護地球礦產資源;再從礦物晶體的顏色、光澤、硬度、晶系等方面,圖文并茂,結合具體對應標本,教大家認識基本的礦物晶體類型;最后列舉寶石礦物的一些光學特性,例如變色效應、貓眼效應、星光效應等,介紹了寶石4C 評價標準,讓觀眾學習一些鑒定寶玉石的基本方法。展廳還設置有觸摸屏、礦山開發模型模擬操作等展示手段,營造集趣味性、互動性為一體的科普效果。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地礦展廳有效豐富了觀眾的地礦知識。
文化自信、全民科普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可依托自身平臺,結合旅游產業,與多方合作開發嶄新的科普文化旅游路線,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科普事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例如,2018 年7 月19 日,重慶自然博物館與桂林市觀賞石協會簽訂了《桂林市觀賞石協會與重慶自然博物館文化旅游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本著共同發展、平等互利、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結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重慶自然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有職責有實力擔當起地礦科普文化旅游這一重任,而桂林觀賞石協會較博物館擁有更豐富齊全的礦物晶體、古生物化石、雅石、隕石等資源,一直活躍在國內外石文化傳播、科學普及和市場開發的第一線,具備強大的市場資源和資深的經驗積累,雙方的強強聯合,將進一步推動地礦科普文化事業的發展。
2018 年8 月17 日,重慶自然博物館與重慶長江黃金郵輪公司簽署“詩與遠方 文化融合上游輪”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推出了由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江黃金郵輪有限公司聯袂打造,桂林市觀賞石協會承辦的“大地瑰寶地礦精品展”,展覽取得顯著成效。展會共展出85 件珍貴精品,非常精美,各具特色,涵蓋礦物晶體、化石和隕石三大類,分為自然元素、寶石、硅化物、硫化物、氧化物、鹵化物、熒光礦物、古生物化石、隕石等九類展區,同時還提供具有重慶自然博物館IP 的文創產品,將博物館科普帶入家中。這流動的博物館豐富了長江黃金游輪旅客的旅行生活,讓大家直觀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啟迪人們思考地球礦物巖石的形成作用,這是一場與地球的對話。
過去的地質礦產資源都是粗放式開采,不僅破壞許多漂亮晶體,更造成地質環境的破壞。地球經歷幾十億年的變遷,帶給人類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畢竟都是有限的,過度的開采必然導致資源枯竭,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也引發了許多地質災害,例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因此,黨中央高度重視,總書記在十八屆六中全會上總結五中全會以來的工作當中提到我們要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博物館發展地礦科普,將國家的相關政策落到實處,提高群眾的資源保護意識,加強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形勢迫在眉睫,保護地質環境,這是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修課。重慶自然博物館在黃石地礦科普大會上榮獲了“孔雀石杯”地礦科普二等獎的榮譽稱號,這是對重慶自然博物館普及地礦科學知識、倡導資源環境保護理念工作的認可。
盡管重慶自然博物館在地礦科普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還有更多發展空間。首先,常設展廳地球廳的礦物晶體標本數量和種類上需要更新和增加。在地球的內生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創造出了豐富的地質礦產,人類文明史以來,開發和利用了許多地礦資源,而博物館有限的展廳只展示了部分代表性礦物,定期更新標本陳列,不僅能讓觀眾見識更多的地礦瑰寶,還能讓博物館本身“活”起來,定期換血,吸引“回頭客”。藏品的多渠道來源,是保障展廳陳列標本更新的基礎,博物館可與礦山、觀賞石協會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購買、接受捐贈、托管等方式豐富自己的藏品資源,跟桂林觀賞石協會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展廳標本缺乏詳細內容介紹。眾多礦晶只有一個名字標簽,普通觀眾只管它叫什么,卻對它一無所知,博物館應當在晶體標本附近增設相應知識卡片,或者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例如將該礦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特有的屬性編入二維碼,有興趣的觀眾可通過微信掃碼的方式進行深度了解。
最后,缺少地礦方面的臨展及相關科普活動。僅僅依靠常設展廳無法充分發揮地礦科普職能,更多需要走出去、引進來,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開展地礦科普,例如聯合學校開展地礦知識競賽活動、借助“4·22 地球日”等節日開辦地球主題宣傳活動等。另外博物館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培育研學專線,開發科普科考市場,結合實地考察礦山遺址、地質公園等,帶領大家走進博物館課堂,走向大自然,走進地礦!
習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博物館的發展和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無論是地礦還是古生物方向,都需要專業人才對藏品進行研究,深入淺出,轉化為更能讓大眾易于接受的科普成果,激發大眾興趣,營造積極的科普環境。由于受專業限制,地礦科普相比于其他方面投入較大,因此,要想發展好地礦科普這一課題,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資金和政策上面給予強大支撐。同時應當積極與市場接軌,通過市場運作吸引社會資源,形成良性的循環發展。
新時代下我們應當積極響應黨的十九大號召,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礦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邊開發邊保護,助推地礦工作轉型,探索綠色發展道路,攜手共創地礦科普事業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