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俠
?
基于“中國制造2025”地方院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探究*
郭旭俠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6)
為了實現制造強國的夢想,中國政府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在此規劃下地方院校如何結合當前形勢培養出國家需要的人才,是當今高校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本文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論述了工程專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及今后發展的建議。為了適應“中國制造2025”所需人才的狀況,本文對現有培養方案進行了探究。
中國制造2025;地方高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
制造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上每個國家的發展都說明了制造業的強大與否和國家的強盛是分不開的。目前,中國要想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就必須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人才是實現這一轉變的基礎和動力,在這個世界大發展的時代,國家能否在世界快速發展之中立于不敗之地,到達新高度,關鍵要依賴于人才資源的支撐。工程專業人才是從事制造業的主力軍,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作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搖籃,應努力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中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的兩大優勢。因此,各高校要基于創新型教育理念和方法,謀劃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前景,建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合作創新型育人機制,創建跨學科課程體系,進而培養創新型能力強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1-2]。
目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過去幾十年的迅猛發展,制造業在我國的總體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大規模投資驅動了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部分制造業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行業運行困難,效率低下。我國的制造業大而不強,行業發展所依賴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導致難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很難通過技術優勢占領國際高端制造業市場,只能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由于沒有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工藝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所以產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為了改變當前制造業的現狀,依托國家發展的良好態勢,爭取實現制造強國的偉大目標,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順應國家發展趨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制造強國夢想的第一個行動綱領[3]。
以人才為本是“中國制造2025”的基本方針之一。人才培養是我們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因素,因此,地方高校應創建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專業型人才。同時,國家提出了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其中關鍵領域為智能制造,是中國實現制造強國的關鍵因素。要將“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變為現實,趕超“工業4.0”,這就需要大批工程類高素質復合型人才[4]。地方院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目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①大學新生的專業概念不清晰,學習目標不明確,把握不準學習方向,學習動力不足。雖然學生都是經過高考的選拔進入大學進一步學習的,但是之前的學習僅僅限于書本的理論知識,而且家長、學校以及他們自己的學習目標就是高考取得的好成績,很少有學生對自己以后所學的專業,所從事的職業有所了解和規劃。他們認為上了大學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目標,事實上大學才是一個新學習階段的開始。因此,剛剛開始大學學習時,大多數學生都會感覺到比較迷茫,不能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對自己的專業更是知之甚少,幾乎沒有對自己今后所從事行業的遠景規劃。所以,學習動力和激情也就明顯不足。②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下,老師一味地教、學生被動地學,這樣學生難以形成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機械類專業是一類比較傳統的工程類專業,所包含的有些專業課偏于理論性,教學過程比較單一?;谟邢薜慕虒W條件和課時限制,很多老師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開發。所以,學生接受知識比較被動,間接影響了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5]。③地方院校自身條件和所面對的一些客觀現狀制約了學校開展創新實踐。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開發和提升需要相當的物力、財力、空間和試驗場地,有些院校甚至沒有自己的工程訓練中心。盡管現有很多高校課內、課外都對學生開放自己學校的專業實驗室,但是僅是學校自己的實驗室根本滿足不了在校學生的需求。同時,在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題目過程的創新性及對專業知識的綜合展現都具有較高要求,對學生提高要求的同時對老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有部分老師只關注自己的學術研究,沒有把過多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上[6]。④地方院校沒有充分結合自己所在地區的地域優勢資源、優勢企業,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上僅限于文字層面,沒有做到資源共享互取所需,沒有很好地開展“產學研用”的工作,有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也僅限于文字層面。
很多大學新生在入學初期都會有一段迷茫期,學生要盡快通過自我調整和外界幫助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否則有些學生就會對大學生活產生錯誤的認識,影響后面的正常學習。如果能夠在新生剛入學階段就通過多次的入學教育、新生動員、老生經驗分享等環節讓新生對大學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多方面了解和思考,盡早做好自己的學習計劃、人生和職業規劃,這樣就可以讓新生平穩地度過這個迷茫期。在多年的教學中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大一大二課程學習時對自己的專業并不了解,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學這個專業今后是干什么的、應該怎么學習、自己所學內容將來工作時能應用在什么地方,所以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原本高三養成的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學生在這個時候又丟掉了。進入到大學三年級、四年級學習時,盡管對專業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家已經習慣了之前的學習狀態,懶散習慣了,學習的激情和動力不足,要么時間來不及更加深入地學習了。是否可以讓學生較早地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概況,甚至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就給學生滲透今后的專業取向,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課堂教學過程執行中,應該把學生作為過程的主要執行者,老師只起到指點和組織的作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并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用于先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對于專業知識做到真正的掌握。
大部分學生在校學習的實踐內容包含校內實驗、金工實習、電子實習、認知實習以及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實踐環節畢業設計,校內實驗伴隨課程理論學習是大學生實踐環節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進一步優化課內實踐課的實施過程,保證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其中。經過這樣的實踐鍛煉,將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可以學以致用,將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理念。同時,采取獎懲辦法鼓勵學生參加實踐環節,對參加各類比賽及科研立項等進行獎勵,用實踐檢驗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專業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校應把學生自主學習計劃和學校嚴格的管理制度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創新思維。
很久以來,基于我國高等教育的考核和評價方式,地方本科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對于國內領先高等院校存在著簡單模仿和借鑒,并沒有考慮到自己學校的實際特點和地方經濟,及自己所處地方的優勢資源,對自己沒有準確的定位和評價,一味地模仿甚至照搬,以至于一些地方院校只追求名稱上的高大上。實際上在發展的過程中,每所學校都應該基于自己的歷史和現狀,確立自己在高等教育大系統中的獨特地位,揚長避短才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地方經濟發展離不開地方院校所作的貢獻,同時利用地方資源優勢,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職責之一,也是地方院校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確定自己獨特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方面一定要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考慮在內。
地方院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趨同性嚴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簡單的模仿和照搬現象,課程設置相似度過高,理論性學習偏多。然而,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訓練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所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盡管學習了相關專業理論知識,但是將理論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地方本科院校要想保持自己的生命力,長遠發展實現轉型,就必須在學生課程體系設置上區別于高水平大學,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從重理論到強能力的變革。這需要打破傳統課程設置體系的思想,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積極聘請企業生產專家參與學生課程體系設置討論及建設,及時了解地方企業及經濟發展所需人才,以產業需求為目標合理設置所需課程。教學內容要能適應行業企業發展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更新,要緊跟時代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體現專業技術發展最新動態。學生到企業生產實習要真正落實,不能僅限于形式,以親眼所見來激發學生對本專業本行業的興趣。學校要將實際應用的案例教學與項目教學推行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地企業所出現的問題,學生自己設計解決方案并進行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任何高校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學研究應有所不同,應當更加注重解決地方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注重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地方本科院校就是要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之一,以地方本土資源優勢和行業實際需求來開展自己獨特的開發研究,并積極進行研究成果產業化。探索產、教、學及用相結合的模式,以校企合作為導向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發展中應遵循的新模式,也是生存的必由之路。學校走出去,企業迎進來,建立合作互利的科研機制,鼓勵學校與本地企業、科研院所建立研發與實踐應用平臺,形成資源開放共享、深度合作的良好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前沿技術創新,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教與學是學校培養的兩個必備環節,優秀的師資力量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地方院校老師大多數畢業于傳統綜合性大學,畢業后直接參與教學活動,這樣的老師沒有相關的企業經歷,實踐能力較弱,基于地方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要培養實踐應用型技術人才,師資力量必須滿足學生的培養要求。所以,地方院校應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學校應在教師日常工作安排及考核方面做出相應調整,打破以往重看學歷和理論知識,忽視教師專業實踐能力評判的不合理評判標準,對教師提出既有學術經歷又有企業經歷的雙重素養要求,并以此作為教師考核的標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學??梢杂杏媱?、分批安排教師去企業實際體驗,參與生產操作進行鍛煉,及時了解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和所需要的技術,互相探討學習,以此來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教師和企業專家可以互相學習,協同合作研究項目。教師考核、職稱評定等環節可以提高專業實踐能力所占的考核比例,在其他獎懲制度中也應鼓勵教師積極提高自身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地方本科院校還可以建立一支專職實訓教師隊伍,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帶領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及課題,也可以與企業合作聘請企業專家定期到學校兼職,多渠道、全方位實現地方院校的培養目標和轉型發展。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要完成這一行動綱領,就要克服目前我國制造業存在的一些不足,真正實現制造強國的夢想。同時,夢想的實現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與儲備,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努力,“政產學研用”多管齊下,對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要立足于地方企業和經濟發展需要,不要簡單地模仿高水平大學,應科學合理設置工科類專業的培養體系,加強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利用地方優勢資源真正做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1]李永梅,錢茹,張衛芬.“中國制造2025”下應用型本科機械專業教學體系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18(1):156-158.
[2]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員會.科技創新與促進江蘇綠色發展制造[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3]馮鑫,李川,胡開群.機械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J].科技視界,2016(17):43-45.
[4]史銘之.“中國制造2025”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與堅守[J].職業技術教育,2015(25):13-17.
[5]徐小兵.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一二三三五”培養模式探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4):10-12.
[6]付衛東.“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發展戰略[J].職教論壇,2016(9):9-16.
郭旭俠(1976—),女,陜西西安人,就職于寶雞文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寶雞文理學院第十三批校級本科生教改項目”(項目編號:18JGYB47)的研究成果
2095-6835(2019)01-0144-03
T-29
A
10.15913/j.cnki.kjycx.2019.01.144
〔編輯: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