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晨星
(沈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0)
引言:相對于國內而言,歐美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對于BIM 技術研究相對要早,而且在實際的應用中也已經相對成熟。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進行工程建設項目的設計過程中、建設過程中以及運行維護過程中均有所應用。而國內對于BIM 技術研究也逐步的開展,開始逐漸的應用于建筑領域之中。我國一些規模相對大的設計單位以及房地產企業已經開始逐步的設置BIM 技術部門。
在BIM 系統之中,不僅會對建設項目的對象所擁有的3D信息數據加以描述,同時會對相應對象的結構、材料以及性能等相關的設計信息加以描述,也會對施工的先后順序、施工進度、工程質量、材料耐久性能以及不用工程之間的邏輯關聯性等加以描述。
在BIM 系統之中,所包含的每一個對象均是能夠被識別的,同時不同的對象之間也是相互具有關聯性的。BIM 系統可以對模型之中的一些信息數據加以統計以及分析,同時將分析的結果以圖形或者文檔的形式呈現出來。要是在BIM系統之中,某一個對象出現了一定的改變,那么和這一對象相關聯的全部對象也會相繼發生改變,從而確保的BIM 系統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
建設項目工程的各個時期之內,系統的信息是一致的,同樣的一個信息數據,不需要進行重復的輸入處理。并且,信息數據模型可以完成自動的演化,對象在每一個時期中均能完成簡單的修改或者擴展,無需對對象進行重新的創建,防止出現信息數據的不一致問題。
現階段,國內各個學者以及專家所普遍認同的綠色建筑概念為2006 年我國建設部所頒布實施《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之中所做出的界定:整個建筑工程生命周期之中,能夠確保資源、能源實現最大限度節約,且有效的保護環境,降低環境所造成的污染,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為舒適以及健康的環境,擁有更為高效的使用空間,能夠和自然實現和諧共處的建筑工程。
2.2.1 環境綜合調研分析
對于綠色建筑而言,其所擁有的設計理念認為建筑應當和環境有效融合,因此,開展設計工作之前,便要求應當全面的分析建設工作所在區域具體自然環境情況、氣候情況以及生態環境情況等等,需要開展更為全面的調研以及分析工作,這樣才能夠確保設計人員更好開展設計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礎保障。
2.2.2 節地和室外環境
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和實際場地之間相互融合,要能夠充分的利用場地優勢,盡可能的將減少土地平整,并且更好的利用地下空間,依照工程項目所在區域的實際自然環境以及氣候條件而完成建筑工程的布局設計,從而達到節地的目標。
綠色建筑的方案設計過程中,要求設計人員應當充分的利用建設工程所在區域地形以及地貌特征,對于日照以及通風等加以綜合分析,確保能夠更好的應用被動式節能設計。在開展綠色建筑設計工作的前期,以往主要是采用二維設計的方法,此種設計方法需要工作量非常大,在應用了BIM 技術之后,對建筑工程初步體量以及體形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在很短時間之內便可以順利完成,能夠有效的減少設計周期。結合不同建筑工程實際布局情況,同時參照對于建筑工程所在其余的場地分析數據,通過利用BIM 技術開展日照模擬工作以及通風模擬工作,這樣能夠確保所設計的建筑工程朝向以及間距等更加科學與適宜,從而確保所設計的建筑布局更為合理。
現階段,建筑工程的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在對這些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除了應當全面的考慮建筑工程形體應當科學與適宜之外,還求建筑工程的內容結構更為合理與實用,同時也因應當借助于體型的設計工作而確保能夠取得更好的節能效果。此種情況之下,便要求通過利用BIM 技術之中參數化以及模塊化設計功能,而完成建模工作。在BIM 軟件之中包含有參數化設計功能模塊,該模塊能夠通過利用相關參數,而準確的對建筑工程形體加以描述,同時還能夠非常迅速的實現建模目標,同時也能夠針對所構建模型之中相關參數加以調整與優化,而且在進行參數優化的過程中,BIM 系統則可以自動的將一些未發生變化參數保持原有狀態,這樣便能夠確保了整個系統擁有了更為優良的協調性。所以,通過應用BIM 技術能夠有效提升整個設計的效率。在BIM 系統之中還包含有可視化功能模塊,通過應用可視化設計手段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針對設計加以觀察,部件能夠實現透視觀察,同時也能夠鳥瞰觀察,確保設計人員更好的從整體上了解建筑工程的設計效果。
未來建筑工程的必然向著綠色建筑方向不斷發展,同時BIM 技術也是未來建筑工程設計所應用的重要系統與平臺,綠色建筑以及BIM 技術均較為重視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設計,在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要求各種信息數據能夠實現快速的傳遞,并且要求能夠確保信息的完備性以及精準性,這樣才能夠實現節約能耗以及環保的目標要求,通過利用BIM 技術能夠確保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各項目標得以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