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
為了適應社會對國際經貿類人才的需求,也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和教師自身的素養,《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案例教學法是當前國際貿易類課程教學中使用最普遍的教學方法之一,非常適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從高校國際經貿人才的培養目標看,不管是課程設置還是專業教學,都應當結合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與時俱進。既注重理論學習,又要求與實踐結合,堅持按國際化、應用型、復合型的目標來培養人才。案例教學法是搭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橋梁,有利于學生獲得國際經貿方面的業務知識,是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捷徑。案例教學的突出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效果。我們過去倡導的傳統教學方法主要注重學生理論和知識的講授與學習,倡導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學方法死板、單一,學生學習的熱情不高,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課堂的教學模式為:以教師為中心,老師講,學生聽,考前突擊記,期末劃重點,考后都忘記。而案例教學法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教師事前精心準備和安排,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大量生動具體的實踐案例,這樣就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和融入學習的整個過程,激發他們帶著問題參與討論的熱情。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動手能力,養成注重現實、面向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和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第二,案例教學法是國際經貿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最適宜的教學方法。通常國際經貿專業的專業課程由主干課、方向課和任選課三大塊構成,都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不管哪類課程均需要有相關的案例來支撐教學過程。所以,毋庸置疑,案例教學在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具有非常重要和特別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經貿實踐在質量、規模上的飛速發展,必然對經貿專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體現在數量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質量上。實際的業務部門要求我們培養的專業人才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泛的知識面外,還要熟悉國際經貿的規則、慣例和法律,了解當地文化。要掌握國際經貿活動的專業技能,就必須具備多元文化的思維和全球化的視野,能真正根據中國經濟現實充分發揮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分為兩大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包括國際貿易的理論、政策與措施等。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多邊貿易體制的確立,國際貿易的理論也會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和豐富。而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現實中出現的新現象。一些新的名詞、現象不斷涌現,隨著經濟政治局勢的變化,還會出現更多的新名詞和經濟現象,固有的教材無法實時更新。如果教師在授課中不改變教學方法,一味地固守教材內容,其結果就是機械地講授傳統的理論學說、內容,無法很好地與現實結合,最終學生也不可能很好地利用所學知識去合理地分析現實中的經濟貿易問題。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好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必要的實踐操作技能。所以整個課程的安排是按照從貿易理論入手、逐漸過渡到實務部分的學習順序。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對實務部分更感興趣,對理論部分的學習熱情不高,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一知半解。課前不預習,課堂不認真聽講,課后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敷衍了事。最終的結果導致考試時,理論基礎薄弱,實務部分又缺乏課下復習和訓練,分析不到位,學習效果差。
目前高校招聘教師時,注重學歷和職稱,教師們大多數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沒有從事過進出口企業的實際工作。多數教師的教學知識來自于書本學習。即便有些教師做過與企業有關的課題,但課題的最終運用也很少再回到企業去驗證。因此在課堂授課時,只能通過教材或相關參考資料中提供的案例進行分析講解。而很多案例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過時,與實際的進出口情況差別很大。同時,隨著國家經濟形勢和政策的不斷變化,對企業在進出口業務中的一些操作細節變動了解得不夠準確、及時,難免在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可能會滯后于現實。
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要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目前《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考核主要以傳統的閉卷、開卷等筆試為主。這種考核方式依然是重知識、輕能力。筆試的題型也多以傳統的選題擇、判斷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即便有一些案例和計算,也要考慮學生的考試通過率的實際情況降低難度,一般會比較簡單,學生僅通過知識點的背誦、記憶就會很容易地通過考試。而對于學生的能力,特別是操作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相對較少,考核方式簡單、單一。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課程內容,要求學生既要深入踏實地學習理論知識,又要將所學理論和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操作中。只有深入全面地掌握理論知識,才能融會貫通,有效地指導實踐操作。
隨著國際經貿形勢和貿易格局的變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教學不能固守教材和傳統的教學方式,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密切關注國際經貿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動態;隨時關注各國政府頒布的最新貿易政策、措施和法令。將這些新的內容第一時間融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習與時代同步,真正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對國際貿易理論部分的內容,一般比較枯燥,教師在授課時可采取多樣化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針對不同章節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當學習到對外貿易、進出口地理分布等概念時,可以事先讓學生分組,調查某一省市近兩年的進出口情況,要求學生課后去查閱某一省市的統計年鑒,并做成PPT,在課堂上分組進行展示、匯報,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也鍛煉了演講演示、查閱資料、團隊合作等多種能力,更好地契合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而在國際貿易實務部分的教學中,越發需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很好地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室機房、軟件等設備,合理有效地安排實驗學時,使學生通過上機模擬軟件熟悉和了解進出口一般流程。二是鼓勵邀請外貿公司從業人員通過講座、企業家進課堂等多種方式跟學生交流,讓學生真正了解實際外貿業務的操作情況,提高專業感知能力。同時,可以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不定期帶領學生到外貿公司或實習基地去考察、實習,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進出口業務。在一個動態環境中了解真正的交易,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的理論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因此對于授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一般理論知識扎實,但跟企業接觸的機會較少,導致教師對于進出口貿易實際的操作過程和細節把握不夠。高校應多提供到企業實習的機會,讓教師不定期帶著學生去參觀、學習;高校間可以通過建立交流機制,使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接觸企業;教師還可以利用假期到外貿公司學習,爭取能夠掛職鍛煉,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豐富教學內容。
應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打破過去僅用筆試的單一考核模式,豐富考核形式。從注重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出發,注重過程考核。在日常教學中,應采取多種考核方式,堅決杜絕以往的“一張試卷定考分”的模式。可以按照學習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形式的過程考核,每個階段的考核分數將構成該課程的最終成績。通過上機操作、撰寫調查報告或課程論文、英語口試等方式,分別考查學生的外貿業務流程操作技能、社會調研及寫作能力、英語水平和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