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明慧
(運城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運城 044000)
建筑結構的安全性是指建構筑物在外作用力與外部環境影響下,能夠始終保持結構不倒塌、不破壞的能力,進而保障居住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可以說,安全性是衡量建筑結構設計水平的關鍵指標。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考慮整體建筑的安全性、美觀性與舒適性,為此,綜合分析影響建筑結構安全性的關鍵因素至關重要。
近年來,四川省、新疆省等地頻繁發生高強度的地震災害,對公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根據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報告顯示,倒塌建筑的設計遠遠達不到國家限定的抗震標準等級。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可知,建構筑物應保證在發生低強度等級地震后,損壞程度低于35%;在發生中強度等級地震后,損壞程度低于88%;在發生高強度等級地震后,保證有超過3%的房屋不能毀壞。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建筑設計單位對建構筑物的抗震性能都缺乏應有的重視,而且并未按照標準要求組織設計人員培訓,增加了建筑結構安全隱患。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一旦存在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的行為,勢必會影響整體建筑結構安全穩定性。根據調查結果可知,部分建筑設計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在匯總報告時,縮減了用料投資比例,降低了建筑的剛性等級,建筑結構安全性不達標。與此同時,不同抗震等級的建筑物,所需的配筋率不同,而部分建筑設計單位使用劣質鋼材,極大的削弱了建筑物的承重性能,對公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1) 建筑結構安全穩固性不達標,通常來說,較為輕微的建構筑物質量問題,往往不會對整體建筑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建筑結構安全穩固性仍然不容忽視。部分建筑設計單位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盲目注重外觀,對結構穩固性缺乏重視,極大的降低了工程質量安全等級。2) 建筑結構耐久性不達標,在建筑結構設計中,耐久性不單純指在荷載作用下建構筑物的耐久性,而是要綜合分析可能對建筑結構耐久性造成影響的環境因素。當下,我國建筑結構的耐久性,不僅僅與建筑的設計和施工質量有關,還與結構所處的自然環境、使用條件以及防護措施有關。我國幅員遼闊,且各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在缺少法律法規與制度條例的約束下,根本無法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
1) 增強建筑結構設計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建筑結構設計是一項系統性、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從安全培訓方面來說,建筑設計單位要積極做好崗前教育,確保每一位員工上崗前都經過系統培訓與技能考核,增強其責任意識。此外,建筑結構設計人員要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職責權限,端正工作態度,嚴肅認真的對待每一項設計任務。客觀來說,建筑結構設計對設計人員有較高的標準要求,不僅要求其掌握充足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具備創新創造能力與嚴謹的工作態度,確保建筑結構設計滿足要求。2) 優化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建筑結構設計人員要綜合考量影響建筑結構安全性的關鍵因素,結合各地區的具體情況,調整抗震指標。例如,地震災害發生頻率較高,且強度等級較高的地區,需適當提升抗震指標。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應深入實地進行環境勘察與調研,優化設計方案。從建筑結構設計方法層面來說,設計人員應當優選剪力墻結構設計法,改善墻體剛度條件,從而增強建筑結構承載負荷力。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同樣適用于建筑結構設計行業。近年來,伴隨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與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建筑行業的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同時,建筑結構安全問題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為此,建筑設計人員應不斷擴充專業知識儲備,提升專業技能水平,約束自身行為,嚴格遵照規章制度開展工作。對于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設計一律否決,采納更合理、更經濟的設計方案,加強建筑結構安全性。
1) 提高建筑結構設計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在建筑行業蓬勃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建筑結構設計形式與內容發生了本質性轉變,對專業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從某種角度來說,建筑結構設計形式與內容的轉變,對于建筑結構設計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建筑結構設計人員不僅要掌握充足且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將知識拓展應用到實踐環節,充分發揮知識的利用價值。此外,注重建筑結構設計人員的技能培訓,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從而提高建筑結構設計水平,提升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等級。2) 開發利用高效能設計軟件,在科技時代下,建筑結構設計不單單運用設計知識,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專業設計軟件。但是,由于建筑結構設計軟件復雜性與專業性較強,使得大多數設計人員無法深入理解設計軟件的內涵,影響了整體應用效果。對此,應當在加強設計人員專業知識培訓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并使用各類多樣化軟件。從而建立一支兼具專業知識、職業素養與實踐經驗的優秀設計團隊,推動建筑行業的良好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背景下,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務必秉承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不斷擴充理論知識儲備,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強化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以此加強建筑結構安全性,推動建筑行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