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濤
山東省東營市計量測試檢定所 山東東營 257091
計量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市場監管工作會議、全國計量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計量技術的基礎保障、支撐和引領作用,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強化法制監管、夯實計量基礎、優化計量服務、推進計量共治等重點任務,為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支撐和保障。
計量要發揮好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帶來的機構整合和職能融合優勢,用好“雙隨機、一公開”、重點監管、信用監管和綜合執法等手段,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查處。充分利用市計量工作聯席會議和相關區級協調機構作用,把計量工作資源更好地整合起來,建立科學、全面、高效的網格化監管體制。
目前,在部分戰略性新興領域缺乏計量支撐,關鍵儀器的量值溯源仍需要依賴國外,圍繞計量基標準量子化領域研究仍存在相當差距,必須加強計量基礎科學和計量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建立起一批重大精密測量基礎設施項目,確保重點項目“干一件成一件”,積極應對國際計量單位制重大變革帶來的新挑戰[1]。
目前,由于事業單位改革的滯后和國家政策調整的影響,全省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的機構、人事、分配機制都與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亟待政府在這一輪的行政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中突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的公益性質,加快與公益事業單位相配套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確定職責任務,從職能上應明確省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開展聚焦先導性、全局性、戰略性計量標準建設,填補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急需的計量標準空白。
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完善國家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推進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升級換代。國務院印發的《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第二十八條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增加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的投入,增加強制檢定所需計量檢定設備投入。由于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是由一組檢定裝置或標準物質組成,對儀器設備、人員、技術、實驗室環境都有特殊要求,市、縣級每建設1項約需10萬-30萬元,省級1項約需100萬-300萬元。目前,省、市、縣三級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主要靠三級機構自身積累經費開展建設,嚴重制約了建設的速度、規模和積極性,政府財政經費上專項經費投入較少,難以滿足高質量計量標準體系發展建設的需要,亟待各級政府財政經費支持重點建設和布局建設。建議可采取:按照工業投入和經濟發展的比重,設立一定比例計量標準建設發展專項經費,保障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持續、穩定、快速發展[2]。
制約“高、精、尖”量傳體系發展建設的最主要短板是科學技術、人才和機制,亟待政府出臺相關鼓勵政策,發揮四大創新主平臺建設優勢,有效發揮高校、科研、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社會優質資源,通過聯合、合作等多種共建方式,充分發揮科研院校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科學技術和人才優勢,聯合開展最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和參與國家基準建設,全面提升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整體能力和水平,推進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升級換代。
2.4.1 強化高標建設,推動能力提質換檔
全面貫徹落實《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與管理的指導意見》和《質監局關于加快推進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的指導意見》,緊緊圍繞我省主導產業,聚焦服務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全省最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提檔升級建設,建設一批填補空白、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省級最高計量標準,并力爭在建立華東大區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乃至國家計量基準或副基準項目上取得突破。
2.4.2 穩步推進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升級換代
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裝備制造升級,推進市縣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升級換代。加大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跟蹤指導和督促檢查力度,加強基層急需必需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防范已建計量標準失效,滿足基層強制檢定需求,努力逐步實現“民生計量檢定不出縣”的目標[3]。
2.5.1 轉變培育方式,落實自我承諾
積極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要求,積極探索建立完善“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的三位一體的誠信計量運行機制,著力改變目前的企業申報、計量行政部門對照系列地方標準組織評價、評價通過后發文公布或委托第三方評價機構發證發牌的培育方式,改為計量行政部門加強前期引導和宣傳發動、鼓勵企業自愿對照系列地方標準開展誠信計量自我聲明和自我承諾的培育方式。
2.5.2 強化綜合監管,積極發揮社會各界監督的作用
計量行政部門聯合社會各界跟進按比例組織抽查,開展日常監督巡查,通過社會宣傳、影響來樹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誠信計量典型,帶動更多經營者或整個行業落實誠信計量主體責任,營造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并力爭在誠信計量示范街區創建、誠信計量示范旅游景區創建工作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努力使我省誠信計量示范區、示范行業創建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創新發展、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合理配置與使用。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著力推進創新人才梯隊建設,選派優秀青年計量人才參加出國培訓和各類國際會議,開拓國際視野、把握專業前沿,鼓勵人員考取注冊計量師等職業資格證書,提升素質能力,建設一支技術硬、素質強的人才隊伍,為計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