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超
(中共南陽市委黨校,南陽 473000)
中國共產黨始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帶頭人,尤其是在新時代下,為了更好地引領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更加有必要認清自身的歷史使命,從而開拓更多有效路徑去實現這個目標。本文在客觀闡述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具體的歷史使命前提下,探討今后更加富有針對性的實現路徑。
想要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全面復興,必然會面對一系列的挑戰,這就要求共產黨及時認清當前的歷史特征,并透過多重路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至于當前中國共產黨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使命,又當如何妥善實現,相關細節會在后續逐步延展。
自從我國成功召開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迎來了全新時代,在此期間,黨被賦予全新的歷史使命,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直以來,我們的奮斗目標就是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他們更加公平地享受到改革開放等政策帶來的成果,同時積極貫徹精準扶貧原則,為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做準備。這一切都證明為人民謀幸福是黨的歷史使命的第一選擇,是促成民族復興的前提保障。
想要實現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歷史使命,前提是有一定承擔能力且廣受民眾愛戴的領導核心,而中國共產黨當仁不讓。尤其是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應該集中思考要建設怎樣的黨,又該如何加以建設,從而順利開拓出黨建的全新篇章。
1.激發黨組織的創造潛力
首先,基于經濟建設需要來開展黨建活動,令安全生產、經營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內容井然有序地銜接。
其次,鎖定最適當的契合點,令黨建活動更加自然地和生產經營工作融合,從而強化黨建工作的有效性。
最后,賦予黨務干部更多的自主空間,令其靈活借助公眾號、微信群等新媒體資源來組織黨務工作和競賽活動等等。
2.落實好相關主體職責
黨建工作中要大力貫徹三會一課機制,避免出現形式主義現象。具體就是沿用可靠的內部控制方式來細化黨建任務、項目,將黨建的軟指標轉變成為硬任務;必要的情況下提供完善的方案并予以動態化地跟蹤檢驗,督促相關主體將職責落實到位。
中國共產黨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團結人民參與偉大斗爭的歷史。要實現民族復興,必然會面對更多全新的挑戰、承受較多的壓力、遭遇更多的矛盾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十九大報告之中強調,“要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其中的“斗爭”二字,描述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創新創造,屬于為實現中國夢而推行的戰略方針,是突破遏制、補齊短板的斗爭過程。
1.堅持黨的領導地位與社會主義制度
要開展偉大斗爭,首先要堅決地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服從黨的領導,敢于同一切歪曲、否定黨領導地位的言行作斗爭。歸納起來,就是始終遵循“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原則,從而深入落實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依照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持續強化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能力,全面發揮黨總攬全局與協調各方的地位功效,從而有效地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2.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處于新時代之下,為了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還必須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也就是說,要竭力站好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時刻將人民的根本利益擺放在最高位置,隨后同漠視群眾疾苦、損害群眾利益、脫離群眾的種種行為作斗爭。概括起來,就是大力拓展整治四風的成果,避免出現任何反彈回潮跡象,爭取在依靠和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的道路上,創造出更多豐功偉業。
3.投身于改革創新的時代潮流
時代不斷在進步,只有不斷創新改革,方能站穩腳跟。黨要時刻堅持逢山開路、逢河架橋的一往無前精神,踏實地行走在黨中央確定的改革之路上,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堅決破除所有頑瘴痼疾,最終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一切傳統體制、機制得以消除。
黨欲令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包括建立特有的理論體系和管理制度,衍生出專屬的社會主義文化等等。自從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始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內涵,統籌規劃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令黨、國家事業等接連取得歷史性的突破變革,至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式步入全新時代。由此,習近平總書記選擇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補充論述,在2020 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隨后在2035 年和21 世紀中葉,分別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富強民主文明的強國等建設要求,這便是新時代條件下黨對民族復興所提供的戰略計劃和實施流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道路上,必然會遭遇各種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所以說,必須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強化黨組織的戰略預見性,鍛煉出靈活應對各種自然與社會風險的能力,突破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中的障礙,從而接連創下全新的勝利篇章。
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可謂是空前重大,不僅僅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同時更要建設現代化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