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芬
(貴州省安順市九中,安順 561000)
我國目前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的過程中,未能就學生的差異進行分析,面是采用一致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班級中的一部分學生由于對物理知識充滿極大的興趣,這些興趣能夠促使他們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而另一部分學生卻很難提起對物理學習的興趣,這就導致了一個班級中出現了分化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并就差異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制訂合乎學生情況的教學內容,使全班學生都能夠實現學有所成。從上述情況可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分層教學十分必要。
充分了解學生是對班級學生進行合理分層的前提。教師要通過平時觀察和個別交流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物理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學習習慣、物理學科成績等,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那些知識基礎很好、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能力很強、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歸為A類;那些知識基礎較好、學習能力一般、學習成績中等,但潛力較大的學生,可以歸為B 類;那些知識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可以歸為C類。當然,分層是隱性的、動態的,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調整。
在進行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在關注分層教學重要性的基礎上,從分層教學的標準出發,對各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方法的有效設置。不同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接受能力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要看到這種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并要將差異轉化成動力進行探索。例如,教師在對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教學時,可以就何為凸透鏡展開演示,并就凸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行講解,要求初中生說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用到了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讓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事物的理解,提高知識的學習效率。與此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分析之后,可將本班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然后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并由組長進行詳細的總結,最后由教師就學生的總結進行系統的分析,加深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
作業有助于幫助學生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差異,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做到分層布置,分層指導,力爭發展所有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感。例如,作業可以分為基礎訓練、提高訓練、拓展訓練三個層次,基礎訓練和提高訓練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盡力完成的作業,而拓展訓練作業則是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這樣可以保證作業整體質量,同時給學有余力的學生以提升的空間,解決“吃不了”與“吃不飽”的矛盾。
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高效的教學,教師就要采取一套合理的評價體系,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嚴重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進而導致學生難以在公平的評價之下,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分層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迫在眉睫。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任務繁重,對個人的要求高,造成壓力較大,但是,對于他們未能有效完成學習任務,要進行詳細的了解。對那些學困生,完成簡單的基礎性任務之后,教師要對其進行及時的表揚,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實現更高效的學習提供支持。此種評價方式,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愛與關懷,進而促使他們不斷完善自己,增加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差異性評價,要多運用鼓勵的方式開展評價活動。
總而言之,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不要忽視而要加以重視和利用。要采用分層教學策略,針對學生的個體需求,因材施教。在物理教學中,要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立足教學實際,通過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分層等途徑,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