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麗
(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中學,六盤水 553000)
歷史是初中課程中重要的學科,尤其是伴隨著這些年新課改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備教育和啟發作用的歷史故事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創樹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運用歷史故事將歷史人物、事件以及抽象的概念等形象的展現出來,推動學生體驗歷史的思想感情,充實學生的歷史知識,進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在初中時期,和其他學科相比較歷史學科需要大腦記憶和背誦的知識點有很多,伴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需要掌握的內容也就隨之增加,進而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產生了膩煩心理,這種情緒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歷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收效。初中生的思維仍然停滯在形象思維,并且對講述的故事有著非常濃烈的興趣,是以,將歷史故事導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僅僅增強了歷史課堂質量和教學水平,同時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由于初中生還不成熟,他們的認知能力還處于感性階段,趣味性的東西對他們有著較大的吸引力。所以將具有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循環漸進的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由于歷史故事的運用方式比較變通,這就和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保持一致,進而推動了學習質量以及教學水平的提高。
歷史故事并不是憑空杜撰的,這些歷史故事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通過邏輯逐漸引導學生預測故事的結局。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的指導為方向,順著故事的發展過程,逐漸發現歷史故事中的邏輯順序和邏輯關系,讓學生不再受到感性思維的限制,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問題,同時用客觀的心態學習歷史知識,不但讓學生理性地認識歷史,最重要的是可以從歷史故事中受到重要的啟發。
所謂歷史故事,即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事件,并且這些事件都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在將歷史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時一定要謹遵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原則,切勿為了謀求教學的成效而歪曲歷史故事,更不要憑空捏造歷史故事,另外導入的歷史故事的內容應該和歷史教學內容相吻合。謹遵歷史故事真實性原則,在選擇相應的歷史故事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教學內容相匹配并且真實發生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狀況,正確地認識歷史,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盡可能的將歷史故事的功能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展現出來。
由于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后第一次接觸到歷史這門比較深奧的學科,另外初中時期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為以后歷史學習乃至其他學科的學習夯實基礎。同時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魅力,進而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在歷史課堂中融入歷史故事主要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歷史和其他學科的不同,只用在深刻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才能把握好歷史知識內容。故而,教師在甄選歷史故事的時候,在謹遵故事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盡最大努力選擇一些形象易理解,且具有較強趣味性的故事。另外在將歷史故事應用到課堂中的時候,應該用與之相匹配的語氣、語調以及動作,將故事的發展過程具體地展現出來,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主動積極地加入到課堂學習中。教師的正確引導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索的欲望,繼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質量,改善教學質量水平。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選擇那些有針對性的歷史故事,針對性就是在歷史教學中適當的增加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故事以便對歷史知識進行解釋和講述,不但可以讓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歷史知識,還有助于學生在了解實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學習素質。
教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概念,是伴隨著的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只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推動教育的進步和發展。在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依托那些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逐漸削減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顯然這樣無論是對教師而言還是學生都十分不利。
由于學生在初中時期第一次涉及歷史學科,對怎樣學好歷史這門學科的了解程度不深,并且有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故而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歷史事件的掌握水平不高,對歷史觀的理解不透徹,進而導致似是而非的狀況層出不窮。
由于這些慷慨激昂的歷史故事更能激起人們的滿腔熱血,帶動人們的情緒,所以絕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歷史故事,并且在潛意識里更加希望聽到更多的歷史故事,以便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初中生也不例外,他們正處于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交替階段,比成年人更喜歡歷史故事。因此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適當提供精彩的歷史故事,不但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還能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學習新內容之前,應用歷史故事可以引起學生對新內容的興趣,最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新的歷史知識之前,融入具有懸念的歷史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習效果。例如,在對《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內容進行學些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帶入一些有關人類起源的歷史故事到新課教學中。眾所周知,民間一直流傳女媧造人以及亞當夏娃的傳說,對這些歷史故事進行分析,隨后導入到教學中,提出疑問,民間流傳的這些傳說是不是科學存在的,這些傳說是否是人類起源的主要原因,利用這些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積極融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在學習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盡可能地在課本中探尋歷史故事引出的問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是有限的,讓學生在整個課教學過程中都保持充足的學習精力以及活躍的大腦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歷史故事,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運用有趣的歷史故事將歷史教學內容具體地展現出來,便于學生了解和掌握。
在課前導入以及教學課程中,應用的歷史故事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但是在歷史課堂教學結束的時候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來收尾,簡單來說,這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可以超出史料記載的范圍,同時也可以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變成歷史小故事,學生在享受激昂的課堂氛圍的同時,享受歷史知識為他們帶來的樂趣。
初中時期的歷史課程牽涉了很多的內容,學生不僅僅要掌握好繁雜的歷史知識結構,還應該了解并掌握其中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這樣無形當中就增加了學生記憶這些知識的難度,但是歷史故事的應用可以解決這一方面的難題,讓學生整體性了解課堂上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內容時,鑒于這部分內容當中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絕大多數學生不能真正意義上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在繼續學習其他歷史知識后就會忘記這些理論性內容,所以,應該讓學生深入了解,內化這些概念。將這一時期所發生的歷史故事融入進來,運用具體的歷史故事形象的解釋抽象的概念,不但可以便于理解,加強學生的記憶程度,對提高學習成效以及教學質量也有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