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金傳
(南陽理工學院,鄧州市 473001)
現階段,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重視并結合職業對體能的需求,積極有效地選擇相關內容,不斷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才能進一步為學生綜合能力提高提供有效保證。希望通過本文實踐探索,能夠為相關教師提供有效參考,以更好地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效率。
從目前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成果來看,大多教學方式和內容仍按照既定的普遍化教學模式進行,且部分教學內容還處于缺失狀態,未從職業的具體需求出發,不能為提高學生達到職業需求奠定基礎。因此接受普遍意義體育教學的學生,很難鍛煉出更具適應性的職業技能與體能,從而顯現出高校體育教育與職業需求不匹配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需給予高度重視,必須以不同職業對體能的具體需求為教學指引,制定更具特點和針對性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既定的教育目標下,選擇教學內容也要有一定的傾向性,需綜合考慮學校體育設施的完善程度、學生的個人身體條件以及未來職業的需求等因素,來確定學生的訓練內容和頻率,以保證整體教學過程按照既定目標進行,同時還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投入熱情。此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還需充分培養與鍛煉學生自我適應與調整的技能,依照總體課程目標制定具體的分類目標。針對不同職業的需求,學校應為學生設置具有方向性和側重點的體能訓練,若側重于靜態站姿美的,如:營業員、酒店前廳接待,則學校應主要安排形體鍛煉方面的課程,如舞蹈、專項形體課程或各種體操類等。若職業側重于選擇靜態的形體人員,例如行政辦事員、會計、IT 行業及文秘,則高校應為學生設置球操、拓展體能訓練等項目。總之,高校應針對不同職業對從業人員的具體需求,有區別地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將學生按照未來從業方向進行細致劃分,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培養。
高校體育課程應以未來從事不同行業及不同職位的需求進行設置,依照不同要求制定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具體能力開展實施。體育教學要從提高學生的體能、情感等多方面綜合素質角度出發,制定更有適應性的學習計劃,同時為學生營造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氣氛中投入日常學習和鍛煉。高校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選擇應充分彰顯自主性,在為學生設置總體教學計劃和階段性目標要求后,應鼓勵學生采用多媒體等靈活的學習方式開展學習,并充分利用網絡交流平臺對學習內容和技能知識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有效節省學習時間,還能突破空間的限制,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答疑解惑,增強了學生投入學習的熱情。由此可見,高校打破傳統模式,利用互聯網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是較為可取的教學方式之一,學生通過媒介傳輸數據與信息,更加快了對知識理論層面的接受效率。另外,為了讓學生縮短對未來職業的適應時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還可以適當增加從業工作內容,讓學生從在校階段就針對工作內容和環境進行摸索和適應,并有側重地進行能力和知識方面的鍛煉及儲備,這樣學生在校受教期間就能提前進入“工作狀態”,一旦學生走出校園,就會較未接受情境模擬訓練的學生更具有適應性,其職業素養和表現也會相對較高。
對于任何學科而言,課程的效果評價與考核都是客觀反映教師與學生雙方教學實踐成果的基本途徑。因此,教學評價指標應全面覆蓋學生知識、能力、態度等多方面內容,而非僅僅從成績等短期的外部顯現來考量。學生本身較以往的成績有所提高、對待學習更加熱情積極、心理更加積極、陽光,對未來職業的適應性更強等等,均可作為考核學生學習狀況的標準,從而全面衡量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效果。這樣不僅實現客觀評價,還能從更廣泛的方面衡量學生,對學生形成積極的促進和激勵作用。教師在設定考核標準時,可參照不同職業在體能方面的不同需求標準,來制定考核指標的比重,打破以往單純考驗學生分數和綜合體能指標的限制,進而真正實現最優化教學,達到教學目的與未來職業需求。落實到具體方面,大致可分為幾種:針對參與類的課程,重點針對學生參與課內與課外活動的種類和頻率進行量化考核,同時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踴躍程度;針對技能類的課程,則重點側重各類運動項目,如跑步、舞蹈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表現是否實現了自我突破,是否熟練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這些應作為重點考核指標。而對于適應類的課程,教師應根據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所表現出的適應性和積極性作為參考指標,如果學生在活動中表現積極,樂于協作,同時表現出一定的協調組織能力,那么這類學生更具有適應性,其心理發展也更為健康、健全。而針對職業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就必須側重考核學生適應職業特點和需求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水準。只有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對未來職業有較強適應能力的學生才能夠通過考核。
結合進一步闡述,本文基于職業背景,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經過有效地分析,作為高校體育教師,要重視提高教學能力,積極迎合時代發展,有效地對體育教學進行實踐與創新,才能為國家培育更多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