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洲
摘 要:黨的十九大上,四次提及“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并將其確立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足可見其重要性。通過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理論基礎、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現實意義、實踐路徑等方面的現有研究展開評價,發現現有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拓展研究視角、創新研究方法的路徑,進一步推動關于“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研究向縱深發展,達到新高點。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研究;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提命運的根本力量。”回顧我們國家的革命、建設以及改革的歷史進程,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起到了主體作用、且作為力量源泉始終貫穿其中。新時代,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要牢牢扭住人才這一第一資源,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依靠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些是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重要地位的實踐解讀。正因為如此,學者們紛紛對其開展研究。
一、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以人民為中思想”的研究多數圍繞理論基礎、科學內涵、現實意義、實踐路徑等方面展開。
(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理論基礎研究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蔡曉紅(2017)在《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中,從意識形態工作角度出發,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意識形態的能動作用等論斷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主要理論淵源。王海燕、邵亞慧(2017)在《“以人民為中心”理論淵源、內在要求以及時代意義》一文中,指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我們黨群眾路線、以人為本等思想理論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的偉大時代實踐要求的理論升華。
(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科學內涵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以“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科學內涵包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方面。王海燕(2017)在《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探析》文中,從怎樣實現“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目標方面,闡釋了含義: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實現人民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標、根本出發點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李晗(2018)在《“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時代價值分析》文章中,提出“以人民為中思想”內涵包括三方面:發展為了人民,解決好發展為了誰的問題,才能堅定社會發展方向;發展依靠人民,解決好了發展依靠誰的問題,才能找到社會發展的底氣;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決好了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才能認清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現實意義
當今,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代背景下,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實踐意義。韓東(2017)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中,從當前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發展角度分析,認為意義主要有:“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出現轉變了當前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重視資本而輕視人的作用現象,使經濟的發展轉回到以人民為主的主體定位上;充分認可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且人民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生機活力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內容。張茂銳(2018)在《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實踐價值》文中,認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主要意義有:促進黨群關系和諧,夯實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基礎;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中國夢實現。
(四)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實踐路徑
如何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實踐化事關黨的執政,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個方面,意義非凡。同時,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焦點。楊建曉(2017)在《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現實背景及貫徹策略探析》一文中,提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方法路徑: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建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行機制,完善“以人民為中心”的評價體系。陳智(2018)在《習近平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成邏輯》中,強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路徑。
二、研究評價
雖然目前的理論研究深化了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解,提供了多種思考角度,但是由于研究時間較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基礎研究文獻評價。關于理論基礎研究,學者們從哲學、政治經濟學、意識形態、群眾路線等多角度給出了解釋,這些角度的拓展值得我們借鑒。但是目前關于理論基礎的研究都是以某一點或幾點展開,從而現有的研究內在邏輯性不強。
(二)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科學內涵研究文獻評價。當前對內涵的研究,比較單一。主要是圍繞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論層面進行解讀。關于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具體實踐化解讀研究不足,例如:如何在實踐中理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涵問題,學術界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三)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現實意義研究文獻評價。當前學界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意義研究內容比較豐富,涉及很多方面,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治理、豐富理論知識等。但是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整體深入研究不足。
(四)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路徑研究文獻評價。目前研究多是從確定執政理念、“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踐行群眾路線等宏觀層面開展。很少有人從推進鄉村建設、城鎮化一體化建設等微觀視角展開研究。
三、創新思路,加深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內涵理解
針對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深入理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內涵,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學術界可以從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一)采取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拓寬研究視角
以問題為導向出發,從現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看出,目前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多是從宏觀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忽視微觀銜接,導致現有研究之間內在邏輯性不強。由于“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綜合性較強的思想體系,是一種行為指引。為此,我們應該采取宏觀整體研究和微觀分點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展開研究,進而解決現有研究邏輯性不強等問題,結合微觀層面上實踐基礎來源與宏觀整體把握,推進研究走向深入,深刻把握思想內涵。
(二)綜合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研究方法
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當做重大的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來進行研究。在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時,一方面要以馬克思經典著作、黨的經典理論,國外相關著作等為基礎,吸收前人研究經驗,歸納總結,并將其作為本問題研究的前提,從理論上升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應有含義。另一方面,理論研究的同時,還要注意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解讀,讓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豐富理論、發展理論。全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解決如何在實踐中更好貫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內涵等問題。
(三)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研究,提升研究客觀性
現有研究基本都是從定性研究展開,這就造成研究結果主觀性較強,不利于準確理解思想內涵。在以后研究中,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與具體業務相結合,綜合構建指標體系,突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手段,實現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綜合評價,增加研究的客觀性,準確把握“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含義。
參考文獻
[1] 蔡曉紅.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7(03):5-8.
[2] 王海燕,邵亞慧.“以人民為中心”:理論淵源、內在要求及時代意義[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40(06):36-38.
[3] 王海燕.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探析[J].前進,2017(12):52-54.
[4] 李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時代價值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8(02):54-55.
[5] 韓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J].改革與戰略,2017(01):6-10
[6] 張茂銳.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實踐價值[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8(03):106-107.
[7] 楊建曉.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現實背景及貫徹策略探析[J].長治學院學報,2017,34(06):1-3
[8] 陳智.習近平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成邏輯[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