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聯解體的具體過程中,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失敗、民族矛盾長期累積爆發、西方國家不斷分化瓦解、國家內部民心民意思變等多重因素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不可低估重要因素的歷史虛無主義,它不斷顛覆蘇聯社會的原有價值體系,不斷利用多種因素形成新的對西方國家有利的意識形態,從根本上動搖蘇共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蘇聯解體;多維表現;演進規律
在總結蘇聯解體過程中,歷史虛無主義在整個過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不僅貫穿整個過程,而且在關鍵節點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一、歷史虛無主義在蘇聯解體過程中的多維表現
(一)通過篡改十月革命等重要歷史事件,否定蘇共歷史的客觀存在性
在否定十月革命的大江大河中,蘇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典型代表齊普科就扮演者大旗大炮的角色。在完全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之上,齊普科一味從自身片面理解出發,在他所撰寫的《斯大林主義的根源》一文中,堅持認為十月革命是多種條件下俄國國內激進主義的產物,是臨時產生的,是不具備客觀條件的,嚴重擾亂當時俄國革命的正常發展軌道,是必須全面否定的。這篇文章“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實則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蘇聯社會主義的歷史。”歷史虛無主義學家采用脫離客觀實際的數據,給十月革命扣上“血流成河”的帽子,從現存史料來看,“十月革命是一種較為和平的方式取得勝利的”。十月革命作為不同階級之間爆發的一場革命運動,死傷在某種程度上是難以避免的,作為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應該盡力本真還原,不能故意、執意、肆意甚至惡意篡改歷史,這樣不僅不尊重歷史,還會對后續研究學習歷史的一代人產生誤導偏差。
(二)通過全盤抹黑列寧、斯大林等蘇共領導人,否定蘇共在蘇聯國內的執政合法性
在對列寧的抹黑之中,尤其以“間諜說”甚囂塵上。革命的未來發展道路迫切需要列寧的指導,國從自身戰爭的現實收益和長遠計劃的角度出發,同意協助列寧回到俄國。迫于客觀情勢,列寧接受德國的安排和支持,乘坐德國“密封列車”返回國內指導革命斗爭。歷史虛無主義者以此為切入點徹底否定列寧所有的歷史功績,特別是忽視當時極其困難的戰爭環境,在蘇共黨內對列寧產生諸多非議。
如果說列寧是布爾什維克的奠基者和探索者,那斯大林就是蘇聯共產黨和蘇聯國家建設推動者和實踐者。歷史虛無主義者從斯大林的錯誤決策出發,采用人格攻擊和人為杜撰等方式抹黑斯大林,最明顯的就是斯大林執政時期發生過的“大清洗”運動。在蘇共中央委員會1957年7月全會公布的數據中,“1937-1938年共逮捕了約150萬人,被迫害致死的人數為681692人”這一官方數字隨后在號稱戈爾巴喬夫精神教父的雅科夫列夫的論述中則變成“4100萬人被判刑”,最終得出傷亡到百萬級、千萬級的結論,不僅是對斯大林帶有某種目的性的妖魔化,更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總結和概括。
(三)通過動搖蘇聯人民共產主義信仰,否定蘇共在蘇聯國內的追求真理性
歷史虛無主義者“宣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煽動人們的不滿情緒,并將這種情緒的矛頭指向蘇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將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歸咎于社會主義制度,認為是制度不適用于蘇聯;另一方面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主張蘇聯應該徹底走上資本主義制度道路,在兩種制度的對比中,拉高資本主義制度的站位,貶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否定集體主義,宣揚個人主義;強調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短期內的困難,淡化共產主義終身奮斗事業長遠的堅持;渲染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物質上的成果,回避西方國家人民精神上可能面臨的問題等等,這必將動搖蘇聯人民的共產主義信仰,使人民群眾對未來失去正確發展的方向。
二、歷史虛無主義在蘇聯解體中所起作用的演進規律
(一)從時間演進角度,否定過去革命成果,強調現在棘手問題,模糊未來發展方向,達到淡化民族認同的目的
在分析蘇聯解體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在當時的蘇聯國內和蘇共黨內,始終伴隨一種反思歷史、評論歷史甚至重寫歷史的運動思潮,而且這種思潮有愈演愈烈切難以控制的態勢。當時蘇聯國內“民主同盟”主要成員阿法納西耶夫宣稱:“整個蘇聯的歷史是靠使用武力和暴力寫成的。”全黨內外進而到全國上下,歷史虛無主義席卷而來:1987年7月,《消息報》載文章譴責蘇聯過去的中小學歷史教;1988年6月,蘇聯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在一年之內銷毀全部歷史課本。經過一系列歷史虛無主義的操作,蘇聯人民群眾發現自己以前引以為傲的悠久歷史、堅定支持的領袖人物和奉為真理的馬列信仰,都在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攻擊下,失去以前的說服力、引導力和支持力。
(二)從空間演進角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層面多管齊下,達到丑化國家面貌的目的
在研判歷史虛無主義對蘇聯解體影響時不難發現,時任蘇共中央宣傳部長的雅科夫列夫扮演重要角色。歷史虛無主義在蘇聯的影響,具有大張旗鼓和暗度陳倉雙重特點,雅科夫列夫就是這類主義篤定的推崇者和堅定的實踐者。在雅科夫列夫的直接干預和間接操控下,蘇聯國內的中央報刊主編相繼遭到撤換,宣傳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好生活”,推動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客觀地說,就當時蘇聯國內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而言,西方國家生活確實是先進很多,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歷史虛無主義強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達水平,回避其背后的貧富差距;凸顯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的較高普及程度,忽視背后財富影響力度;宣傳資本主義國家言論高度自由,漠視自由化對帶來的松散化影響,最終會折射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層面,給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整個國家乃至民族發展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從內外結合角度,國內外歷史虛無主義者共同發力,達到虛化政黨領導的目的
早在1945年第二次大戰即將結束之際,美國就詳細計劃如何利用和平演變辦法促使蘇聯蘇聯發生質的變化:“我們一定要在俄羅斯內部找到(符合)我們思想意識的人,找到我們的同盟軍”“我們將從文學和藝術中逐步抹去他們的存在”,“我們將不知不覺地,但積極地和經常不斷促進地官員們的肆意妄為,讓他們貪腐無度,喪失原則”;“我們將以高超手法,在不知不覺中把這一切神圣化,讓它綻放出絢麗之花”。原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克留奇科夫1993年2月13日在《蘇維埃俄羅斯報》披露:“我在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就從幾個可靠的渠道獲悉,雅科夫列夫1960年在美國哥倫比亞進修期間別美國特工機關收買并接受美國方面的指示。”雅科夫列夫在美國思想影響自身影響下,自身就放棄共產主義信仰,遑論堅持對未來社會主義的探索。不僅身體力行,還不遺余力游說推動國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某種程度上,雅科夫列夫就是國內外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共同發力的產物,最終以實際行動“回饋”國外歷史虛無主義,利用自己蘇共高級領導干部職務的便利,從虛無化的歷史觀出發,加之虛無化的實際行動,瓦解人民群眾對蘇共的信任,虛化蘇共對各項事業的領導。
參考文獻
[1] 李慎明.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
[2] 聞一.十月革命:陣痛與動蕩[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3] 轉引自吳恩遠.從檔案資料看蘇聯 30 年代大清洗數字的夸大—兼答鄭異凡先生[J].世界歷史,2003(04):26-40.
[4] 苗志娟.歷史虛無主義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文化安全視域下的解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24(10):26-29.
[5] 轉引自馬巖.意識形態與蘇聯解體[J].馬克思主義研究,1997(03):7.
[6] 雷日科夫.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后果[M].新華出版社,2008:1-2.
[7] 轉引自張捷.雅科夫列夫其人和她對蘇聯解體所起的作用[J].當代思潮,1996(05):57.
作者簡介:劉碩(1988- ),男,河北保定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中共黨史專業2018級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