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區發展中,政府、市場和社會都不是萬能的,它們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提供完善的、全面的服務,但也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方。在多種社區發展模式中,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模式為社區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即通過鄰里中心這個區域平臺實現了由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建構起來的,集商業服務、公共服務和居民參與為一體的服務體系。文章以蘇州工業園區的鄰里中心模式為例,通過分析其中的湖東社區的基本特點、成員群體、社區結構來看鄰里中心發展現狀和特點,探討鄰里中心模式在我國社區發展中的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社區分析;鄰里中心;復合式社區服務模式
一、研究背景
社區作為社會的重要細胞,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場所和精神家園,是人們的家庭生活與公共生活相重疊的領域。作為城市社會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基礎環節,社區承擔的社會管理事務越來越繁重,各種社會矛盾聚集在社區,因此要創新社區發展模式來補充政府和市場功能的不足、擴大社區服務范圍、提高社區凝聚力、聚集社區資源。
在多種社區發展模式中,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模式為社區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即通過鄰里中心這個區域平臺實現了由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建構起來的,集商業服務、公共服務和居民參與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可以為其他社區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價值。
二、相關概念
(一)社區
最早提出“社區”概念的是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他認為社區是在地緣和血緣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一種基于家庭和宗教關系的有機體,社區生活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現代社會學范疇下的社區,是指聚集在相對獨立的區域內,通過社會交往而形成的人口共同體。
(二)鄰里中心
20世紀30年代,“鄰里單元”社區規劃思想在美國誕生。鄰里單元式按照一定的人口數量(約為5000人)和區位進行劃分的,要求學校、公園、商店、社區中心和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能夠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且便于居民步行達到;同時,通過這些公共載體的設置來吸引居民,以此豐富社區生活,增強業主對社區的認同感[1]。(李強,2006)
我國的社區鄰里中心建設主要是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新加坡的鄰里中心由其建屋發展局開發建設,對鄰里中心區域劃分、功能配置、商業組等制定周密的計劃,有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環境質量[2]。(李盛,1999)
鄰里中心的理念和模式引入中國最為成功的案例是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文章以蘇州工業園區的鄰里中心模式為例,通過分析其中的湖東社區的鄰里中心發展現狀和特點,探討鄰里中心模式在我國社區發展中的參考借鑒價值。
三、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發展概況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在園區建設伊始,就非常注重借鑒新加坡在規劃建設、發展模式、社區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蘇州工業園區的鄰里中心是一個與居住區配套的區域性、復合式的社區服務網絡,集商業服務、公共服務、公民參與為一體,它不僅適應了居民家庭生活市場化的需要,而且具有公共服務功能和公民參與功能。
截止到2015年底,在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成功建設新城、貴都、師惠、湖東、玲瓏、沁苑、翰林和方洲等 17個鄰里中心項目,覆蓋到蘇州工業園區所有的社區,通過鄰里中心基本輻射到該區域內的居民,提供了便捷、豐富的社區服務和活動。在工業園區的7個社區中,文章選取湖東社區為主要分析對象。
四、蘇州工業園區湖東社區分析
(一)園區湖東社區特征
(1)地理空間特征
蘇州園區湖東社區的范圍西至金雞湖—高爾夫球場西側一線、東至青秋浦河、北至現代大道、南至斜塘河,以及星湖街以西、斜塘河以南、獨墅湖大道以北區域,總面積約37平方公里。社區內共有35個住宅小區,21個居委會。湖東社區中設有4個鄰里中心,平均每個鄰里中心能夠以其為圓心,以步行為15分鐘以內的距離輻射到周邊的9個住宅小區,5個居委會。4個鄰里中心又以湖東鄰里中心為最主要的主體,也是湖東社工委的辦公和提供服務的地點。
(2)社區需求
相比于蘇州其他行政區劃內的社區,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于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并實施啟動。因此,社區發展歷史較短,由于借鑒了大量新加坡的社區規劃和發展經驗,在空間布局、功能劃分和規劃上較科學,社區內居民的經濟狀況也較良好,但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需求表現在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融合度上,具體分析見下一節社區成員分析。
(二)園區湖東社區成員分析
目前湖東社區常住人口達86482人,受到產業結構和人才引進政策的影響,常住人口中,“洋蘇州”約占8% ,“新蘇州”約占70%,居民平均年齡約38歲,擁有大專以上學歷者約占57%,呈現出"國際化、多元化、年輕化、高知化"的鮮明特征。該社區內的老年人80%屬于“老漂族”,這些“老漂族”大多來自省內,以低齡老人為主,女性多于男性,來自農村的多過于城市。湖東社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需求表現在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融合度上,主要需求的主體是老年人。
(三)認識社區內的差異
社區內的群體與其他的群體之間都會存在差異,即使在同一群體內部也會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包括性別、年齡、戶籍、家鄉、文化等許多不同方面。了解這些差異能夠幫助我們理清社區內成員的關系,分析社區內存在的問題,從而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制定社區發展策略,提供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社區服務。
該社區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年齡差異和“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差異。而這兩個差異的交集點在于這些老漂群體。“老漂族”因其獨特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性,與年輕人相比,其適應能力相對較差,作出改變的意愿也不強,因此較難融入新的城市生活。因此,發展老人的社區人際網絡,幫助他們拓展人際交往群體,對老人意義重大。幫助“老漂族”開拓人際交流圈,建立完善一個積極有效的社區支持網絡,促進他們的融入社區,對于促進他們的身份認同和生活環境歸屬感以及建立一個和諧的社區有重要幫助。
(四)園區湖東社區結構
園區湖東社區服務主要集中在鄰里中心內,鄰里中心以圓點向周圍輻射服務,這服務包括商業服務、基本生活服務、社會活動服務、公共參與服務等,基本上周圍居民平時所需要的服務和所想要參加的活動都可以在鄰里中心里得到實現。而這些服務的提供者包括四個主體: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鄰里中心有限公司、園區社工委和社區居民群體。這四個主體構成了這個社區的結構,在鄰里中心中得到實體化,讓居民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參與到社區中的各種渠道、獲得服務的信息和尋求幫助的方法等,便利了居民,為居民融入社區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平臺。
五、鄰里中心社區發展模式的優點與問題
(一)優點
已有研究表明,在社區服務中往往存在“政府失靈”“市場失靈”“社會失靈”的現象。政府在提供規模化、普適性的公共服務方面具有優勢,但在提供小規模、個性化服務方面存在著不足,市場在滿足個性化需求、提高服務供給效率方面具有優勢,但由于其主體的逐利性,無法提供那些薄利、無利的社區服務[3]。(徐家良,武靜,2015)而蘇州工業園區的鄰里中心模式則有效優化地整合了這三個主體,實現了社區高效、和諧運轉。
從總體來看,鄰里中心是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相互建構而建立發展起來的,為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服務。
(二)局限與對策
鄰里中心模式是針對整個工業園區的社區的,系統規劃,統一標配,但是針對到每個社區中還是存在缺陷的,因為每個社區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有不同的問題,若運用同一種模式無法涉及到具有特殊需求的群體。正如上文分析的,湖東社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需求表現在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融合度上。年輕人可以慢慢地與城市生活進行磨合并適應。然而,老年人因其獨特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性,與年輕人相比,其適應能力相對較差,作出改變的意愿也不強,因此較難融入新的社區生活,容易產生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影響老年人群體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而社區并沒有針對這一群體開展相關服務,現有的服務屬于綜合類別的,養老服務較為欠缺。鄰里中心模式是“功能定位在先、開發建設跟進”,在規劃初期,社區只考慮到了其主要社區成員為年輕人、新蘇州人,并沒有考慮到在發展了近20年以后,這批年輕人成家立業,帶來了他們的父母,于是社區中老年人越老越多,因此初期規劃中用于養老的設施和服務并不是非常完善。
其次,分析湖東社區針對老年人開展的服務。2015年湖東社區開展的活動大約有870多個,其中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活動大約有130多個,大約占活動總量的15%,活動類型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老年文藝、健身活動,生活技能培訓(如為老年人普法、教老人使用微信等APP、傳授基本金融知識、提高老人金融防騙技能等),定期舉辦茶話會,傳統節日聚餐慶祝活動等等。社區中大部分活動是兒童類、親子類和綜合類的,為老服務相對較少。社區中作人員也表示社區中并沒有針對這一人群做過相關的統計工作,也沒有專門針對“老漂族”開展特定服務。
最后,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老年人一般不參與社區民主事務和民主決策,他們表示沒有精力參加這些活動,自己的子女覺得老人照料好家中事務,多參加社區的文體活動就好,沒有必要參與一些社區決策和管理活動,覺得太費精力。
雖然,湖東社區在初期規劃中用于養老的設施和服務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該社區社會工作者在對這一群體的問題進行介入和提供服務時,可以重點幫助老漂老人拓展他們的社會網絡,讓他們能夠和更多人群交往。社會工作者的任務是一方面幫助服務對象運用網絡中的資源解決基本問題;另一方面是幫助服務對象彌補和拓展其社會支持網絡,使他們提升掌握建立和運用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在湖東社區,幫助老年人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具有很大的優勢。首先,社會支持網絡在鄰里中心模式下是實體化、可視化的,社區提供的服務體系是一目了然、易于鏈接的,鄰里中心作為各項社區服務的載體中心,坐落在住宅區中間,服務與周邊的小區,其服務輻射直徑合理,為打造“15分鐘為民服務圈”奠定了良好基礎。其次,鄰里中心發展模式是一個政府、企業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模式,具有豐富的社會資源。活動形式要多元化,以便吸收更多類型的老人參與進來,社工和社區居民要多多鼓勵那些仍舊沒有融入進社區的老人多參加活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可以形成一個有老年人群體內部的自助互助系統、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系統、志愿者組織對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組織對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系統、社區社會工作等由各個子系統組成的綜合支持網絡。社區支持網絡的建立不僅能有效緩解社會適應的壓力,也提升了鄰里之間交往的廣度與深度,改善了社區環境。
六、結語
以滿足人們的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需要為目標,提高社區服務效率,遵循公平原則、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是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趨勢與方向。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模式為當前我國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成功經驗,即由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建構集商業服務、公共服務、居民參與為一體的復合式服務體系。總的來說,這一模式由于在前期做了科學的規劃,在各方各主體的合作下,解決了我國社區服務中存在的設施分散、社區服務效率不高、管理混亂、居民參與不足等問題,具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強.從鄰里單位到新城市主義社區——美國社區規劃模式變遷探究[J]. 世界建筑,2006(07):92-94.
[2] 李盛.新加坡鄰里中心及其在我國的借鑒意義[J]. 國外城市規劃,1999(04):30-33.
[3] 徐家良,武靜.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思路[J]. 上海城市管理,2015(03):42-47.
作者簡介:石旭明(1995- ),男,江蘇無錫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7級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