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莉 王小成
摘 要:林業有害生物對于林木生長的影響是直接且明顯的,在林木成長過程中,林木的存活率、健康情況、資源年產量等,都與有害生物的影響有關。在當前的發展趨勢下,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技術研究及應用是重要的課題,因此下文將展開討論,對于雷達技術、遙感技術、轉基因技術及微波、熱烘、輻照技術等多類技術的應用要點進行分析,望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新技術;技術應用
在當前的林業管理過程中,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是重要的關鍵課題。特別是在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的趨勢下,相關人員更應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技術應用提起重視,因此要首先分析集中新技術的實際應用要點,以保證后續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達成實際工作目標。
一、雷達技術
雷達技術的應用,在二十世紀便已經開始,利用雷達技術檢測昆蟲,能夠較為理想的效果。相關人員利用雷達技術,能夠檢測出昆蟲所發出的各類信號,并且利用計算機去對雷達所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進而達成確認昆蟲活動情況的目標。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國家在針對有害生物防治技術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都對雷達技術的應用較為重視,并且隨著技術應用的改革,這項技術的優勢也得到了進一步體現,得到了更為理想的應用反饋。目前我國在雷達技術的應用過程中,依然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通過探索去解決,例如依靠雷達技術及定位技術建立生物檢測系統,能夠對林場當中的生物活動進行辨別,并且分析相關數據,并且對數據的變化進行跟蹤記錄。可見當前雷達技術依然有很大的優化空間,需要通過不斷的研究去保證技術水平的提升。
二、遙感技術應用
遙感技術是能夠遠程感應的技術,對于林區的有害生物防治范圍的拓展十分有利。在實際利用遙感技術進行有害生物治理的過程中,通過數據的感應與采集功能,能夠獲取林場生物的多方面信息。并且在后續能夠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去感知對象的特征、性能及形態等等。當前在我國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遙感技術正在逐漸擴大普及范圍,因為對于遙感技術的研究正在不斷能深入。借助衛星能夠對林區某一區域的有害生物問題進行更精準的感應,并且能夠以前期所獲取的信息去制定防治措施,盡可能在風險產生影響之前將其打消在萌芽當中。我國相較于發達國家來說,在遙感技術的研究上尚處于摸索階段。因起步較晚,所以實際應用目前尚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準確率低等等。為此在防治有害生物的過程中,應當進一步擴大遙感信息測定的范圍,利用飛機,利用噴淋方式能夠進一步來擴大施藥或是施肥范圍。
三、轉基因技術
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對于轉基因原理及轉基因技術的應用雖然目前尚未得到廣泛的普及,但是也得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能夠真正起到防治林業有害生物的目標。在實際應用轉基因技術去防治有害生物的過程中,其運作原理是改變有害生物的基因序列,以保證有害生物的蛋白質合成過程受到阻礙,進而致使其死亡。除此之外,利用轉基因技術對于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進行提升,也是防治的途徑之一,對于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提升,能夠讓苗木具備抵抗更多種病蟲害的能力。此外在抗干旱、倒伏及鹽堿的能力上,利用轉基因技術也能夠得到較為理想的優化成果。雖然我國的技術研究目前依然處于探索階段,轉基因技術體系依然無法達到成熟,但是經過研究的不斷深入,轉基因技術的優勢也必然能夠更加明確的體現出來。
四、新型林業有害生物熱烘、輻照、微波處理技術
在當前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過程當中,微波、輻照及熱烘處理等技術同樣是備受關注的創新技術,這三種技術即三理防治技術,其主要的應用原理各不相同,所產生的防治效果也各不相同。在這之中,輻照技術主要是指利用離子化能照射能量去破壞有害生物生存的環境,影響其生存條件,進而達成殺蟲目標。熱技術主要是指將有病蟲害的木材在烘房當中利用加熱的方式進行處理,以達到清除病蟲的目標,加溫至消除病蟲的最佳溫度。微波技術主要是指將木材放置于微波環境下,通過殺菌、干燥、加熱處理達成殺蟲目標,利用這樣的技術手段,能夠得到較為理想的殺蟲效果。因此這項技術在當前的防治工作過程中也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在木材檢疫過程中,這項技術也有著較為理想的應用效果。這三項技術各有不同的應用優勢,也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因此要根據實際的防治工作要求去針對性選擇,迎合不同的有害生物處理要求。
五、結語
有害生物的處理是林業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為了保證林木的健康成長,保證資源的產量,必須要做好防治工作。在技術發展愈發迅速的趨勢下,對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新技術的探討有利于體現新技術的應用優勢,因此上文展開了分析討論,以供相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參考,進而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真正避免病蟲害問題的擴散,保證林木健康。
參考文獻:
[1]陳明哲.解讀新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具體應用[J].農村實用技術,2019,(3):104.
[2]戴文艷.有關林業苗圃育苗新技術及其推廣措施的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5):291-291.
[3]馬長軍.新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具體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8,38(2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