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杰 王樑
摘 要:農業信息化服務惠于“三農”,是農業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亦是“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途徑;新常態是常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新常態是新態,亦是常態。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需厘清新常態的常態性,把握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機遇與挑戰,找準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常態性問題,在此基礎上,尋求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優化的一般進路,這將有助于農業信息化服務在新常態下常態化發展。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服務;新常態;優化進路
農業信息化服務既是一個經濟學的范疇,也是一個科學技術的范疇,更是一個社會生活的范疇。因此,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是個多范疇性的事物體。新常態下該事物體的事務性活動是個廣義性的活動,該活動在新常態下具有新的時局境遇。當前,農業信息化服務集中體現為“互聯網+”農業的深度融合,其發展方向為智慧農業,該境遇既是機會,也是一種挑戰。
一、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幾個常態性問題
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常態性問題也較為突出,其表現在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范疇是小農業還是大農業的問題、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主題是經濟主題還是兼具其它主題的問題、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主體政府和市場角色定位的問題,以及農業信息化服務功效與風險的問題等。
1.農業信息化服務范疇的問題。農業信息化服務范疇農業是狹義的農業還是廣義的農業,在新常態下,我們必須更加明晰。當下,農業信息化服務范疇應該界定在廣義農業的基礎上,其不僅僅指的是狹義農業,其還應包括農民和農村的信息化服務,即“三農”信息化服務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三農”的信息化服務是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其是一個相互滲透的統一體,因此,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其實質應該是“三農”的信息化,農民的增收、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村的美麗寄希于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
2.農業信息化服務主題的問題。農業信息化服務主體是經濟主題還是其它主題,這可是人們在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之中面臨的隱性問題。該問題沒有明確提出,故也沒有明晰化。在農業信息化服務實踐中及其建設成果之中,主題的偏向,抑或一些主題的缺失是很顯現的。從廣義上講,我們應該將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界定于“三農”涵蓋的所有主題上,其具體應該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法律、民生、生態等主題。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的主題更應寬泛化,應該注重社會的整體需求,在經濟主題的情況下,注重兼具其它主題;在具體建設中,我們應該將不同主題模塊化、專業化和顯性化,不能讓經濟主題走在前面,而其它主題成為農業信息化的短板。
3.農業信息化服務主體角色定位的問題。農業信息化服務主體政府和市場角色定位的問題,即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中,誰是建設的主體,或者說政府和市場,哪個是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的手段的問題。從責權利的角度講,這是一個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答,需要明確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屬性、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的特點和評判標準。農業信息化服務是混合產品,兼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屬性。非競爭性的同時,也具有排他性或非排他性,并同時又具有競爭性的這類農業信息化服務需要以市場為主,比如,專業化、精準化和個性化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這類農業信息化服務應以政府為手段,比如氣象、土地、市場等公共農業信息化服務。
二、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優化的一般進路
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優化應立足于常態性問題的解決;同時,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優化需明確追尋的價值、明晰優化的目標及探尋有力的保障。因此,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應貫通于農業價值生態網、內融于智慧農業、外附于農業經濟組織。
1.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價值追尋貫通于農業價值生態網。農業信息化服務追尋的價值是農業的全域價值,即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域內、域外價值,其貫通于農業價值生態網。貫通于農業價值生態網的農業全域價值是通過農業信息化服務價值生態網的建構予以體現。農業信息化服務價值生態網是以農業市場主體信息化服務需求為中心、農業信息化服務局內外價值的追尋為目的、智能信息化網絡為平臺而構成的農業相關要素、關系之間系統、平衡的環境或狀態;農業信息化服務價值生態網是農業各要素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以價值為內驅力而環環相扣的關系體。由此,農業信息化服務價值生態網外顯于農業價值生態網,是農業價值生態網的組成部分;農業信息化服務價值生態網追尋的是農業的全域價值,其明確了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內驅力即農業的全域價值。
2.農業信息化服務的目標內融于智慧農業。農業信息化服務內融于智慧農業,實質是農業信息化服務的智慧化,其是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目標。智慧農業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智慧農業信息化服務就是采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與現代管理思想將農民生活消費、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營管理、農業市場流通、農業資源環境和農業管理決策等信息化服務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以此實現農業信息化服務的精準化、可視化和智能化。
由此,智慧農業信息化服務應著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更新觀念,培育智慧農業信息化服務新理念;二是把控市場,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農業信息服務需求內容;三是升級農業信息化服務手段,由人工走向智能;四是改造農業信息化服務傳播渠道,實現農業信息化服務個性化與差異化。智慧農業視域下的智慧農業信息化服務是一個新理念,需要培育共識,搶抓機遇;智慧農業信息化服務新理念需要組織學習,從而達成共識,以期契合該機遇期。
3.農業信息化服務的保障外附于農業經濟組織。農業信息化服務組織依附于農業經濟組織,并有所創新。農業信息化服務組織應依附于農業經濟組織的政府職能結構和規章制度;同時,農業信息化服務組織應以信息為載體、項目區域為范疇、扁平化組織模式為結構,并在規制上有所創新。基于農業信息化服務組織的組織結構,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理解與掌握。一是從農業信息化服務運營邏輯上講,農業信息化服務組織應以農業經濟組織結構即政府職能型結構、直線型結構、政企合作型結構、龍頭企業帶動型結構、協會型結構、合作社結構等為依托,鏈接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農村合作組織等農業信息化服務主體,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提供各類信息服務。二是從農業信息化服務客體的角度,農業信息化服務組織包括兩部分,即農業基本信息服務層和農業項目信息服務層,也就是農業信息化服務項目小組。三是從農業信息化服務“微笑曲線”視角,農業信息化服務組織包括農業信息化服務價值鏈高端、低端兩類組織。農業信息化服務低端組織是指農業信息的收集、傳遞及簡單地統計與加工等組織;農業信息化服務高端組織是指農業信息化服務產品的開發、農業信息價值的挖掘等組織。
三、結語
貫通于農業價值生態網、內融于智慧農業、外附于農業經濟組織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將有效解決或降低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常態性問題,這是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優化的一般進路,不同時局下的農業信息化優化是常態,新常態下農業信息化優化進路還在路上。
參考文獻:
[1]陳熙隆.價值論視角下農業信息化的路徑鎖定與破解[J].農村經濟,2016(09).
[2] 熊春林,符少輝.? 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宗旨:以農民為本[J]. 農業網絡信息. 2015(05).
[3] 阮懷軍,封文杰,唐研,趙佳,李道亮.?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 中國農業科學. 2014(20).
[4] 宋煜.? 社區治理視角下的社區社會組織信息化問題研究[J]. 學習與實踐.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