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武
摘 要: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支撐。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是保護農作物健康成長、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保證增產、提質、增收的基礎性手段。病蟲害是農作物生長、農業生產質量與產量的直接危害因素,重點關注的是農作物產品的安全與質量問題,而如何科學高效、正確全面地進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的重要研究課題。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盡管經濟與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農業生產中仍然存在著僅依靠農藥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防治的現象,這樣不僅無法達到防治的最佳效果,還會對農作物產品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運用先進的技術與設備,提升防治效率和效果。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是保證農作物生長的基礎,但由于防治體系的不完善和技術與人員的缺乏,導致該項工作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對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新形勢下,農業病蟲害防治應當加大技術開發與研究力度,運用綜合防治手段,提升農作物的生長質量和產量,推動生態化農業的高效發展。
一、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認識
農業生產中的農作物不可避免地會遭遇病蟲害,針對這個問題,農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預防與控制。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就是全面、準確地對農作物上滋生的病、蟲、草、鼠等致害因素進行檢測,并運用多樣化的知識與方法,根據已有經驗,進行有效的防御與治理,該項工作是農業生產工作中的基礎。然而,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很多農民并未對綜合性的病蟲害防治形成全面認識,導致該項工作無法取得預期效果。
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有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性考量,包括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環境及耕種方面的制度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問題的分析,因地制宜,開展高效的防治工作,確保農作物健康生產,并為農業生產效率與產量的提高奠定基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應當注重技術的應用,實施生物與農業結合的方式,適時適當地運用農藥,這樣才能取得推動農業生產的良好效果。
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所存在的問題
1.防治意識不足。當前,多數農民在種植與管理農作物的過程中,仍然過于依賴傳統的農藥防治法,認為只要有農藥,病蟲害就不是什么大問題,在這種錯誤觀點的影響下,降低了對病蟲害的防治意識。一些農民并不具備現代化的病蟲害防治知識與技術,對化學農藥的使用掌握不好成分、比例、用量,甚至存在較強的隨意性與盲目性,這對農作物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2.防治不及時。對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關鍵是要把握好防治的合適時期,針對農作物的不同生長期選擇適當的防治方法。然而,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很多農民沒有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病蟲害防治,一般在病蟲害量大、范圍廣的時候才會采取防治措施,這種時機下無法取得好的效果,對農作物正常生長造成阻礙。
3.防治技術不足。在當前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多數農民缺乏正確的方向,在不考慮農作物實際生長情況和生長周期、不對導致病蟲害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就開展防治工作。究其原因是,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亦沒有掌握先進的技術手段,在這種無法適應農作物生長規律的情況下進行防治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產生危害。
4.管理機制不完善。在我國,針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存在著手段落后、設施缺乏的問題,在農村地區,機制的不完善將會給農業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作物生產基地的開發、技術示范的開展等都是薄弱環節,先進的新技術無法有效得到普及,無法真正發揮技術的價值,并且技術推廣的實施不適應市場運行需求,特別是農民與技術的互動缺乏機制的保障,實際生產與市場導向相脫離,難以真正實現農業發展的目標。
三、農作物病蟲害的主要防治技術與途徑
1.提高防治認識。要想真正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就必須對相應的知識與技術進行大力度、大范圍的宣傳與推廣,從意識與能力層面上提升防治水平,勇于打破傳統落后的防治模式束縛,首先要全面認識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及時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性,并對防治的先進技術構成全面、綜合的認識與了解,從對化學農藥的“偏執”中解放出來,認真做好事前和初期的病蟲害預防。
2.做好病蟲害監測。針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有關部門應當加大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民學習并掌握高超的病蟲害防治技能,在加強技術學習的同時,專業技術人員也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發揮好防治工作中的幫助能力。同時,加大病蟲害監測力度,創新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如通過網絡、廣播、電視等媒體平臺,進行技術的大力宣傳,建立專門的咨詢點,由專業人員對農民的疑問進行解答,進而向農民輸送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動防治工作的科學化進步。
3.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過程中,農業有關部門應當對技術推廣管理機制加以完善性的建立,實施嚴格的考核,結合農作物病蟲害的實況和農民的實際需求,組織技術推廣活動,提供給廣大農民對技術進行實踐的平臺與機會,讓技術創新真正在農民的作業中推進。例如,結合農作物的生長需求,選取合適的時機和措施,運用生物技術方法和化學技術方法相結合的形式為農民進行病蟲害防治示范,提高農民對技術的信心,進而保證技術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4.加強技術研究與開發。相關農業管理部門應當針對農作物病蟲害做好預報、檢疫等工作,與技術單位和人員合作,建立科學的病蟲害預測體系,增強預測的形態性、科學性與準確性;同時,加強農作物檢疫,從源頭處預防有害農作物生長的病蟲侵襲,針對不合理的農藥使用,要做好手段的改進與技術的研發,為農業生產高質高效的實現和農民的增收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四、結語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重點不僅在于防治本身,更在于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的提高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應當從農民防治意識的增強著手,從機制完善、技術培訓、推廣與研發的層面加大力度,真正促進農民防治能力的提高,保證以高效的病蟲害防治來推動農業生產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欣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機,2019(13):73.
[2]黎紹全:新時期農作物病蟲害的重要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19(13):3.
[3]王傳雄: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的有效途徑[J],四川林勘設計,2019(0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