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潔
即使在同一個屋檐之下,心的距離有時候也遙不可及,尤其青春期孩子有意無意的情感疏離令人倍感失落。就像幾何題目里的輔助線,可以讓復雜的圖形變得直觀、簡化,從而提高解題效率一樣,愛的輔助線也能讓愛更富有成效,幫助我們明明白白地付出愛,踏踏實實地享受愛,讓愛伴隨輕松和快樂,傳遞理解和溫暖!
愛的難題 需要輔助線
就這幾個月的功夫,兒子圓仔的身高猛躥,超過了我和他爸爸。然而,隨著他的迅速成長,他和家人的關系卻趨于“涼涼”,跟外公外婆交流疏淡,跟爸爸則是話不投機。
14歲的兒子也有自己的煩心事,一是數學成績上不去,二是跟同班好友孫果果鬧了點矛盾。不過數學期末考試他竟然考得挺好,因為他發現,“只要正確添加了輔助線,再難的題目也能迎刃而解。”我心里不禁冒出一個念頭:當人們在相處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用“輔助線”來幫忙呢?
我想跟兒子探討,他卻心不在焉,“孫果果約我去打球,我走啦。”
“你不是跟孫果果鬧掰了嗎?”
“早就和好了,沒有什么是打一場籃球不能解決的。籃球就是我們男生相處時的輔助線!”
兒子的話讓我靈光乍現——共同參與的行動和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就好比輔助線,有了它,或許就能走出“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困局。
窗外的社區大道上,一條紅色橫幅格外醒目:垃圾要分類,生活變完美。從今年7月1日起,上海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我一下有主意了。
晚飯后,兒子正要出去扔垃圾的時候,我叫他再檢查一遍,防止出錯。
外婆不滿地說:“我都檢查好了,還讓孩子弄臟手!”
我笑道:“以后圓仔就是咱家的垃圾司令,他最后要檢查一遍的,可不敢大意。”
兒子撲哧一笑,立馬“執政”,“外婆,您怎么把粽葉和大骨頭放在干垃圾里?它們都是廚余,應該是濕垃圾呀。”
“這你就不懂了吧,小骨頭是濕垃圾,大筒骨就是干垃圾,粽葉看上去像濕垃圾,實際是干垃圾。”
一番繞口令般的回答把兒子繞暈了,他追問原因,老人卻語焉不詳。最后,祖孫倆干脆一道去詢問垃圾回收站的工作人員。
兒子回來后公布了答案:“粽葉它質地較硬且有韌性,在處置過程中可能會損傷設備或者纏繞關鍵部件,大骨頭經常會卡住刀頭,所以它們都被歸到干垃圾了。”
家里陽臺上冒出很多飛蛾,原來是存放在紙殼箱里的干辣椒生蟲了。外婆要把它們統統扔進干垃圾桶,但兒子不同意:“濕的不一定是濕垃圾,干的也不一定就是干垃圾。”他打開手機查詢“垃圾分類”,果然,干辣椒屬于濕垃圾。
掀開紙殼箱,一大群飛蛾翩然四散。兒子把干辣椒倒進濕垃圾桶,紙殼箱放進可回收垃圾桶。“外婆,那些飛蛾屬于什么垃圾呢?”“飛都飛走了,肯定是不可回收垃圾。”“它們還會繁殖的,應該屬于可再生垃圾。”“嗨,就叫它們免操心垃圾吧!”一老一小的對話把周圍的人全給逗樂了。
通過垃圾分類這條“輔助線”,兒子跟外婆溝通頻繁,好像又回到了幼時的親密時光。
愛你就要配合你
2019年春節期間,央視每天直播《詩詞大會》,圓仔是個古詩詞愛好者,非常喜歡這檔節目,期期不落。有一次正看到高潮處,圓爸出差回來了,他風塵仆仆,一臉疲憊,可兒子的注意力全在“飛花令”上,全然不覺父親的歸來。圓爸很生氣,不由分說就命令他回房寫作業。兒子委屈不已,跟他大吵一架。從那以后,圓仔就故意對爸爸冷淡,他越是這樣,圓爸對他就越嚴厲,成了惡性循環。怎樣才能打破這僵局呢?
現在兒子放暑假了,該給他買一些他感興趣的課外書了。他不僅喜歡古詩詞,更熱愛中國歷史,恰巧圓爸也是個歷史迷,對,就以此為突破口吧。
我給兒子買來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全套書,總共十八冊,五百多萬字。兒子驚住了:“我能看懂嗎?”“沒關系,爸爸可是《大秦帝國》的鐵桿粉絲,你有什么問題盡可以請教他。”
得知兒子要讀《大秦帝國》,圓爸連聲說要跟孩子一起探討。我問:“為什么兒子讀這書你就高興,他讀唐詩宋詞你就不待見呢?”“我對古詩詞是一竅不通,沒法跟他共鳴,讀歷史的話我們就有很多可以聊的東西。”
我忍不住說道:“其實人與人間的精神交流是很難完全對等的,不是你配合我,就是我配合你。但對孩子來說,他有要求父母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去配合他的權利,卻并不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
有一天,圓爸主動坐到正在沙發上讀書的兒子身邊,親切地問:“孩子,喜歡這套書嗎?”“喜歡!就是人物太多,情節太復雜,有的地方讀不太懂。”兒子指出了幾處,圓爸立馬給他現場分析講解,很快就把難懂的部分都理順了。這是他們幾個月來難得的一次沒有不歡而散的對話。
為了幫助兒子順利“啃”下這套書,圓爸熬了幾天夜,精心繪制了六張思維導圖,把主要的人物關系、歷史年代與事件的對應關系詳盡而直觀地呈現出來。幾張大圖幾乎鋪滿了一張床,圓仔眼里是滿滿的驚喜與感動。
兒子在閱讀《大秦帝國》的過程中,常心有所感,填詞以抒發情懷。圓爸偶然看到了他作的《江城子·憶先秦蒙恬老將》十分感慨地說“孺子可教也!”
一部歷史小說成了促成父子和解、增進彼此了解與親密的“輔助線”,他們一有時間就湊在一起談古論今,臧否人物,不僅往日的不愉快全都一筆勾銷,父子感情較之從前還加倍深厚了。
在你的世界里陪伴你
兒子在悄悄改變著,往日的“高冷”作風不知不覺地被“親民”路線所取代。以往,晚飯后他寧可在微信上跟同學聊天,也很少跟家人說說話。如今,他會主動陪外公外婆看《新聞聯播》,一起討論時下的熱門話題,小到垃圾分類,大到中美貿易戰。
圓仔的外公一貫關心國家大事,對國際形勢、政壇風云比對自己的衣櫥更了解。往年,樓上樓下有不少和他同齡且志趣相投的老人,他們每天相聚高談闊論,自得其樂。可是他們陸續都回老家去了,他沒有了“談友”,難免寂寞。有時,他會在飯桌上侃侃而談一番,然而應者寥寥。
不知從哪天起,圓仔開始積極響應外公的宏大話題,不僅認真聆聽,還不時地請教一些問題。外公非常高興,常常光顧著說話,都忘了吃飯。
我悄悄問兒子:“你怎么跟外公聊得這么起勁了,你以前不總是嫌他太啰唆嗎?”
“那時我還不懂事唄。我小時候,都是外公遷就我,現在我也應該陪他聊聊他感興趣的事情了。”
幼時的圓仔是個小話簍子,從早到晚嘰嘰呱呱說個不停,外公對他最為耐心,一連幾個小時與他“相談甚歡”。有時老人實在耗不住了,歪著腦袋打瞌睡,小家伙就用扳腦袋、掰眼皮、揪耳朵、撓肚皮等手段把外公弄醒繼續聽他說。
圓仔長大了,他開始想辦法回報這份愛,也找到了有效的溝通途徑。“聊天不僅是說,也可以聽呀。外公懂得真多,我也學到很多,開學我就初三了,理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兒子已經學會了怎樣添加愛的輔助線,這真是意外之喜!
是啊,愛不僅僅是一種主觀的愿望,愛也要講成效,再好的感情也需要落地,需要踐行,沒有被對方感受到的愛,那就等于不存在。真正的愛是一個人愿意參與到另一個人。
責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