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雷 王珊珊
【摘要】舞蹈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為幼兒舞蹈教育的重要方法,律動教學的創新性表現在其不采取灌輸式教育方法,重視挖掘幼兒在舞蹈過程中的創造力和感知力,在全面體現幼兒想象力、增強幼兒音樂素養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律動節奏內涵的前提下,研究通過讓幼兒隨著音樂律動、啟發幼兒創造力、培養幼兒的節奏感、科學設計律動舞蹈等方式培養幼兒舞蹈素養。希望能夠對舞蹈幼兒舞蹈律動教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舞蹈教學;律動節奏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律動是結合個人情感,將各種音樂內容通過有節奏的肢體動作展現出來。律動能夠為幼兒舞蹈教育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此啟蒙幼兒協調發展的功能讓律動教學成為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幼兒自出生起就始終在進行律動,初步認識這個世界時,如果聆聽到音樂就會跟隨節奏運動肢體。幼兒教師要結合幼兒的此特點,將律動教學應用在舞蹈教學中,讓幼兒打下舞蹈基礎。
一、律動節奏教學的內涵
律動的概念有規律的運動,節奏與律動間存在密切關系,就某種角度而言,律動等同于節奏。當出現律動現象時,就會出現節奏,反之亦然。在舞蹈教育中,律動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舞蹈表現。舞蹈是以律動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舞蹈教育的基礎就是律動教學,其在舞蹈教育中體現出關鍵的啟蒙作用,成為很多托兒所、幼兒園舞蹈教學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幼兒因為年齡原因,自身沒有較多的詞匯積累,運用動作能夠更好的表達情感與音樂內容,幼兒借助動作體現自己對音樂的感覺,這就是“律動”。幼兒舞蹈開展律動教學要達到兩個目的。其一是讓幼兒在多種感官體驗中從整體上理解音樂理解、學習舞蹈技能,采取互動式、開放式教學方法,增強幼兒的協調性、節奏感和培養音樂舞蹈基本素養,進而提升其音樂舞蹈創造力,為其未來深入學習舞蹈和音樂打下堅實基礎;其二是達到音樂教育的情感性與感受性,提升音樂教育過程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就我國現階段的幼兒舞蹈教育來說,大部分教師對律動教學的作用缺乏正確認識,所編排的舞蹈沒有適應幼兒的發展規律,造成幼兒舞蹈教育并未體現出自身作用,甚至影響幼兒健康成長。所以,幼兒舞蹈教師要深刻認識律動教學,選擇科學、系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律動教學,增強幼兒舞蹈教育的質量。
二、幼兒舞蹈教育中律動節奏教學的作用
(一)推動幼兒創造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共同發展
幼兒以自己對周圍和世界環境的認識為基礎進行表達,如果缺少較強的理解力,幼兒就難以準確、流暢地表達認知。律動教學從多層次、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通過刺激動作、觸覺、視覺等手段,幫助幼兒從不同角度建立起舞蹈學習印象,進一步增加幼兒感知體驗,在增強幼兒理解力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舞蹈活動需要創造力和想象力推動其發展,雖然幼兒有與生俱來的豐富想象力,但平時生活沒有為其提供可發揮的優秀平臺,律動教學正好有效彌補此空白,幼兒在學習舞蹈時,可以調動自身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學習與練習各種舞蹈動作時創造出獨特、新穎、個性的動作,如此幼兒學習積極性被有效激發起來的同時沉淀下創新性思維。
(二)為幼兒后期學習舞蹈打下基礎
音樂與舞蹈從出現時就是無法分割的共同體,雙方彼此成就、相得益彰。音樂屬于能夠超越時間、跨越種族、跨越國別的通用語言,具有特別多的情感,舞蹈能夠有效表達和詮釋這種情感,將律動節奏教學方式應用在幼兒舞蹈教學中,能讓幼兒舞蹈學習過程一直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中,進而更恰當地理解與把握節奏,為今后舞蹈學習打下音樂基礎。舞蹈是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藝術形式,舞蹈的學習與傳承并非只是機械地學習和重復肢體動作,也是深刻理解與感悟舞蹈形式,培養舞蹈素養。幼兒律動舞蹈教學,能夠妥善契合這樣的思想理念,打破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舞蹈教學模式,重視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幼兒在訓練舞蹈動作同時聆聽優美的音樂,對于增強其音樂與舞蹈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增強幼兒意志力與肢體協調能力
提高肢體協調性和身體靈活性是學習舞蹈的第一目標,而協調性與靈活性的重點是運動身體,幼兒大多數活潑好動,采取傳統課堂模式會影響甚至抑制這一天性,律動節奏教學能有效打破此限制,幼兒在舞蹈教師的引導下了解自己的身體部分,從練習一個部位的舞蹈動作而后練習多個部位的動作。所以,幼兒要對控制身體的動作進行針對性訓練,提高自身的協調性。幼兒在學習舞蹈期間,要應對多種多樣的困難,深刻地影響幼兒的心理。在幼兒舞蹈教學中應用律動節奏教學,幼兒能全面體現自身功能性把控節奏、模仿動作,在小朋友討論和老師指導過程中一步步深入理解舞蹈動作的本質,最終戰勝困難。如此一來,既能增強幼兒的舞蹈學習成就感,也能在協作發展中提高自信,鍛煉幼兒的意志力。
三、幼兒舞蹈教學中律動節奏的培養策略
(一)讓幼兒隨著音樂律動
在幼兒舞蹈教育中應用律動教學,音樂是帶領幼兒進入舞蹈情境的有效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幼兒多欣賞律動音樂,在長時間重復欣賞過程中,讓幼兒初步認識音樂節奏與旋律,并在音樂聲音中跟著節奏一起律動。例如幼兒舞蹈教師可以為小朋友們播放歌曲《學做解放軍》。鼓勵幼兒維持堅定又飽滿的情緒,為其律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幼兒聽音樂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小朋友播放解放軍的視頻或圖片,引導他們深入理解此歌曲,接下來教師可以采用踏腳、拍手、點頭來動作鼓勵幼兒大膽律動,并引導他們即興發揮。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選擇有鮮明形象和明快節奏的音樂引導幼兒進行律動,如此才能滿足幼兒音樂審美要求,激發他們的注意力,鼓勵他們在音樂聲積極律動。
(二)啟發幼兒創造力
幼兒的想象力特別豐富,在律動教學中教師若是為幼兒播放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的音樂,幼兒就能夠隨性做出不同的肢體動作,此舉能夠更好的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比如當教師播放兒歌《拔蘿卜》時,部分幼兒會雙手豎在頭頂蹦蹦跳跳的模仿兔子的動作;部分幼兒會跳著轉動身體,似乎是兔子在到處找蘿卜;部分幼兒會在音樂節奏中伸手、后拉,模仿小兔子拔蘿卜。幼兒的動作彰顯出他們的創造力,教師要適當鼓勵和引導,增強他們學習幼兒舞蹈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激發幼兒更喜歡律動,進而增強幼兒的創造能力。
(三)培養幼兒的節奏感
節奏是音樂第一要素,培養節奏感的最好階段是幼兒階段。就幼兒而言,從襁褓時就開始培養節奏感,媽媽在搖搖籃時,幼兒就會在溫和、穩定的節奏中入睡;當幼兒能夠使用肢體動作時,爸爸媽媽會教他做舉手、拍手等動作;當幼兒進入幼兒園后,教師通過運動對幼兒進行節奏感的訓練。例如,在實施游戲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根據自己敲打的節奏律動,并開始做肢體動作:幼兒聽到鼓聲停止時要進行是創意動作,幼兒聽到四分音符的節奏時要慢走,幼兒聽到八分音符的節奏時要快走,幼兒聽到16分音符的節奏就要跑動。此節奏訓練能夠充分增強幼兒的肢體協調性和節奏感,為深入學習舞蹈奠定基礎。
(四)科學設計律動舞蹈
首先,編排小班律動節奏舞蹈。幼兒教師在編排律動舞蹈時,要考慮小班幼兒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點,并以此為基礎選擇音樂與舞蹈類型。就心理角度而言,小班幼兒大部分為3-4歲的年紀,既貪玩好動,也特別喜歡對周圍事物進行模仿,因此,教師要基于生動性和趣味性進行律動舞蹈動作的設計與編排;就生理角度而言,小班幼兒的身體骨骼通常較為柔軟,具有較好的柔韌性,但他們的肌肉彈力不足,關節容易脫節,也經常出現疲勞,因此幼兒教師在編排律動節奏舞蹈時,只需簡單動作而不能選擇高難度動作。在了解幼兒生理與心理特點的前提下,教師在編排舞蹈時可以多使用重復、模仿的方法。就編排模仿性律動動作而言,教師要從生活、勞動、動物等方面考慮,例如模仿做飯、洗衣的動作,模仿洗臉、刷牙的動作,模仿小狗、小貓的動作等;就編排重復性律動動作而言,既要重復動作,也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其出現變化,比如做蹦跳動作時,可以從左右前后不同方向來重復。
其次,編排中班、大班律動節奏舞蹈。設計中班、大班律動舞蹈時要區別于小班動作編排,小班律動舞蹈一般教師首先進行設計與編排,再自己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示范教授給小朋友,他們在模仿的過程中開展律動訓練。而中班、大班的幼兒通常為4-5歲,對生活和周圍世界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愿意在律動中彰顯肢體動作。所以,幼兒教師在編排中班、大班律動節奏舞蹈時,只需要適當引導就行。在具體中班、大班律動教學中,第一步教師要對律動節奏的主題予以明確,盡量將具有鮮明形象的音樂當作是律動主題,鼓勵幼兒在音樂中隨意做出肢體動作,而后教師再因勢利導的進行引導。例如教師為幼兒播放《小青蛙》音樂,鼓勵他們學青蛙蹦跳形態和嘴巴一吸一鼓的動作,增強幼兒的節奏感與創造力。
四、結束語
律動節奏教學在現階段幼兒舞蹈教育中的功能不斷提高,是未來創新與完善幼兒舞蹈教育的重點所在。律動教學法在增強幼兒創造力、想象力、理解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對其進一步系統學習舞蹈知識奠定基礎,提高幼兒的意志力與身體協調力,將律動節奏教學法應用在舞蹈教學中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培養基本舞蹈技能和舞蹈知識,是全面普及素質教育和美育發展思想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張新芳.淺談幼兒舞蹈興趣的培養[J].學周刊,2019(24): 184.
[2]李環.探析幼兒舞蹈教育實施途徑[J].黃河之聲,2019 (8):106.
[3]華彬.提升幼兒舞蹈教學質量的對策研究——評《幼兒舞蹈教學指導》[J].學前教育研究,2019(5):97.
[4]張哲.幼兒舞蹈教育中律動教學的作用[J].智庫時代, 2019(16):228-229.
[5]肖珊.關于不同階段幼兒舞蹈律動創編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8):185.
作者簡介:徐雷(1988—),男,漢族,江蘇省射陽人,學士,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舞蹈;王珊珊(1996—),女,漢族,江蘇省阜寧人,研究方向:幼兒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