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雅琳
【摘要】周璇作為我國近代流行音樂的領軍人物,其大量作品為近代流行音樂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本文試從周璇的歌唱事業(yè),電影事業(yè)以及其個人魅力三個方面對她的成名進行分析。
【關鍵詞】周璇;流行音樂;電影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周璇(1920-1957),常州人,別名蘇璞,小名義官。父親是牧師,母親是護士。其身世十分坎坷,被親娘舅販賣歷經(jīng)了兩任養(yǎng)父母,直到12歲時機緣巧合下進入了聯(lián)華歌舞班走上了藝術之路。這時以歌唱為主要活動。后因為當時的臺柱演員王人美的一次代替演出,逐漸嶄露頭角。1935年6月,周璇進入藝華影業(yè)公司,正事開啟影壇生涯。
一、周璇成名緣由
(一)因歌唱事業(yè)為大眾熟知
在周璇歌曲活躍的30至50年代,是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時期。當時流行音樂主要以三個途徑進行傳播。
第一,電影的傳播。“……流行音樂和電影成了一對密不可分的孿生姐妹,電影對該時期流行歌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一時間,電影歌曲成了流行樂壇的主流,如該時期最有影響的流行歌曲很多都出自電影主題歌或插曲。”歌曲作為電影中人物情緒重要的表達手段,此時期電影的井噴式繁榮同時也大大促進了流行音樂的傳播。
第二,歌舞廳的傳播。歌舞廳作為上世紀初興起的公共場所,成為流行音樂傳播的重要平臺。
第三,廣播電臺的傳播。“在電影尚未形成氣候之前,收音機是老百姓的主要消遣,廣播節(jié)目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為數(shù)眾多的廣播電臺的播放內(nèi)容除了一些南方的戲曲,就是以流行音樂為主。
周璇之所以能在眾多歌星中脫穎而出,與其獨特的輕聲唱腔不無關系。她擅長把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借助話筒這個媒介,制造出特別的聲音效果。“她那如同親切絮語一般的歌唱表演技巧,能使很難唱好的音符、節(jié)拍變得委婉、甜潤和協(xié)調(diào)一致。”演員舒適也評價她的演唱可稱為是現(xiàn)代利用話筒的鼻祖,不同于從前唱歌注重音量大,她巧妙地利用了話筒,輕輕地唱,講究字正腔圓和娓娓動聽。
與她輕聲唱腔相得益彰的還有她民族風格的流行歌曲。放在20世紀之前,民歌小調(diào)只能在街頭、茶館和飯館等地演唱,可謂難登“大雅之堂”。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的大批民歌題材的流行歌曲,在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民間小調(diào)和曲藝風格的同時,旋律采用民族元素,并在編曲中加入流行音樂節(jié)奏或用爵士樂隊進行伴奏。創(chuàng)作的曲目有《拷紅》(范煙橋詞、黎錦光曲)采用了京韻大鼓等說唱音樂元素,《采檳榔》(黎錦光改編)根據(jù)湖南花鼓戲雙川調(diào)改編,《天涯歌女》(田漢詞、賀綠汀曲)《四季歌》(田漢詞、賀綠汀曲)由蘇州民歌曲調(diào)發(fā)展而來。這種音樂形式得到當時觀眾的熱烈追捧,民歌也因此在舞臺上站穩(wěn)了腳跟。以周璇為首引領了以唱民歌為主的一眾歌星,可謂在不經(jīng)意間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
1934年,周璇參加了上海《大晚報》主持的“播音歌星競選”。年僅14歲的周璇當選亞軍。自此,她的演唱開始風靡上海,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有報紙評論她“小小歌星,前程似錦,前途無量”。更有電臺贊譽她的歌聲“如金笛鳴沁入人心”,“金嗓子”的名號不脛而走,成為了周璇的標志性符號。
(二)兼顧電影雙棲發(fā)展
上世紀30至40年代的電影總體來說進入了全面的繁榮和成熟期。技術上的最大革新——有聲電影的出現(xiàn),激發(fā)起影片公司、電影工作者的熱情,自此國產(chǎn)片的年產(chǎn)量大增,上海被冠以“東方好萊塢”的稱號。數(shù)量眾多的電影公司為票房而發(fā)動了持久的商戰(zhàn),影片的臺詞和歌曲成為了決定其質(zhì)量的關鍵要素。
電影作為外來的新型事物,迅速在上海傳播和發(fā)展起來,受到萬人空巷的待遇。“上海的早期影院本身就是公共的社區(qū),觀眾在那兒慶賀他們所共享的公共空間和城市所帶來的奇觀,……因此看電影對上海的男男女女來說,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儀式——去電影院。”看電影成為了那時大家向往的社交活動,已然滲透進城市生活中。對電影的追逐甚至后來上升到對影星的追捧,也是造就了電影黃金時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璇一生共拍攝43部影片,縱觀她的作品,可以說是優(yōu)劣參半,其中不乏作為電影商業(yè)戰(zhàn)的“商品”但也有意義深刻的佳作,體裁大多為歌舞片。電影《馬路天使》(袁牧之導演)被列入“五四以來優(yōu)秀電影”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使得周璇達到了其在影壇上的巔峰,奠定了其在中國電影界的歷史地位。影片采用了插曲的形式,《天涯歌女》以及《四季歌》的演唱帶來了雙層效應,不僅使影片更具有藝術性,也讓兩首插曲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另外還有作品《憶江南》(田漢編劇)《夜店》(柯靈編劇)等也都是上乘之作。
1941年《上海日報》在其電影專刊上發(fā)起了“電影皇后”的選舉,最后周璇榮獲桂冠。但是在報道出現(xiàn)的翌日,周璇就此事刊登了一篇啟示。她認為自己的學識和技能均達不到影后這一稱謂,表示辭去這一殊榮。通過周璇辭去影后一事,可以看出其為人淡薄名譽,可見在周璇心中,有著電影藝術的高標準以及追求。
(三)自身的個人魅力
周璇說過“我愛唱歌,比愛自己的生命更甚。……歌唱根本沒有秘訣,也沒有門徑。所主要的,不外和其他各門的藝術修養(yǎng)一樣,只有不斷地學習、長時間的鍛煉罷了!”初到聯(lián)華歌舞班時,只是憑借著心中對歌唱事業(yè)的滿腔熱愛,她渴求知識發(fā)奮苦學,并堅持向同事虛心求教。逐漸在歌壇影壇嶄露頭角后,她也保持了自身的純真善良與勤奮,更是在演藝道路上走的踏實。她也曾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說道“在歌壇和影界贏得觀眾的贊譽的確不易,不過藝術是無止境的,我仍要繼續(xù)努力,不斷進取。”足可見周璇對待藝術的真心。
周璇在藝術方面勤奮好學,待人時卻十分親厚,平易近人。也正是她的為人品質(zhì),也為她的“星途”起到了一絲推波助瀾。因此,周璇除自身具備歌唱和表演才華外,還有眾多劇作家、導演、詞曲作家的鼎力相助。這個過程拋開電影、唱片公司老板賣她這塊“金嗓子”招牌不談,眾多有才之士的賞識也成為周璇取得藝術成就的重要原因。
二、周璇對近代流行音樂的影響
周璇在20世紀的歌壇影壇留下的足跡,無疑是深刻的。雖然她的一生坎坷與輝煌并存,但是留在現(xiàn)在人心中更多的是輝煌。
(一)“周璇式”演唱的延續(xù)
由周璇自創(chuàng),獨特的演唱風格不僅在同時代影響到了其他歌星,對現(xiàn)代以來歌手的影響也可見一斑。其一是對鄧麗君的影響。鄧麗君最初以翻唱周璇的作品嶄露頭角,使逐漸被人們淡忘的《天涯歌女》《四季歌》《何日君再來》等歌曲重回大眾視野,繼承了她輕吟淺唱的演唱風格,并結合自身的優(yōu)勢,不斷地磨合調(diào)整,終造就了一代歌后。再者是對費玉清的影響。他的唱腔清新飄逸,可謂是將輕聲唱法的進一步提升。在其演唱生涯中也經(jīng)常對周璇的作品如《天涯歌女》《鳳凰于飛》等進行翻唱。
周璇對于流行音樂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人們不再是扯著大白嗓大聲唱,而是注重對演唱工具的借助,注入更多的情感表達。換句話說,周璇讓人們的流行音樂審美發(fā)生了改變。周璇的歌唱方法作為當時的新興事物,一是具有流行音樂的時尚性和流行性,二是吸引了觀眾的期待性。這種演唱方式能在較大程度上引起聽眾的個人情感,因而產(chǎn)生的感知程度在一定的情況下也決定了作品的流行程度。
(二)深入人心的音樂形象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升平……”由范煙橋作詞,陳歌辛作曲的《夜上海》是電影《長相思》的插曲之一,更是周璇諸多音樂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流行音樂和形象的關系靈活多變,尤其體現(xiàn)在它們越來越多地被植入集體意識,并在集體意識中得到確認”。電影作為一種傳播能力最強的傳媒之一,流行音樂作為電影的傳播內(nèi)容,更是為電影所承載。周璇在電影《長相思》中飾演一位在生活的壓力下被迫選擇去舞場當歌女的一位自強女性。這首歌作為在舞場場景中的演繹曲目,在爵士樂隊的伴奏下唱著大都市的生活,可謂是十分應景。影片的廣泛傳播使得這首歌成為了上海歌舞廳的一種“符號”,更是成為了周璇舞女形象的一個“符號”。如今眾多的電視劇作品或是綜藝節(jié)目表演中,不乏有人重新演繹《夜上海》并配以舞女的形象,可以說這也是對周璇一種致敬的表現(xiàn)。
回看周璇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又短暫。雖說每每提到周璇,人們首先津津樂道的是她的花邊新聞以及私生活,但是她輝煌而又燦爛的成名之路,在近代流行音樂史和電影史上都留下了色彩濃重的一筆。近幾年來,以周璇為文本的文學、影視作品層出不窮,由此也可看出大家對這一傳奇女性的懷念。那個永遠在大眾記憶中擁有一席之地的“金嗓子”,就這樣繼續(xù)唱了下去……
注釋:
①靜波.流行音樂歷史與風格[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389.
②尤靜波.流行音樂歷史與風格[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390.
③周偉,常晶.我的媽媽周璇(第二版)[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42.
④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修訂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153.
⑤大眾影訊.1943年6月12日版
⑥周偉,常晶.我的媽媽周璇(第二版)[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73.
⑦陸正蘭,劉曉波.流行音樂與文化關鍵詞[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151.
參考文獻
[1]周偉,常晶.我的媽媽周璇(第二版)[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修訂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3]俞贇奕.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樂與文化生活[D].上海:東華大學,2012.
[4]蔣廣峰.20世紀早期中國的都市文化表征——從都市文化維度看周璇的流行歌曲[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 (1):34-37.
[5]項筱剛.周璇的歷史意義——為周璇逝世60周年而寫[J].音樂藝術,2018(1):16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