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紅
這幾年騰訊公司開發的微信平臺發展迅猛,各地的宣傳部門紛紛擺脫了傳統的桎梏,借助微信平臺這個新媒體傳播渠道,在人民大眾之中廣泛傳播科普知識。農村防災救災科普工作是科普協會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農村居民防災救災意識的重要措施。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防災救災知識的科普工作可以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對獲取防災救災知識的需求。
據數據統計微信的活躍用戶數已經累計超過10億,超過其他軟件成為我國最普遍使用的交流平臺。然而,微信平臺的作用不僅僅是作為人們溝通交友的工具,許多公司部門意識到了微信所具有的巨大優勢和潛力,更多將微信的平臺公眾號推廣應用到了實際的工作生活當中之中,比如科普協會搭建微信防災救災科普知識宣傳的公眾號,有效地借助大數據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科普信息的推廣,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科普知識的渴望,可以為農村防災救災科普注入活力。人民在獲取科普知識的過程中通過互聯網這種便捷的方式高效地、準確地獲取關于農村防災救災的科普信息[1]。相比于傳統的由科普人員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收的科普模式,無疑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微信公眾號平臺屬于互動平臺,能根據當前受眾需求普及他們所需要的科普知識,因此有效地將傳統科普互動性方面的不足加以彌補。同時,微信公眾號對于農村防災救災知識的科普,利用了網絡技術的優勢,改變了傳統科普單一的傳播形態,實現了將農村救災防災的知識用文字、視頻、圖片等多種影像技術的完美結合,將科普知識原有的多種表現形式融為一體,使傳播方式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和易于讓廣大農村居民接受。盡管微信公眾號在農村防災救災知識的傳播上具有更加便捷,同時又能激發廣大農村受眾的閱讀興趣的優勢,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的監管不是很到位,很容易出現部分人群惡意夸大宣傳、傳謠,造成農村居民恐慌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建立相應的網絡信息輿論安全防控機制。科協在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農村防災救災科普的同時要盡量避免網絡平臺的這些短處,同時還要及實地收集和傾聽廣大人民群眾反饋出來的問題,并且積極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針對農村防災救災科普工作現今不足之處,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1)農村防災救災科普工作未能充分發揮網絡時代新媒體環境的優勢。面對新媒體繁榮發展的網絡時代大環境,科普工作人員應該充分的意識到廣大農村居民參與互動的意愿,將原來的防災救災科普宣傳工作由單向傳播逐步向雙向互動傳播轉變。但是許多農村地區的科普工作隊伍組織老化,雖然在這些地區手機和微信的應用很廣泛,但是科普工作者缺乏對新媒體的認識和應用,沒有足夠的能力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開展氣象科普工作。
2)缺乏高質量的本地化的農村防災救災科普產品。農村防災救災科普知識的作品內容需要用非常準確且合理的科學性,因為它們很可能關乎到農村廣大居民的生民財產安全,因此每個科普作品都必須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才能保證人民群眾獲取到正確的防災救災知識,但是創作者要制作出優秀的科普知識宣傳作品,就要求其自身具有優秀的相關專業素質。然而當地的科普從業人員卻缺乏相應的專業水準以及實踐經驗,很多正在使用和傳播的科普作品一般內容指向性比較差,并且缺乏本地化的內容[2]。
3)農村防災救災科普從業人員數量少,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農村的防災救災科普工作的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農村防災救災科普宣傳員數量不足,甚至常常有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使得科普工作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一般只能勉強完成上級領導下達的防災救災科普宣傳工作。這些農村防災救災科普宣傳員在缺乏系統的組織培訓的情況下,人員專業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同時他們擁有的防災救災科普知識結構老化,跟不上時代發展后的科普工作需求。
在這個手機和網絡普及的時代,科普工作人員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農村防災救災知識的科普宣傳工作是明智的選擇,能夠有效地提升科普的效果。農村防災救災科普工作人員在運營微信公眾號的時候需要明確目標受眾的需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是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他們需要從農村科普類的微信公眾號上獲取關于防災救災的知識。這就要求科普工作人員在進行微信公眾號設計的時候要針對農民群體的特征進行相關的科普設計。平時注意留心和觀測農民感興趣的事物,以便在進行科普的時候從他們民感興趣的點進行科普知識的切入或關聯,以至于讓它們能夠一邊獲得美好的感受一邊獲取科普知識。還要注意跟進農民對科普知識欄目的反應,比如閱讀數、轉載數以及留言度等總結他們喜歡的科普宣傳形式,以便進一步對公眾號跟進農民的需求進行重新建構,達到提升防災救災科普宣傳效果的目的。科普工作人員要及時了解掌握農村居民的心理,緊緊跟隨他們關心的熱點新聞發布關于防災救災方面的權威信息,讓他們能夠及時了解相關信息,掌握輿論導向,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況發生。
農村居民防災救災微信公眾號是農民和科普機構從線下延伸到線上的進一步互動措施,運營的科普工作團隊要注意在貼近公眾需求的同時,解決農民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要加強科普宣傳活動的策劃同時也不能盲目跟風,避免出現脫離了農村人民群眾需求的情況發生。主要從以下兩點進行:
1)在合適的時間段進行科普消息推送。根據和農民的交流互動,我們發現農村居民的自由學習時間主要早餐、晚餐以及睡覺之前。那么選在這些時間段進行防災救災科普宣傳信息的推送,就能提升瀏覽量,以達到提升宣傳效果的目的。
2)防災救災科普知識宣傳欄的內容要設置清晰且內容豐富。在實踐中調查整理后發現,部分防災救災科普知識宣傳欄目的內容不夠清晰,還有的內容出現跑題的情況。內容清晰度很重要,這樣可以方便農民找到自己需要信息。此外,防災救災科普知識的內容要盡量做到豐富,不放置過于高深且難懂的理論知識,這樣才可以提升農民對防災救災科普微信公眾號的喜愛度。漫畫是深受廣大年輕人歡迎的閱讀形式,因此科普工作人員利用科普漫畫展示相關的科普知識內容,可以很好地吸引農村年輕人的關注和閱讀,同時也讓老人和小孩覺得科普知識通俗易懂,不知不覺中進一步加強了防災救災科普知識宣傳的效果。
關于防災救災的微信公眾號科普平臺與其他的普通微信公眾號不同,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運營人員具有專業的素養對相關的科普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同時從科學的依據上創作出新的作品,這樣才能加深科普工作的宣傳效果。這就需要負責不同工作的人員通力合作,比如文字編輯、視頻加工以及美工等,才能完善防災救災科普宣傳微信公眾號的職能[3]。同時這類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可能會影響農民群眾的生民財產安全,因此需要對所發布的科普信息進行嚴格的審核與驗證,保證不誤傳科普信息,這也需要具有專業水平的人員進行。而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就是要培養一支懂得運營微信公眾號的新媒體團隊,這就需要廣泛接納和吸收具備較強新媒體技術的人才,同時也要加強對運營公眾號的人員進行培訓,提升防災救災科普宣傳人員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
新媒體的發展在這個網絡時代發展迅猛,而微信公眾號正是新媒體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讓農民大眾快速了解防災救災相關的科普知識。總的來說,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科普宣傳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一種進步,這將為防災救災的科普宣傳向前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