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麗,張智勇
目前,物聯網行業不斷發展,互聯網音頻節目不斷擴大,傳統廣播形勢加劇,而廣播“短音頻”的出現,正是傳統廣播適應互聯網環境的全新嘗試,也是傳統廣播節目轉型的必然趨勢。憑借傳統廣播的人員與設備專業優勢,針對不同場景、時段和人群進行更精準化的設定,個性化定制的節目將在覆蓋廣播頻率的同時,在互聯網平臺上也必會占有一席之地。只要轉變觀念,洞悉市場,勇于創新,在“短音頻”的制作和傳播上,傳統廣播完全可以占據主動,大有作為。
“短音頻”的概念,是基于近年來由網絡所產生的“短視頻”。“短視頻”,也稱:短片視頻,其內容短小精悍,非常符合互聯網以及移動終端的傳播,隨著現在網絡速度的提高,智能手機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那種短平快的內容得到了各大媒體平臺和粉絲的喜愛。其類型包括:短紀錄片、情景短劇、技能分享、街頭采訪、創意剪輯等等。
而“短音頻”,就是把抽取傳統廣播中的精華節目部分,在互聯網傳播下進行精細的深加工,制作成大概10 分鐘的短音頻然后上線到喜馬拉雅、蜻蜓FM、阿基米德等移動音頻App,通過在線收聽或下載等方式,提供全方位的音頻內容和平臺服務,以開辟音頻節目傳播的新模式,實現傳統廣播在互聯網領域的創新。
那么,在傳統廣播中播出的時長上符合“短音頻”的廣播節目,是否就一定是“短音頻”呢?比如傳統廣播中常見的《每天英語五分鐘》《開心一刻》等等。確切的說,這些廣播節目并不是我們所說的符合互聯網傳播的“短音頻”,如果我們將這些傳統廣播節目直接搬上互聯網,無非是實現了傳統廣播的網絡在線重播,并不符合“短音頻”所要遵循的初衷。
因為“短音頻”必須要比傳統廣播節目更具傳播價值,更有利于在互聯網和移動平臺上進行二次傳播。他在內容形式上很短,邏輯性很強,切內容很完整,很適合碎片化收聽;在主題上非常的鮮明,內容上又非常有爆點,非常符合個性化群體的收聽,滿足他們的收聽欲望;在場景上,可進行基于 場景的垂直細分,可以進行詳細的歸類搜索。
黃學平先生(賽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總裁)對短音頻有進一步的解釋,短音頻是指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收聽的、高頻推送的音頻內容。內容融合了脫口秀、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時尚潮流、社會熱點、街頭采訪、公益教育、廣告創意、商業定制等主題。因內容短,所以可以單獨成段,也可設置為一系列的欄目。
目前,全國各地廣播電臺紛紛釋放自己的內容生產力,圍繞技術、產品、用戶、場景、市場、模式等要素,推出適合移動互聯網傳播屬性的短音頻內容,例如東方廣播的“短音頻戰略”,廣西人民廣播電臺的女主播電臺、湖北楚天音樂廣播等都有這樣的內容嘗試和戰略布局。
傳統廣播最大的劣勢就是選擇性和保留性差,傳播效果稍縱即逝,耳過不留,難以查詢和記錄,不能反復收聽,且屬于線性傳播,按時間順序依次排列的廣播節目,只能讓聽眾被動的接受既定的內容。而通過“移動互聯網+音頻”的廣播新樣態,聽眾(用戶)可以想聽什么就聽什么,想什么時候聽就什么時候聽,傳統廣播的劣勢將不復存在。尤其地市級傳統廣播覆蓋小、受眾少,創收弱,“移動互聯網+音頻”的模式,必然使傳統廣播的市場無限放大。
傳統廣播要轉變觀念,提升對新技術新事物的敏感度,學習基于市場的創新思維和管理手段,充分激發廣播采編人員的創造力,牢牢抓住音頻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效率,打造精品,對內容優質、傳播效率高的短音頻生產者予以鼓勵,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必能在融媒體環境下取得新的突破。2018 年,呼倫貝爾綜合廣播嘗試推出《大美呼倫貝爾》節目,以呼倫貝爾的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講述與呼倫貝爾有關的故事,并在喜馬拉雅FM 上開設主持人專欄,點擊收聽次數超百萬。
“短音頻”的核心不是“短”,而是“精”——精彩、精華、精煉的“精”。我們要將“短音頻”視為市場上的產品和商品,要將聽眾(用戶)視為購買者和消費者,產品被聽眾(用戶)所需要,質量符合聽眾(用戶)的要求和心理預期,聽眾(用戶)就一定會來購買并消費,所以,短音頻必須要成為品牌,要成為精品。而若想成為精品,就要遵循產品品牌化、內容精品化、受眾細分化的原則。同時要為短音頻打上標簽、進行合理的規劃分類,實現網絡可搜索、可歸類,之后再投送到各個平臺和終端。
從傳播對象來講,了解環境、個人興趣、滿足好奇心、獲得娛樂、審美需求、認知需求、解決具體問題是聽眾(用戶)收聽短音頻的主要目的,而是否能從以上幾個方面持續滿足其需求是決定聽眾(用戶)是否繼續收聽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短音頻”首先必須以聽眾(用戶)為中心,要牢牢掌握聽眾(用戶)的需求,只有了解并滿足了聽眾(用戶)的多元需求,“短視頻”才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從市場需求上講,新穎的產品比傳統的產品更受歡迎,這就需要在內容滿足需求的同時,通過創新節目形式來完善“短音頻”,讓“短音頻”從內到外煥然一新。
若想做到這些,就需要轉變傳統廣播采編人員的思維模式,擴充人員的知識結構,深挖互聯網傳播的規律,不僅要求工作人員懂內容的生產與制造,要要求他們深入了解新媒體技術,并且要具備一定的市場營銷理念。
2018 年4 月9 日,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權威發布《2017-2018 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 年中國在線短音頻用戶達到了3.48 億,預計中國在2019 年短音頻用戶規模會達到4.89 億之多;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隨著知識付費的逐漸發展,在線音頻內容的價值會更進一步的是釋放開,行業的發展速度會加快,穩步前進與此同時,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所提供的數據還顯示,44.9%的受訪在線音頻用戶將音質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
只要這個世界還需要“聲音”,只要“聲音還具有力量”,那么,作為聲音傳播者和制造者的傳統廣播就絕不會被淘汰,只需搭上“短音頻”這趟列車,并一同發力,傳統廣播所具備的種種優勢將一一體現。首先,傳統廣播所生產的音頻,必定能夠滿足廣大聽眾(用戶)對音質的要求,也必然會超越絕大多數“短音頻”的制造者,這是由傳統廣播所具備的設備優勢和專業人員優勢所決定的。其次,傳統廣播具備高頻穩定的內容輸出,并有相對穩定可迅速轉化為用戶的聽眾群,對于聽眾來說,不過是放下了收音機,拿起了更輕便可互動的手機。
喜馬拉雅、阿基米德、蜻蜓等App 將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始終處于的事業發展的上升期,根據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的相關顯示,中國在2019 年的在線音頻用戶有可能會增長到4.85億人,一年的平均復合增長率可以達到25.6%。只要市場有需求,就必然要有產品的供應者,所以,短音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處于被持續需要的狀態。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清醒的意識到:“短音頻”不但適應于碎片化時代的受眾需求,而且還能夠引導更多的互聯網受眾反過來關注傳統廣播節目,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傳統廣播節目的知名度和收聽率。
國內很多電臺都在對“短音頻”進行嘗試與探索,雖未形成規模效應,尤其是在短音頻以及未來短音頻內容付費的商業命題上還存在疑慮。可這并不會拖慢“短音頻”前進的腳步,傳統媒體更應基于“互聯網思維”,堅持以聽眾(用戶)需求為先導,在不斷細分的垂直市場中挖掘出以需求為導向的潛在消費力。同時,需要深度把傳統廣播與互聯網的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進行融合,在平臺出口、專業人才、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發力,以此來推動“短音頻”的發展,在新機遇下,為傳統廣播謀求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