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飛,馬東嫄,王亞文,趙 莉,張巖波
(1.西安工業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2;2.騰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傳統的“師徒制”作為一類典型的職業教育形式,其教學方法是不單獨設置理論教學,將教授內容寓教于日常工作之中,涵蓋本行業的知識技能、理論知識、職業操守和職業素養等 。現代“教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是一種相對自由開放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模式突破了原有“課堂制”教學模式那種封閉和相對固定的形式,以完成技術項目為目標,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鍛煉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通過這一載體,教學內容與實習實踐合二為一,理論與技能、教學與實踐完美結合。主要有如下特征。①開放靈活的教學模式:教師工作室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講臺講授的方式,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設置各類學習場景;②項目驅動式:工作室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設計項目的全過程,以完成項目里程碑為目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并將各類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③強調跨專業的綜合性:項目的設計依托于計算機類相關專業課程,涵蓋程序設計語言、算法分析與設計、軟件工程、軟件項目管理等;同時強調協同分工、人機交互、用戶心理學等人文素養,學生在參與項目的全過程中,需要把各課程、各學科的相關知識融會貫通并靈活運用;④教學相長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亦師亦友、充分互動,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化模式;⑤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在教師工作室,學生在企業導師帶領下直接參與設計項目的全過程,在畢業時,就可以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達到設計企業的用人標準,實現教學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師徒制教育經過悠久的歷史積淀,已形成獨特的文化現象。在設計“雙導師工作室”的教學模式時,從傳統“師徒制”模式中吸取養分,客觀辯證地理解傳統“師徒制”的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與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將之轉換為“教師工作室”教學模式中的現代師徒制度,以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校企雙導師工作室”是對高校專職教師與企業導師資源的有效整合,作為新型師生關系的創新和探索;同時,作為交流與互動平臺,面向學生小組開展各類實踐類活動,使得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進行自主式學習、協作式學習。校內導師主要負責學生基礎理論的講授與專業能力的培養,企業導師負責學生職業素養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參照行業相關崗位的任職要求,重構軟件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素質評價標準,使實踐教學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培養出真正高端工程型人才,如圖1所示。

圖1 校企雙導師工作室的構建
“雙導師工作室”是一種以自由、開放為前提的綜合性教學空間,因此在實踐教學模式上的設計上必須改革傳統“師徒制”教學中的籠統性和模糊性,其功能和特點如圖2所示。

圖2 雙導師工作室的功能和特點
(1)構建“學習共同體”,組建梯隊,明確分工。“雙導師工作室”的組織主體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專業強項,依據專業特色成立各類興趣小組。學生選拔進入工作室后,根據專業基礎知識進入不同的梯隊。初級梯隊成員負責設計助理工作,包含代碼規范整理、文檔匯編、方案前期設計、概念性設計階段的演示文稿制作等;中級梯隊成員負責設計核心模塊代碼編寫、初級架構設計等;高級梯隊成員負責方案系統架構設計、系統原型方案設計、項目后期維護等工作。各梯隊的工作任務分工明確,并由校企雙導師共同負責梯隊的技術指導與管理。
在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創新素質培養中,強調自主式、協作式學習[4-5]。學生在預設目標指導下,依據自身素質,主動組織學習的過程,并最終實現并達到預定學習目標的過程。學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激勵”中成長,強調“自主”,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主組建項目團隊、自主監督學習過程、自主確定學習方式、自主尋求解決問題途徑。
(2)采用“項目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目標清晰。“雙導師工作室”將各類實踐項目分解成相應教學任務,為學生團隊設置明確的實訓目標,以確保每一梯隊均能有效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活動;任務的確定分配給各個梯隊的時候要按照企業相關崗位能力要求設計工作流程,各成員之間按照工作流程既要有相對獨立的物理交流空間,又要有互動的交流學習空間。
(3)對接企業崗位要求,因崗受教、考評結合。雙導師工作室既可按照項目階段分成不同的工作團隊,如業務調研、需求分析、設計編碼、項目后期維護等團隊。所謂“因崗受教”,就是指學生根據自身就業取向選擇相應的團隊或組別進行實踐學習,并因崗位不同而接受不同的實訓內容和考核標準,“考評結合”意味著學生經過工作室的實操訓練,已經具備所在相關行業中該崗位的綜合性能力要求,能夠獨立上崗。
(4)整合校企優質資源,施行個性化定制。在“雙導師工作室”中,由校企導師們為不同專業基礎、不同需求的學生共同體進行創新實踐項目活動的個性化定制。這些競賽類創新性項目活動主要包括各類單項、綜合型學科競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計劃、企業技術攻關型課題、高校教師在學科前沿探索研究型課題、面向互聯網+主題的創業類項目等。通過定制化項目的實踐,促進大學生從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到創新技能的全面發展。雙導師工作室的實踐資源定制服務如圖3所示。

圖3 雙導師工作室的實踐資源定制服務
在設計基于校企雙導師工作室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路徑時,通過相關激勵機制和質量保證機制的并舉,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實處。以學習共同體為單元的競賽輔導教學模式,不斷踐行項目引導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方法;以項目驅動、以創新為先,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專業教師通過參與專業實踐新技能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合作,更好地發掘行業需求,了解行業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高校聘請企業導師承擔競賽輔導教學任務,參與課程建設及相關技術創新項目,雙方共建實訓基地,共建雙師工作室與企業工作站 。基于雙導師工作室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路徑如圖4所示。
(1)從3方面著力建設導師資源庫:聘任騰訊、阿里、百度等知名企業的已畢業校友作為導師庫核心資源;省內已有校企合作的基地推薦知名企業導師,作為導師庫中間力量;其他與教師科研項目有合作關系、或私人合作關系的企業人員作為備選導師庫人選。
(2)在運行機制設計方面:成立校院兩級的管理委員會,對雙導師工作室的管理、績效評估、獎懲等方面進行細化,健全并完善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設備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對各項制度進行完善和修訂,調動各部門積極性,為“工作室制”提供制度保障。

圖4 基于雙導師工作室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路徑
(3)在強化校企合作雙方意識方面:以企業工程師與高校教師個人姓名共同冠名工作室,使工作室具有鮮明的個性化標簽;強化主人翁意識,提升雙導師的社會榮譽感和責任感,已成立Java語言開發與實踐、C++語言開發與實踐、Python語言開發與實踐、HTML5語言開發與實踐、網絡空間安全等5個技術方向的雙導師工作室。
(4)在激勵機制設計方面:兼顧高校、企業、高校教師、企業導師、學生5方的訴求,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共建紅利;既要體現高校對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的目的性,又要支持企業對人力資源儲備、技術合作研發的訴求;明確校企導師的責任和待遇,將高校導師的指導工作量納入教師年終考核并作為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考評依據,將企業導師的指導工作與企業員工的績效相關聯。
(5)在鼓勵學生參與方面:將工作室的創新實踐類活動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中,與現有的競賽訓練平臺、創新創業教育模擬實訓平臺相融合;完善相關技能學分轉化制度、開放式實驗管理制度等;并在卓越工程師班開展基于雙導師制的創新型項目實踐。
1)重構計算機類大學生創新素質評價體系。
軟件工程類大學生的創新素質由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創新品格三大要素構成,它們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構成“三位一體”的結構,分別對大學生主體的創新素質發揮著“基礎”“根本”和“導向”的功能 。成果研究并總結了計算機類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影響因素,包括6個二級評價指標、15個三級評價指標,并對其進行質量評價和優化 。以“創新平臺、素質基礎、培養模式、師資力量、師生關系”5個排序靠前的因素指導創新教育活動的開展。針對軟件工程類大學生創新素質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有效構建一類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創新環境”“創新平臺”“因材施教”“主體激發”6方面進行改革與實踐,促成了“創新個性品質、創新思維品質、創造技法運用和創新技能運用”4方面素養的形成。
2)整合各類競賽和實驗資源,有效融入專業教學環節。
現有各類單科及綜合型學科競賽存在競賽大綱與學生專業素質構成不匹配、競賽內容與學生專業教育內容不匹配、競賽覆蓋面只限于部分優秀的同學、競賽能力要求與工程教育畢業要求不能精準匹配的問題。以雙導師工作室和幫扶計劃為依托,結合軟件工程專業課程,組建學科競賽指導小組,構建一體化的學科競賽管理平臺。通過對各類單科競賽、教師科研型課題、合作企業科研型課題按照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創新品格進行分類,構建一類創新能力培養平臺,進行個性化、因材施教式的創新實踐項目定制服務。將ACM國際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藍橋杯”軟件人才設計大賽、“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設計大賽的競賽題目融入與程序語言類課程的課內實驗、課程設計相關內容編排中;將相關競賽的考核方式、作品提交要求融入相關綜合設計類課程、開發性實驗的考核要求中。推動校級競賽常態化等手段擴大參與競賽的專業學生比例。
3)完善集教育、培訓和研發為一體的軟件工程專業實踐平臺。
軟件工程專業充分重視工程化、規范化的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利用我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現有資源,專業實驗室、“產學研”支撐機構的實踐教學體系,對軟件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實施進行有效支撐。專業實踐網絡平臺的構建如圖5所示。
充分利用專業建設和實驗室建設中的各類單項實驗平臺構筑創新素質培養一體式專業實踐平臺 。平臺由創新思維訓練模塊、編程語言基礎訓練模塊、算法分析與設計訓練模塊、大數據與數據挖掘訓練模塊組成,為學生從計算思維能力的構建、基礎程序設計能力、面向領域的數據分析、算法設計能力的提高提供平臺化支持。同時,立足專業培養目標進行第二課堂設計,開設開放性實驗、公共選修課及創新實踐類微課,鼓勵學生自助學習、碎片化學習。

圖5 專業實踐網絡平臺的構建
我校已與騰訊、神州數碼、甲骨文、中軟國際、活躍網絡、四葉草信息等知名IT公司共建10個專業方向的“雙導師工作室”,聘任企業導師30余名。通過雙導師的通力協作,有效促進了計算機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1)催生并孵化多支跨學科學生團隊。
通過工作室的運行,孵化了20余支面向“互聯網+”產品設計與運用的學生創新團隊入駐西安大唐電信移動孵化基地、閃電孵化器等知名創業孵化機構。成立了紅細胞軟件特訓隊、網絡攻防綠色兵團、互聯網+創新協會、無人機創新俱樂部等學習共同體組織,掀起了一股學習計算機編程語言的熱潮,在各類學科競賽、大創項目、雙師型科研項目中發揮排頭兵的作用。
2)通過競賽平臺推動面向工程教育的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專業建設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競賽平臺的不斷完善,進一步促進了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使教學內容設計與競賽大綱、賽制不斷融合,促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近3年獲批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4項,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項,校級質量工程立項6項。本課題教師團隊多次榮獲國家級競賽“優秀指導教師”“大唐電信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師”“西安市創業導師”等稱號,帶動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成為計算機類大學生創新教育中的中間力量。
3)完善程序設計實訓平臺,促進學生編程實踐能力的提升,競賽成績顯著提高。
競賽平臺一體化實訓平臺已承辦我校、陜西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北方信息工程學院等高校校內、校際間的算法設計大賽競賽、開放性實驗、綜合型課內實驗等實踐活動,近5年來,學生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藍橋杯”設計大賽、“網絡空間安全大賽”等綜合型學科競賽成績顯著,競賽參與人數覆蓋近45%的專業學生,累計參與人數約1 250人,獲國家級獎36人次;省級一、二、三等獎220余人次。
4)通過競賽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就業層次,擴大學校和專業的社會影響力。
依托于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培養模式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方法、創新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就業質量和層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近3年畢業生中,約8%被騰訊、IBM、百度等知名互聯網企業錄用,約20%的學生被其他一線互聯網企業錄用,相關專業的社會認知度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校企雙導師”是指學校與企業在知識資源供給上的深度合作,互兼互派、雙向互動,將學生在校基本專業技能訓練與在企業的頂崗實習相統一。“校企雙導師”工作室是對校企雙方知識資源、人力資源和管理體制的深度整合,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整合高校專任教師與企業導師的專業知識資源,成立“雙導師制的教師工作室”,作為對傳統大課堂教學模式下師生關系的創新和探索,并作為依托面向學生小組開展基于“互聯網+”主題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進行個人自主式學習、團隊協作式學習。構建“一體化”實踐教學、學校“校中企業”的教師工作室綜合技能實訓及“企業中校”頂崗實習等立體化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使實踐教學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培養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