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藝萌 國家開放大學慶陽分院
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是構成現代教學系統的重要部分,它的教學質量是信息技術能否在各學科教學之間普及的關鍵,影響著教學任務的實施。本文把素質教育作為基礎,努力探索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步伐,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
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計劃也在不斷改變,對素質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但現階段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大部分學生雖然學完了計算機的有關課程,但還是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高校開設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就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使大學生能夠輕松的應對信息問題、提高計算機的使用能力。如今,正大力發展素質教育,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效果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素養,制約著大學生借助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水平,所以,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具有深遠的意義。
就目前形勢而言,高校教師清楚的認識到開展計算機基礎教育不只是為了讓大學生了解、熟悉計算機基礎知識,更是為了鍛煉學生借助計算機及其相關知識解決難題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計算機在各學科教學中的使用提供條件,為日后可以輕松應對各種難題打好基石。
學生的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40%,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考查實驗結果采用完成一個評定一個的方式,在學校設置的網絡課程中進行,教師在網絡平臺中下發題目,學生利用網絡查詢實驗要求,實驗結束后通過網絡向教師提交實驗結果,教師在網絡上批改學生的實驗,學生也可以通過學校設置的網絡平臺查詢考核結果。此外,教師還可以選取部分優異的實驗成果展示在網絡平臺上,以此來鼓勵學生。理論考核的側重點與實驗考核有所不同,它主要檢測學生對基本理念的理解程度,試卷題型全部改為選擇題,這樣可以確保大范圍的檢查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用2B 鉛筆作答,使用電腦閱卷,可以有效減少教師閱卷時產生的差錯。此外,為了能和計算機基礎課程特征相吻合,更簡潔的檢測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高校應該建立計算機考試體系。計算機考試體系選擇B/S 構架,在“Internet 網絡”的基礎上運作,通用性能高,與大部分計算機考試的需求相符合,為計算機課程考試提供了一線服務,從題庫體系選取題目、生成試卷、規劃考試到開始計算機考試、自動閱卷、評價試卷都是自動進行的,完全做到了考試無紙化。尤其是自動閱卷做到了在批閱主客觀題目的同時能夠檢測學生在windows 環境下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例如:excel 的操作題、文字輸入題等。進而可以使組織考試的人從以往的人工選題、規劃考試及批閱試卷等忙碌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提供了自動選題、組織考試、自動閱卷一站式服務,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
因為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面向全校開設,選擇此課程的學生較多,為提升教學效率,高校教師在開展課程的時候,還發布了許多網上教學資料,構成了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構成課堂與實驗相互循環的體系,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加深記憶。此外,還要設立教學網絡平臺,在網絡課程中開設課堂教案、真題練習、答疑解惑等選項,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課程學習,并能和其他學生參與討論。
要想保障教學內容具有時效性,就要不斷革新教學知識點。高校教師要劃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內容,把部分操作型軟件的教學歸納在實驗教學中,把一些與計算機基礎性有關的內涵和應用歸納在課堂教學中。這樣一來,既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又滿足了部分專業的要求。教師要盡可能讓教學內容穩定統一,不斷革新實際操作內容。革新后的內容要包含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軟件/硬件、多媒體、數據庫、網絡、通信、信息體系及安全系統等,計算機的軟硬件和基礎知識都屬于計算機基礎知識,而后面幾項教學內容從屬于計算機的應用型基礎知識。這些教學內容既能開闊學生的眼界,又能使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更上一層樓,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除此以外,在開展教學時要不忘進行教材建設,到目前為止,計算機基礎教學已經經過了四次教材建設,課程內容與實驗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現階段,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有兩種: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計算機必修課程是教務處提出,由各專業學院和計算機專業一同商量確定的課程,學校強制要求學生通過該門課程,而選修課程則是由計算機學院遵循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學生需要提出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情況和興趣選擇若干課程,以此達到學分要求。按照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可以把計算機基礎教育劃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作為公共課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學生在大一時要修兩門基礎課,大二時便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修計算機基礎課;另一個是與專業相聯系的計算機應用課,這部分應用課程應該由專業教師開設,如:藝術設計專業的電腦美術和動畫設計課。這樣一來,大學生四年都可以學習計算機課程。
高校對學生開展信息應用能力檢測,可以有效提高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從二十一世紀開始,部分高校就建立了檢測大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站點,之后又制訂了檢測機制、配套了檢測儀器、搭建了檢測場所,完善了信息素養檢測平臺。經過信息素養檢測后的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能力上顯然比沒通過檢測的學生好,一定程度上也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信息素養檢測平臺的搭建,有利于提升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效果,使高校信息技術得到大眾化的普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掌握計算機基礎課程知識和技術。
高校教師要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增加實踐機會,組織豐富多彩的實驗。實驗課和理論課的占比為2:3,課內實驗總的有13 個,其中有2 個是選做實驗。除此以外,高校應向學生開放機房,以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此外,高校還應該重視鍛煉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支持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借助網絡瀏覽學習資料,打造健康的網絡學習環境。努力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組織實驗課程,如:個人實驗、小組實驗等。針對一些驗證型實驗,通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個人實驗;一些難度系數較大的實驗,便要實行小組實驗,通常就是2——3 個學生為一組,一起完成實驗有助于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在進行實驗時,除了配備指導教師外還要讓高年級學生進行輔導,以確保學生在實驗時能及時解決難題。
如今,高校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計算機基礎教學遵循素質教育為基礎、專業教育為核心的原則,高校開設公共計算機課程可以讓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以滿足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