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穎 哈爾濱廣廈學院
數據庫原理是高等院校大數據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開設歷史悠久,主要圍繞關系數據模型講授數據庫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以及數據庫設計、操作和管理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數據庫系統理論基礎上具有設計和使用關系數據庫的能力。然而,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庫理論和技術發生了巨大變化,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在大數據專業開設《數據庫原理》課程,與傳統計算機相關專業開設有一定的不同,其重點強調數據分析與數據應用,在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大數據專業數據庫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函待革新,以反映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和軟件工業實踐的需求。首先以數據結構課程理論為基礎,從數據結構、數據管理操作、數據管理約束3 個維度出發建立大一統的數據管理觀念,在統一數據管理觀的框架下系統性梳理人類不斷發展的數據管理需求、典型的數據管理應用場景和數據庫技術,使學生能夠在統一的思維框架下分析理解各種數據庫技術。根據統一數據管理觀,從數據結構、數據管理操作、數據管理約束3 個維度對數據庫技術進行分類整理,面向典型的數據管理應用場景建立數據庫理論和技術的知識分類體系。其次在數據庫理論和技術的知識分類體系下,自頂向下、由淺人深建立數據庫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拓撲結構和過程框架。關系數據庫只是統一分類體系下的一個技術分支。最后緊密結合軟件開發實踐,以具體軟件系統的需求實例為主線引導統一數據管理觀念、統一數據結構觀念的建立,引導特定數據庫技術的講解和應用。總之,《數據庫原理》課程在教學改革中需要以大數據專業發展為要求,適合現代大數據技術改革的需要。
大數據專業發展人才培養目標是關鍵因素,在人才培養方面,定位專業培養目標,是進行專業課程體系探索的基礎。通過對調研與分析,大數據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掌握扎實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大數據科學與技術所需要的計算機、網絡、數據處理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大數據處理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具有大數據分析、處理、挖掘、可視化等能力的應用型大數據技術人才。
課程體系構建需要經過職業崗位調查研究,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科學合理的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通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并參考相關權威人士講話,對大數據人才應具備的能力已有所了解,對相關學校開設的大數據課程體系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目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課程通常有專業基礎課,其中包括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軟件工程、計算思維與數據科、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導論等課程;專業方向課及選修課有 pringMVC、Javascript 編程、數據倉庫與挖掘、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Hadoop 編程、數據可視化分析、大型數據庫技術與應用、Mapreducd 編程、大數據與領域建模、Hadoop 基礎 Hdfs 體系、數據采集技術、云計算技術原理及 Phthon 數據處理編譯等課程;專業實踐課有數據采集與清洗實踐、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實踐及數據可視化實踐等課程。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是一個動態過程,根據職業崗位需求變化,需要進行轉變。
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以及專業建設以大數據分析和應用為核心,與其他的技術相比,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的理解難度比較高,同時對個人的實踐能力管理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在實踐運作的過程之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要以社會需求為前提,在社會需求目標指導之下對現有的課程內容設置進行合理的調整以及選擇。
大數據在近幾年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結合相應的調查可以看出,許多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還沒有積極地建立專門從事于大數據分析以及應用教學的師資隊伍,現有的教師只能夠對信息處理、數據分析以及計算機進行簡單講授,極少有老師能夠立足于該技術實踐的實質需求,推動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及專業的高效建設。另外許多老師還沒有大數據的專業教學背景,往往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學生在學習完相關的知識之后難以了解大數據思想的核心,同時出現了理解的偏差。
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對各類專業設置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結合學科體系設置的相關要求,以大數據發展的實質需求為立足點和基礎,不斷地促進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及專業建設工作的有效落實。從目前來看,隨著大數據技術應用的不斷擴大,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以及專業建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在信息工程與自動化以及計算機等不同的學科之中融入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通過這種形式來更好地彌補學校在大數據建設過程之中所存在的不足。但是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體系以及專業設置還存在許多不足,大數據應用對人才的需求較為特殊,學校目前專業的設置相對比較滯后,沒有積極地開設相應的大數據專業課程,不管是專業設置還是建設還存在明顯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