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張巍 楊爽 邵美娜 段曉慶 陳嘉興 黃帥 吉林職業技術學院
“互聯網+”創業大賽的創辦,重塑了教育教學的生態圈,在提升效率,降低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時,很大程度提升了學生的體驗感。高職院校將“互聯網+”時代作為人才培養的有利條件,以提高學生的雙創能力作為教育目標,培養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實施方法是創建創業創新競爭。由學校監督、各學院負責人負責,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參賽學生根據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組成優勢互補的競賽小組,提出具有市場前景的產品或服務方向,并圍繞此產品或服務(方向)完成具體,完整和深入的業務計劃。以吸引風險投資,并投入實際運作。
通過查閱參考文獻,高職院校大學生在自己的創新和創業中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互聯網上。創業教育與大學創業教育的方向。胡方方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的高職院校學生創業模式主要包括:互聯網+產品銷售,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旅游,柯茲納認為,企業家在外部環境機會方面比非企業家更敏感。通常有可能發現非企業家忽視的潛在創業機會,發現機會的能力以及企業家以前接受過的教育。積累的經驗有非常強的相關性。季燎原認為目前大學生創業主要集中于專業服務類、網絡銷售類、高科技項目類,而且對大學生創業核心要素及創業條件要進行優化,以保證創業途徑探索的科學性。牛冰非認為,目前在線企業家數量不斷增加,互聯網創業模式日趨多元化,大學生通過網絡創業實現的利潤也不同。雖然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創業激情,但創業的成功率并不高。嚴東根據調查認為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模式主要是,知識轉化型、技術服務創新型、概念創新型、積累演講型、依附式創業。“互聯網+”企業家競爭中的作品類型也與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理念直接相關。“互聯網+”創業大賽的學生作品類型也在不斷增加,這與學生的創新意識密切相關。
意識指導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的培養在創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吳迪銘認為,意識形態的具體自然政治屬性,高校網絡思想的 建構各級大學和管理部門是基于互聯網思想平臺的文化生產和價值傳播的總稱。王叢叢認為,當代大學生更容易打破傳統,改革中國現有的計算機技術。高校逐漸意識到當前社會中最缺乏的是人才與創新,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滲入創新意識,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具備創新能力。“互聯網+”需要不斷地創新,而當代大學生恰好具有創新觀念,這也是高校大學生得天獨厚的優勢。創新意識是創業意識的核心。恩格斯曾經說人類的思想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創造出基于自己所學專業的新型創業項目。目前,互聯網的用戶已達到近8 億,這也催生了互聯網+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大賽的結合與發展,“互聯網+”在挑戰大學生的同時,也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了新的機遇。找到創新的思路與創業的方向。
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的因素很多。高職院校開設網絡技術公開課和創業基礎課程不夠、指導學生創業創新教師師資力量不夠、創業實訓基地建立不健全。安佳認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動機、興趣、意志與創新專業知識、實踐知識、計算機知識有直接的關系,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創業意識影響因素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并運用統計分析直觀反映哪些因素對高職學生創業意識的影響較大。其統計表明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力、解決力以及思考力等指標提升后對于結果影響相對不明顯。創新意識對培養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老師講課時,學生習慣記筆記整理筆記,背筆記考筆記,學生最后掌握的是一本筆記,學生在學校嚴重缺乏創新思維的訓練。而指導教師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需要因材施教,具體案例采用具體的方法,其次,高職院校第二課堂驅動也具有明顯的影響力。校園文化是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應該在當今的高等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當代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結合時代特征,充分利用網絡環境,如創建網絡社團,利用網絡平臺彰顯校園文化的內涵并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號召。
互聯網為經濟模式帶來了創新。構建適合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學模式,“互聯網+”創業大賽在提高學生創業意識的理論和實踐中面臨諸多困難和困惑。因此其亟待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