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子賀 國網牡丹江供電公司
大電力用戶電能計量裝置改造的過程中,應結合具體工作內容,進行10kV以上電力用戶電能計量裝置的改造與完善,并開展系統變電所中高壓電力用戶電能計量表的改造,針對相位進行測試,保證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做好用戶差錯電量的錯誤接線檢查工作,實現大用戶增減容電流互感器的管理目的,提升電壓互感器檢查效果。應進行科學化與合理化的改革管理,遵循現代化與科學化的工作原則,全面提升大電力用戶的電能計量裝置的改造工作效果,創新計量裝置的應用方法,在提升計量裝置應用效果的情況下,保證更好的為大電力用戶提供服務。
電能表接線檢查,在各條線路出線上安裝的計量表計,對考核線路的線損至關重要,而此類表計一般安裝在變電站的出口,多為三相三線,所以判別三相三線電能表的接線是否正確很重要。錯誤接線有許多種,能夠迅速判別,而且在現場實際操作中較為方便,簡易方法如下:
首先對任何正轉的電能表,如果原電能表,接線正確,通過三次對調任意2根電壓進線后,電能表都應停轉,如不停轉或有一次不停轉,則證明原電能表接線有錯誤。肉為原電能表接線如果正確,三次對調電壓進線后,在對調電壓進線后都應停轉。
通過三次對調電壓進線,如果電能表三次都停轉,只能說明原電能表接線可能正確。電能表對調電壓進線停轉,只是電能表原接線正確的必要條件,還不是充分條件,為此還必須進一步進行判斷,其方法如下:首先斷開B相電壓,此時電能表每分鐘轉數應為原接線時轉數的一半。因為在原接線正確情況下,斷開B相電壓進線后,B相電壓電能表正轉速度應降低一半,然后再把A、C兩相電壓進線對調,使電能表停轉。繼續進行斷開電壓進線的實驗,先斷開A相電源進線,再斷開C相電源的電壓進線,則無論用戶的功率因數多大,兩次斷線后,電能表的轉數都應相同,但轉向相反。通過對調電壓進線和分別斷開一相電壓進線后,觀察電能表所處的狀態,可以準確地判斷出電能表的接線是否正確。從對電能表多種錯誤接線進行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結果表明,在任何錯誤接線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同時出現上述六種情況的組合。
在大電力用戶實際管理的過程中,應科學的進行電能計量表的改造,通過合理的改造處理方式開展工作,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的措施解決問題,在合理開展相位測試工作的情況下,提升整體工作效果,滿足當前的工作要求。
一.應針對電源側計量裝置進行分析,設置屏柜開展專線用戶的各項用電管理工作,通常情況下,需進行10kV電力用戶的調查管理,在二次計量回路與計量表全封閉處理的情況下,規避竊電問題,保證合理的進行檢查與處理。對于戶外互感器而言,二次端鈕盒的應用與端子箱的應用較為重要,應進行電磁密碼鎖的封閉處理。同時,在電能表屏處理工作中,應進行科學處理的開展管理工作,編制完善的工作方案,提升整體電流進出線的處理效果。
二.變電站實際管理工作中,應設置專門的出現間隔方式與計量互感器裝置開展管理工作,在變電站側進行計量處理的情況下,應結合電流互感器的一次進出線情況,進行嚴格的管理,明確各方面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并進行綜合性的管理與維護,以免影響工作效果。同時,還需在其中安裝多功能與智能化的電能表,預防通過二次回路進行竊電處理。
三.在變電站應設置專柜專線用戶,在整個計量設施全部封閉的情況下,應進行電流互感器的一次側處理,編制封閉電流的互感器方案,在先進方式的支持下,提升電能計量裝置的應用效果,滿足當前的應用需求。
四.在專線專柜計量點工作中,用戶應合理的設置電能計量裝置,依照法律法規完成當前的用戶改造工作任務,在先進方式的支持下,預防變電側的計量竊電問題。
除了要把握好裝置的本身質量之外,裝置安裝質量的把握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一般來說,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證電能表的運行安全,防止其在運行時因過流而受到損壞,所以在電力系統建設中,電能計量裝置是不允許被安裝在電力負荷長期超過額定負荷125%以上的電路中的。裝置在安裝時還要嚴格保證安裝質量,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計量裝置的保護工作,防止其發生腐蝕、震動等現象,進而導致電能計量裝置的性能受到影響,造成計量誤差,或計量不準確問題發生。
電能計量裝置的安裝管理中,最后要考慮的一項內容是人為因素的影響。通常來說,在安裝電能計量裝置時,為了防止因人為影響造成的裝置計量誤差,或計量不準確現象,在安裝計量裝置時,不管安裝在何處,都必須利用表箱合伙配電柜等將其加鎖安裝,以保證電能計量裝置的運行安全。表箱的鎖具、鑰匙等要交與專人統一保管。另外,如果電能計量裝置出現質量需要維護檢修,表箱鑰匙應該由計量專管員實行借用制度,保證鑰匙的及時借出、及時收回。
在大電力用戶電能裝置改造設計的過程中,應篩選最佳的改造需求,創新管理方式與方法,進行計量裝置的處理,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能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所以提高電能計量的準確度,可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對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具有促進作用。提升整體改造管理效果,編制完善的工作方案,提升計量裝置改造處理效果,在提升整體裝置應用效果的情況下,優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