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旸
12月3日-4日,北約領導人峰會將在倫敦舉行,紀念北約成立70年。70周年峰會本應是紀念過去、展望未來的大好機會,卻雜音頻傳,從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說”到美國大幅減少對北約直接預算投入,頹勢畢現。今年4月初,在北約外長會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豪言“要確保北約再續70年”,但現在看來,內外交困的北約“七十而惑”,難以找到再活70年的動力源。
冷戰結束后,戰略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歐美失去了共同的戰略目標。美國的戰略重心逐漸東移,注意力和資源都向亞洲“再平衡”,甚至歐洲人深愛的奧巴馬亦自詡“太平洋總統”。特朗普高舉“美國優先”大旗,對歐軍事投入首先服務美國內政策,“歐洲威懾倡議”(即奧巴馬時期的“歐洲再保證倡議”)2020財年預算陡然削減10%,用來彌補美墨邊界修墻的資金缺口。歐洲近年來周邊動蕩,戰略目光更加內斂,2019年歐盟發布的《2019-2024年戰略議程》明確將“確保歐洲的安全與自由”列為首要任務。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說”就是指美國不與盟友協商,不顧盟友利益,自行其是,北約空有一身武藝,卻失去了清晰的行動方向。北約在歐美東拉西扯下,難以錨定目標,反恐、打海盜、加強對俄東線部署,處處使勁,卻處處不得勁。
長期以來,北約形成了美主歐從的結構。北約不僅是歐美互助的安全聯盟,也是美國牽制歐洲的重要工具。歐洲的軍事短板不單是自身放任自流的結果,也受到美國刻意打壓的影響。近年來,歐洲意欲在防務上另起爐灶,在防務工業一體化上有所作為,立即引起美國的警覺,對歐盟防務基金和“永久結構性合作”條款嚴加審視,施加影響。事實上,北約內部歐洲力量的上升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歐洲欲奮發圖強,實現戰略自主,勢必在防務能力上有所建樹,自然不可能一直對美國言聽計從。北約以前基本上是美國的一言堂,今后恐怕將會出現更多不同的聲音,北約作為多邊主義的聯盟架構與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單邊主義工具之間的微妙平衡將被打破,北約如果要留住美國,拴住歐洲,就需要新的框架來容納適應這一未來變化。
北約還想再活70年,就要找到超越傳統地緣政治的發展目標。冷戰結束后,北約曾經尋求積極轉型,試圖在擴充成員的同時,擴展功能,發展集體防御之外的能力,擴大防區,跳出歐洲,走向全球,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烏克蘭危機后,北約迅速回退,重新擺出一副“冷戰”面孔,卻沒能拾回昔日的“榮光”,這表明國際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窮兵黷武、陳兵對峙不再是符合時代潮流的選擇。北約作為“冷戰遺老”,如果不能超越意識形態的藩籬,就會徹底亂了方寸,充當干預、壓制新興國家崛起的打手,而這并不是近30個北約成員國的共同心聲,只會進一步擴大內部分歧,加速走向分裂。
北約想克服上述矛盾并不容易,但因此斷言北約即將迎來葬禮也為時尚早。事實上,北約是迄今最成功的軍事聯盟之一,其在軍事技術領域的探索走在國際前列,多邊軍事機制的磨合亦有獨到之處,美國不會放棄北約,美國參眾兩院還通過了“北約支持法”,從財政規則上掐斷美國退出北約的可能,歐洲短期內離不開北約。不過,倘若北約仍在當前渾渾噩噩的氛圍中前進,隨著國際力量進一步斗轉星移,用不了70年,很可能將被邊緣化。▲(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