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演類非遺項目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化,如南京六合區的民歌鮮花調、洪山戲、南京白局、古琴藝術、昆曲、江南絲竹、高郵民歌。本文以表演類非遺項目的呈現、傳播為研究方向,引導大眾關注非遺項目、傳播非遺文化。
關鍵詞:多元體驗;傳統與現代;可視化嘗試;碎片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統文化需要保護,作為一名高校音樂教師,更需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非遺項目、傳播非遺文化。非遺項目的普及與推廣,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保證。
1 表演類非遺項目的藝術化呈現
1.1 形式多樣與舞臺實踐
表演類非遺項目的藝術化呈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舞臺表演、影視作品、廣場表演、課堂教學。據現有數據分析,南京表演類非遺項目呈現與傳播方式大致分為展館陳列、課堂教學、影視作品、非遺文創產品、互聯網傳播等。如何傳承與發展非遺項目是每一位非遺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考慮的問題。
2018年5月,南京藝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學院與秦淮區政府合力打造了一臺以南京非遺為主線的“非遺之光”大型綜合文藝晚會演出。演出通過對晚會舞臺的表演與實踐,節目的創新與編排,打造南京非遺項目多元化的舞臺呈現效果。
晚會節目以“非遺”為主線,舞臺節目形式呈現出多元化、多融合的視覺效果,將舞臺實踐與藝術形式的多元體驗相互融合。晚會具體節目形式有金陵古琴派、非遺原創歌曲、器樂創新、南京白局、昆曲與舞蹈、非遺情景歌舞等。“非遺之光”大型文藝晚會通過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展現出表演類非遺主題多元化的舞臺實踐效果,最大限度地貼近群眾生活,傳播效果更佳。
1.2 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圓融
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歷史的發展,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和精神的載體,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生命。如何傳承與創新是每個非遺人所要做的一件實事。
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在非遺項目舞臺實踐中,我們做出了一系列節目創新。將非遺項目的傳統元素與現代文化相融合,最終目的是打造中國非遺項目的藝術多元化,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圓融。
晚會非遺節目《琴與箏的訴說:詩畫家園》將古箏與古琴兩種樂器融合,取得了很好的表演效果。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中國,音樂與詩歌歷來密不可分,古箏曲、古琴曲更有著詩的意境。仔細觀察歷代作品,不然發現詩歌中必然有音樂,詩詞與音樂的關系密不可分,相輔相成。”[1]琴與箏就像是一對孿生弟兄,這兩種器樂的對話,勢必將舞臺的藝術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體驗。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的古老曲種,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具有金陵地方特色。晚會非遺創新節目南京白局《南京的橋》,以說唱情景劇為主要表演方式,敘述南京主城橋的文化歷史,通過音樂與說唱相結合,把南京的“橋文化”傳播給全世界。
原先的南京白局表現形式過于單一,故事情節參差不齊,而晚會非遺節目南京白局《南京的橋》敘述的是南京橋的文化歷史,配以南京方言曲種南京白局的演繹,更是表現得美輪美奐。同時,舞臺上演員的肢體語言表演和舞臺道具重新進行排列組合,編曲注入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呈現出創新的動態視覺效果,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對話圓融。
1.3 舞臺表演音樂形態的可視化嘗試
舞臺表演音樂形態的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實現舞臺表演與圖形之間的交互,將動態的圖形與音樂、表演者相結合,從而彌補傳統舞臺視覺體量變化的不足。
晚會非遺節目現代舞《書香金陵》,是將金陵刻經印刷傳統手工技藝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影像的轉換,共同配合完成傳統手工技藝的視覺、聽覺多維的劇場演出實驗。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是南京的傳統手工技藝,享有盛譽。2006年5月20日,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將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搬上舞臺,對于藝術工作者來說是一項挑戰。
晚會的主創團隊利用數字媒體影像設計,與舞臺表演者相互配合,將整個舞臺活動視為當代舞臺表演與影像裝置藝術的交互,與舞蹈演員相融合;演員的肢體語言表演和舞臺道具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并呈現創新的視覺效果,共同承擔塑造觀眾體驗的任務。利用數字媒體影像強化對比效果,彌補傳統舞臺視覺體量變化的不足,將金陵刻經印刷傳統手工技藝達到音樂形態可視化的最大效果。
2 表演類非遺項目的傳播方式
2.1 音樂元素的碎片化微信傳播
現代人的生活呈現出時間碎片化、快節奏的特點,而微信的功能設計符合了現代人互聯網瀏覽時間碎片化的特點,數量適當且短小精悍的微信內容也更容易引起受眾者的閱讀興趣。
“微信內容傳播的特點在于精準的分眾化傳播,用戶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添加公眾號,獲取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與最新的知識。”[2]非遺項目的傳播可以利用微信的傳播特點開展進一步的推廣,如可以定期將美麗的南京云錦刺繡藝術做系列推廣,同時配上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民歌作為推廣背景音樂,在微信公眾號上分主題、分階段地介紹南京云錦刺繡藝術各方面的知識;如介紹云錦刺繡中的圖案、色彩要求、名稱由來,云錦刺繡非遺傳承人的訪談視頻,使受眾者能快速有效地了解南京云錦刺繡藝術知識。
微信的介入,讓人們獲得非遺項目的知識渠道更加便捷化,非遺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古文物。非遺的傳承人也可以利用微信傳播特點,利用網絡媒介與大眾面對面地交流,受眾群體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最感興趣的非遺內容。
2.2 音樂元素的碎片化微課傳播
非遺的傳播與傳承離不開學校的教育,通過構建傳統音樂非遺項目微課系列傳播,拓寬教學專業的發展空間,同時使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展示南京表演類非遺項目的傳播性。微課的教育理念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率先提出。表演類非遺項目微課系列課題研究,也為在校學生創造更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以南京表演類非遺項目傳播為導向的微課制作理念,始終注重于南京表演類非遺項目的多元化和實用性。
如以南京白局《南京的橋》故事為基礎,原創制作一系列有聲作品,邀請傳承人進課堂,選題方面小而集中,突出重點,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不超過15分鐘)介紹南京的橋歷史由來。微課錄制的同時還穿插了PPT與多媒體為輔助設備,包括音樂元素、動畫、文字以及網頁的設計。音樂與說唱穿插其中,用節奏較強或舒緩的音樂元素作為主要背景音樂,配合說唱,錄制畫面簡潔美觀,時長13分鐘。為了利于非遺愛好者觀看,后期制作人員特意轉換了MP4格式,便于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3 結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播與推廣,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之一,表演類非遺項目的呈現和傳播研究,為非遺項目的創新注入現代元素與多元化的藝術形態;并結合當下的網絡自媒體傳播特點進行創新,從而解決了非遺項目內容、形式單一,傳播效果欠佳的問題。非遺的藝術道路前景是光明的,傳播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每一位非遺人弘揚中國非遺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引導大眾關注非遺項目、傳播非遺文化。
參考文獻:
[1] 陳巧越.古箏古琴與中國古典詩詞[J].課程教育研究,2014(6):238-239.
[2] 董穎鈺.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微信公眾號傳播研究[D].湖南大學,2017.
[3] 侍鑫.南京社區音樂與傳統音樂文化共建的途徑與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7(10):145
[4] 張娜娜.表演類非遺項目的展陳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5] 屠艷.論微課設計與制作的三個維度——以微課“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的風格特征”為例[J].音樂與表演,2014(3).
作者簡介:吳凱(1981—),江蘇常熟人,碩士研究生,南京藝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