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婷婷
[摘要] 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文化集散中心之一,亦是唐朝的兩大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區域。宗教作為文化重要的一隅,其傳播與發展正是文化交流的縮影,在洛陽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就是西方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重要例證。由于敦煌本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出土時間遠早于洛陽本,相關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而洛陽本至今尚無系統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是對該文本的注疏工作。
[關鍵詞] 景教;《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洛陽本;注疏
[中圖分類號] B97?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19)03-0070-04
景教于唐朝貞觀年間(635)傳入中土,是基督教分支之一。其起源于公元498年的波斯境內,創始人為敘利亞人聶斯脫利(Nestorius)。聶斯脫利于428年4月10日至431年6月22日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宣揚基督“二性二位”和“瑪利亞人母而非神母”。公元431年以弗所會議①(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開后,聶氏被革除牧首的職務。其教派被定作異端,因此被迫一路東漸,后傳入中國。中國景教名稱源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落敗于唐武宗發動的“會昌法難”②雖然最初針對的是佛教,但是景教和祆教及摩尼教在會昌之后便走向衰敗。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最初于1900年在敦煌發現,叫作《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后稱《敦煌》本),由天津收藏家李盛鐸收藏,是殘本,后來下落不明(在日本京都1958年出版的《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下卷刊出照片)。它與景教文獻《志玄安樂經》一起,被王國維譽為“世界寶籍”。上個世紀40年代,傳說小島靖氏獲得敦煌寫經二卷,其一便是《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被稱為“小島文書”。后經馮其庸對2006在洛陽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后稱《洛陽本》)經幢經文與敦煌發現的《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寫本的照片進行仔細核校后,判定“小島文書”為偽經。《敦煌本》僅存全經第一紙、前5/9文字,第二紙、后4/9經文佚失。其中經題一行,經文25行,行18~19字,全卷465字。《洛陽本》共19行,經題一行,經文18行,經幢被攔腰砸斷,僅存上半部,除第一行經題之外,其余18行經文都在中間斷失。對照《洛陽本》與《敦煌本》,我們可以看到了此經的概貌,可以知曉《宣元至本經》大約7/9的文字和后4/9的大體內容。本文基于羅紹合校的版本,簡稱《羅本》。
翁紹軍于1996年出版《漢語景教文典詮釋》,對現存的漢語景教文獻《序聽迷詩所(訶)經》《一神論》《宣元本經》(敦煌殘本)《大圣通真歸法贊》《志玄安樂經》《三威蒙度贊》《尊經》進行了校勘并注疏。由于《洛陽本》出土較晚,目前國內除了聶志軍在其博士論文《唐代景教文獻詞語研究》中零星提到之外,并無專門文章對《洛陽本》進行注疏。本文以羅紹合校的版本為基礎,試圖對《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進行注疏(◆代表缺一字,■代表不知缺多少字,斜體翁本已注解。每句注釋前數字并無意義,只是為了排序)。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
時景通法王在大秦國那薩羅城和明宮寶法云座,將與二見,了決真源。應樂咸通,七方云集,有諸明凈士、一切神天、等妙法王,無量覺眾,及三百六十五種異見中民如是族類,無邊無極,自暖空昧,久失真源,罄集明宮,普心至仰。時景通法王端嚴進念,上觀空皇,親承印旨,告諸眾曰:“善來法眾,至至無來,今可通常,啟生滅死,各圓其分,靜諦我宗。如了無元,礙當隨散。”即宣玄化匠帝真常旨:“無元,無言,無道,無緣,妙有非有,湛寂常然。吾聞太阿羅訶開無開異,生無心浼,藏化自然,渾元發無發,無性,無動。靈虛空置,因緣機軸,自然著為象本,因緣配為感乘,剖判參羅,三生七位,浼諸名數,無力任持,各使相成,教了,返元真體。夫為匠無作,以為應旨順成,不待而變,合無成有,破有成無,諸所造化,靡不依由,故號玄化匠帝、無覺空皇。隱現生靈,感之善應;異哉靈嗣,虔仰造化。迷本匠王,未曉阿羅訶功無所衒,施無所仁,包浩察/微,育眾如一。觀諸浼有,若之一塵,況是一塵,亦非塵見。非見,悉見見故;無界非聽,悉聽聽故;無界無力,盡持力故。無界,無響,無像,無法。所觀無界無邊,獨唯自在,善治無方,鎮位無際;妙制周臨,物象咸指,唯靈感異,積昧亡途。是故以善,教之,以平治之,以慈救之。夫知改者,罪無不舍。是謂匠帝能成眾化,不自化成,是化終遷,唯匠帝不虧不盈,不濁不清,保任真空,常存不易■
彌施訶應,大慶原靈,故慧圓。悟之空有,不空無于空,不滯■
盧訶那體,究竟真凝,常樂生命。是知匠帝為無◆,逐不◆■
數,曉人大晤(悟),了皆成益。◆民滯識,是見將違。蓋靈本渾■
且容焉,了己終亡焉,聽為主故,通靈伏識,不遂(隨◆)識遷◆■
下備八境,開生三常。滅死八境之度,長省深悔,警慎■
景通法王說至既已,普觀眾晤(悟),于其旨中,論以慧圓■
諸界,但有人受持讀誦,信解勤行,當知其人,德超■
如海溢坳平,日升暗滅,各證太寂,曉自在常,喜滌◆■
1.吾聞太阿羅訶開無開異,生無心浼,藏化自然,渾元發無發,無性,無動。
太阿羅訶:“阿羅訶”是敘利亞語Alaha的音譯。聶志軍認為“太阿羅訶”是道教“太上老君”的仿詞。唐代景教文獻中出現八次阿羅訶,只有這一次用太阿羅訶。“太”也可以當作極大的意思。太上貴德。——《禮記·曲禮》
開無開異生無心浼:從虛無和異象中誕生,從開始就沒有受到污染。開,始也。《後漢·馮衍傳》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心,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浼,污也。所浼者多矣。——《淮南子·人間訓》
藏: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渾元:天地自然之氣,《文選·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流不處兮。”
發:《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田畝之中。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顯現;顯露,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性:《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也。若木性則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知,土性則信。
2.靈虛空置,因緣機軸,自然著為象本,因緣配為感乘。
靈:神靈,天神曰靈。——《尸子》/靈之來兮如云。——屈原《九歌·湘夫人》
虛:道教語。指無欲無為的思想境界致虛極。——《老子》
機軸:本指弩牙和車軸。比喻重要、關鍵的地位。《後漢漢書·卷十七·馮異傳》:“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
象:法,法令,象以典刑。——《虞書》。傳:“法也。”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國語》
因緣:佛教根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現象的原因。因指主因,緣謂助緣。佛教以此說明事物賴以存在的各種因果關係。《中論·卷一》:“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乘:憑持;依仗,因利乘便。——漢·賈誼《過秦論》/乘,升也。——《玉篇》
3.剖判參羅,三生七位,浼諸名數,無力任持,各使相成,教了,返元真體。
剖判:分析剖辨。《文選·左思·魏都賦》:“夫泰極剖判,造化權輿。”《文選·揚雄·劇秦美新》:“玄黃剖判,上下相嘔。”
參羅:與剖判相對應,參:檢驗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韓非子·顯學》。羅,結網,以天下為這羅,則雀不失矣。——《韓非子·難三》。
三生:佛教用語:(1)三輩子。《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我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
位:佛教用語,華嚴經探玄記一曰:“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
浼:同上。
諸:眾;各。諸郡縣苦秦吏。
——《史記·陳涉世家》
名數:戶籍、名籍。指代眾人《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元封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
成:平定。會于稷,以成宋亂。——《左傳·成公十一年》/遂使之行成于吳。——《國語·越語》
元:天,執元德于心而化馳若神。——《淮南子·原道》。注:“天也。”或理解為開始;起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4.夫為匠無作,以為應旨順成,不待而變,合無成有,破有成無,諸所造化,靡不依由,故號玄化匠帝。
匠:治理,匠,治也。——《小爾雅》
或者教,今私門之正匠兮。——《楚辭·哀命》。注:“教也。”
待:待,逗也。——《廣雅》/有待而行也。——《易·歸妹》
5.無覺空皇隱現生靈,感之善應;異哉靈嗣,虔仰造化。
無覺:佛教用語,《中阿含經》卷十七,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空皇:陳義海在《變了形的福音》一文稱“空皇”在《大圣通真歸法贊》中為上帝,但是《大圣通真歸法贊》中并無空皇用法。但“空皇”為上帝是準確的。這句話《羅本》的分句應該有問題。
6.無覺空皇隱現生靈感之善應;異哉,靈嗣虔仰造化。
異哉:《虞書》曰:“岳曰:異哉!”語氣詞,多奇怪。
嗣:繼承;接續;嗣,繼也。——《爾雅》
7.迷本匠王,未曉阿羅訶功無所衒,施無所仁,包浩察/微,育眾如一。
衒:炫耀,顯露,《越絕書》衒女不貞,衒士不信/《前漢·東方朔傳》武帝初卽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
8.觀諸浼有,若之一塵,況是一塵,亦非塵見。
浼:同上。
一塵:佛教用語,首楞嚴經三曰:“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止觀一下曰:“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心中具一切佛法。”
9.非見,悉見見故;無界非聽,悉聽聽故;無界無力,盡持力故。無界,無響,無像,無法。所觀無界無邊,獨唯自在,善治無方,鎮位無際。
善治無方,鎮位無際:聶志軍解為“好的治理無處不在,長久的地位沒有邊際”。本文認為: 無方:無定例、無定規。禮記·檀弓上:“事親有隱無犯,左右就養無方。”鎮也可用做安定,安撫。
鎮,安也。——《廣雅》/鎮國家,撫百姓。
——《史記》
位,列中廷之左右謂之位。——《說文》
這句話解釋為:“善于治理但是沒有定規,使安定的地區沒有邊際。”
10.妙制周臨,物象咸指,唯靈感(惑)異,積昧亡途。是故以善教之,以平治之,以慈救之。
妙制周臨,物象咸指:聶志軍將妙制解釋為“巧妙制作”;“周臨”解釋為“至大”。物象咸指解釋為:“物體的形象都合乎規范。”
本文認為,根據上文的“善治”和“鎮位”,可將“臨”解釋為“治理”,治理、管理、統治。少欲,則能臨其眾。——《韓非子·十過》/上帝臨女。——《詩·魯頌·閟宮》“妙制周臨”解釋為:“巧妙的設置完備的治理方式。”
“指”通“旨”,意旨;意向其指極大。——《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承從天之指。——《管子·侈靡》。“物象咸指”解釋為:“萬物全都按照上帝的意旨顯像。”
感(惑):《羅本》抄為感,但實際上也有可能是惑,通過仔細觀察石碑,本文認為是惑。聶志軍解釋為:“只有某些生靈迷惑、奇異,長久沉迷,不走正道。”文中并未出現“有些”,此外“靈”并無“生靈”的常用用法,因此本文認為,“靈”指人的精神狀態不可內于靈臺。不可入于靈府。——《莊子·德充府》/或指靈魂經始靈臺。——《詩·大雅·靈臺》這句話解釋為:“只是靈魂覺得疑惑,錯誤不斷積攢,走向了死路。”
11.夫知改者,罪無不舍。是謂匠帝能成眾化,不自化成,是化終遷,唯匠帝不虧不盈,不濁不清,保任真空,常存不易■。
不自化成,是化終遷:“化”可解釋為“感化,教化”。正月實來化我也。——《公羊傳·桓公六年》/化,教行也。——《說文》
“自”可解釋為始,開頭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韓非子》
“遷”解釋為變更,變動有百世不遷之宗。——《禮記大傳》
這句解釋為:“上帝的感化早晚都會發生。”
12.彌施訶應,大慶原靈,故慧圓。悟之空有,不空無于空,不滯。
彌施訶:耶穌,Messiah的音譯。
靈:神靈,天神曰靈—《尸子》/靈之來兮如云。——屈原《九歌·湘夫人》
13.盧訶那體,究竟真凝,常樂生命。是知匠帝為無◆,逐不◆■
盧訶寧俱沙/盧訶那體:“圣靈”的敘利亞語Ruha(靈)de-kudsa(圣)的譯音。見翁本。
14.數,曉人大晤(悟),了皆成益。◆民滯識,是見將違。蓋靈本渾■
15.且容焉,了己終亡焉,聽為主故,通靈伏識,不遂(隨◆)識遷。◆■
16.下備八境,開生三常。滅死八境之度,長省深悔,警慎■
境:佛教指成為心意對象之世界。如:塵境;色境;法境等;境頭。
三常:佛地經論卷七(大二六·三二六中):常有三種,(中略)如是法身雖離一切分別戲論,而無生滅故說名常,二身雖有念念生滅,而依常身無間斷故,恒相續故說名為常。(一)本性常;(二)不斷常;(三)相續常。
17.景通法王說至既已,普觀眾晤(悟),于其旨中,論以慧圓■
18.諸界,但有人受持讀誦,信解勤行,當知其人,德超■
19.如海溢坳平,日升暗滅,各證太寂,曉自在常,喜滌◆■
[注 釋]
①以弗所會議是拜占庭帝國于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城舉行的基督教全體會議,該次會議決定基督既是人又是神,神性和人性是相互統一的。
②會昌法難即唐武宗滅佛,會昌是唐武宗的年號,由于佛寺的經濟特權損害了國家的利益以及唐武宗本人的信仰問題,在其當政期間,發動了大規模的毀佛運動。
[參考文獻]
[1]景凈,呂秀巖.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Z].西安:西安碑林博物館,781.
[2]陳義海.變了形的福音[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2).
[3]賴永海主編,劉鹿鳴譯注.楞嚴經[M].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