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高師專業學生而言,在掌握鋼琴技能后,需要從鋼琴作品入手,練習特定的曲目,感知不同的音樂情感、氛圍,學習不同的技巧,這樣才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鋼琴知識與技術,并且做到熟練運用。因此,本文分析了在高師鋼琴教學中,鋼琴作品所體現出的幾個重要因素,以期能夠在鋼琴教學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鋼琴作品;高師教學;鋼琴教學
高師鋼琴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出專業素質優秀的高師教師,而以往流傳下來的優秀音樂作品則是教師開展教學時的最佳參考。因此,文章需要進一步分析鋼琴作品在高師鋼琴教學的實際應用中有著怎樣的重要作用,進而為教師的實際教學提供相應的參考。
1 豐富教學內容、傳承音樂文化
鋼琴作品對于我國高師鋼琴教師來說,是教學過程中的必要素材。教師了解的作品越多,會演奏的作品越多,掌握的知識與技巧越多,能夠教給學生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實際上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與學生共同進步的,而在進步的過程中,國內外的優秀音樂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當前的高等師范音樂教學過程中,中國鋼琴作品的缺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眾所周知,鋼琴是西洋樂器,作為源自西方的古典樂器,流傳下來的對應曲目也多是西方曲目。但是,實際上我國的許多音樂作品,與鋼琴的音色也都能夠十分巧妙的契合,因為我國的傳統音樂一路發展,已經形成了十分多樣化的風格體系,所以教師在選擇鋼琴曲引導學生時,也不可忽視中國的鋼琴曲作品。例如,《中國鋼琴名曲50首》便專門收錄了“喜豐年”“喀什噶爾舞曲”及“谷粒飛舞”等由鋼琴演奏的中國曲目,既體現著濃濃的中國特色,又突出了鋼琴的音色優勢,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加以利用,就會讓學生體驗到鋼琴與我國傳統歌曲結合后的美妙效果,自然會更樂于用鋼琴去演繹中國曲目。除此之外,教師還擺脫了選材的局限,可用的素材也更多,能夠保證課堂內容更加豐富。這顯然是有利的趨勢。[1]
2 培養全方面素養,提升演奏水平
2.1 重視作品的研究對比,培養學生音樂審美
鑒賞是學生鋼琴學習過程中的必要環節,但是當前許多教師,對于鑒賞素材的選擇,依然多局限于國外作品,而忽視了對國內鋼琴曲作品的鑒賞,也并不重視不同曲風、不同作者作品以及不同時期作品、不同國家作品的對比。學生的鑒賞能力受到局限,又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呢?實際上每一種,甚至每一首鋼琴曲目,都有著截然不同的魅力,所以我們必須要全面地去聽,才能夠發現不同。例如,從不同國家的作品差別來看,中西方鋼琴作品最主要的區別之一就是調性調式的差別,西方鋼琴曲多采用大小調體系,而中國音樂作品則更加重視音階的流暢性。兩者的風格不同、魅力不同,所以在實際欣賞時,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教師不可忽視學生鑒賞范圍的拓展,因為只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去聽,才能夠學會分辨不同風格、不同美感,這是最基本的鑒賞教育思想。
2.2 掌握不同作品演奏技巧
在學習演奏技巧時,學生需要掌握廣泛的知識與技巧,同時要融匯中西,領會不同風格。以中西方鋼琴曲為例,中西方鋼琴曲在風格上有著巨大的差異,在演奏音色以及技法上自然也有著巨大的差別。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挑戰,但同時也是豐富自身的機會。因鋼琴起源于西方,所以在中國的鋼琴曲當中,原創鋼琴曲的比重較小,很大一部分是我國原有歌曲經過改編后的曲目,而改編曲又可分為兩類:其一是由地方民族歌曲改編的作品;其二是由中國民族器樂改編的作品。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演奏技巧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引導,在引導學生學習地方民族歌曲的改編曲時,要融入地方民族樂曲原本的風格特色。例如,陜北民歌的旋律起伏大,裝飾音多,因此學生在演奏時必須要重視輕重音的運用,要做到剛柔并濟、輕重得當;而江南地區的民族歌曲則更加柔婉流暢,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演奏時則應當更加重視滑音等技巧的應用,讓學生通過柔和且順滑的音色去展現江南的溫婉風情。而在學習不同器樂的改編曲目時,教師則要首先讓學生了解原曲樂器的音色特點,例如,古箏的音域廣、表現力強、可剛可柔、古樸而典雅;馬頭琴的音色蒼涼、音量大,一般情況下利用馬頭琴演奏的曲目滑音多。學生掌握了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自然能夠更好地運用鋼琴去表現。[2]
3 對于提高個人修養和教學水平的重要作用
3.1 領略不同鋼琴作品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學生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到不同曲目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所包含的故事,這也是教師促進學生理解的關鍵手段,因為學生只有對曲目的創作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夠真正進入情境,更加生動地演繹曲目。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中國鋼琴曲的使用較少,因此便很少涉及相應的背景普及,學生亦不會主動去了解我國鋼琴曲的發展歷史。實質上鋼琴作為非本土樂器,與我國傳統曲目的融合,凝聚了許多音樂人的努力,要想利用鋼琴去展現出我國傳統音樂的美感,就必須去了解相關曲目背后隱藏的故事。例如,我國的著名作曲家汪立三先生所改編的《藍花花》《小奏鳴曲》以及《東山魁夷畫意》等作品,在50年代,堪稱是我國音樂領域突破性的壯舉,因為這三首曲目是十分傳統的民歌,在風格上,與鋼琴原有的演奏風格差異巨大,但是汪立三先生敢于邁出這一步,并且成功地改編了這幾首作品,充分地顯示了其敢于探險的創新精神。這是值得每個學生學習的精神,也是學生在未來創作中應當體現出的精神。
3.2 結合中西鋼琴作品,開展創新
創新是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一個人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在水平到達了一定的高度后,打好了樂理知識以及演奏技巧的基礎,音樂審美水平上有了提升,必然會有自己對于鋼琴樂的見解,以及關于新曲目的創想。而教師不應因學生尚未走出校園,便認為學生不具備創作與創新的能力,進而打擊學生創作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應當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已經累積了一定經驗的鋼琴學習者、演奏者,承擔著創新中國鋼琴樂,將中國鋼琴文化傳承下去的責任,并且要相信學生具備創新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在鋼琴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自我評價。因此,教師如果告訴學生,他的能力還遠遠不夠,這不僅無法激勵學生,還會使學生因過度自我質疑而失去學習的信心。當代學生是敢于創新的一代、敢于突破框架的一代,這對于教師來說,是需要歡欣鼓舞的事,教師要認識到,我國的民族音樂之所以能夠與西方樂器鋼琴融合并產生了諸多優秀作品,正是因為我國有敢于突破的音樂人,而教師也要培養這樣的音樂人,在未來推動我國鋼琴樂的發展。為此,教師必須要積極組織音樂創作相關的活動,要讓學生不要將音樂創作與創新拒之門外,不要在未嘗試之前便認為自己不可能,而是要滿懷信心地去嘗試,即便最終的結果不夠理想,也不應氣餒,只有不斷吸取經驗,才能不斷獲取靈感。
3.3 融合師范思想
高師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的教育人才,而教育工作是高師學生未來作為教師的本職工作。因此,在實際開展鋼琴教學時,教師也要融合師范思想,讓學生轉換角度,站在一名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在演奏時要考慮如何吸引學生,如何利用音樂引導學生等。鋼琴曲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推進教學進程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未來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利用音樂幫助自己的學生盡快集中注意力,投入課堂當中,全身心投入配合教師的引導,這是未來師范學生作為教師的必要技巧。教師要給予學生一些最基本的提示,例如在課堂上,發現學生情緒浮躁時,應當使用怎樣的曲目去舒緩學生的情緒;在課堂上,對于不同的活動,可以搭配怎樣的曲目,這些技巧都會在未來給身為教師的他們帶來很大的幫助。[3]
4 結語
在高師鋼琴教學中,鋼琴曲作為鋼琴教學的關鍵素材,在課堂上的應用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因此,文章分析了其實際應用的要點,望教師能夠得到一定的啟發,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阮瓊剛.“互聯網+”背景下高師鋼琴教學體系的改革探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6(04):79-82.
[2] 董敏.中國鋼琴作品在高師院校音樂專業教學中的意義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02):127-129.
[3] 孫禺慧.鋼琴音樂審美要素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208-209.
作者簡介:楊春霞(1976—),女,貴州三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教育與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