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富
[摘要] 甘肅河西地區因受其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的影響,形成綠洲性地農業生產活動,而綠洲農業又受水資源的限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為平衡上中下游地區間用水的矛盾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水案”。以此擬探析民國甘肅河西地區發生的水案,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 民國;河西;水案
[中圖分類號] K257?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19)03-0158-02
河西位于甘肅西部,因地處黃河以西而得名。但通常河西地區卻不是嚴格遵循地理意義上以黃河為界的劃分,而是主要是指祁連山以北,今嘉峪關、酒泉、張掖、金昌和武威五市的轄區。因河西走廊的氣候“風高土燥,盛夏易旱”,形成了“引水灌田,關系極重”的局面,進而使得河西地區對水資源的依賴十分嚴重,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清道光五年(1825)纂《鎮番縣志》云:本縣(今民勤縣)“地介沙漠,全資水利,播種之多寡恒視灌溉之廣……此本邑所以論水不論地也”。①正因如此,隨著地區人民對土地資源不斷利用,水資源利用的矛盾也不斷加劇,“從古到今,這里每縣的人民,一致認為血可流,水不可失,持刀荷鋤,互爭水流,斷折臂足,無一退讓,死者、傷者一年之內,不知多少”。②尤其在河流中下游區域之間為爭奪水源矛盾愈演愈烈,水利訴訟案件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到當地區域經濟發展。
一、民國甘肅河西地區水案的發生
河西農業全資灌溉,上游地區大量地引水必定使下游地區缺乏水流灌溉,故而勢必引起上中下游地區之間的用水矛盾和糾紛。為解決此類糾紛,政府及地方制定出相關的用水的鄉約及法規以此裁定和平衡上中下游區域的用水,此類案件也因而形成一個個的“水案”。
如民國二十二年(1933)因劫水和渠水分配不均出現了張掖、臨澤沙河渠案。③案中張掖人楊興儒等“屢禦頻挖”臨澤縣的沙河水渠,導致“禾嫁枯槁”“渠水殆盡,下流干涸”,最后出現毆打執法人員的情況。而后查明其原因是張掖的“漚波渠地大糧多,連年干旱水缺”,而臨澤承糧僅僅只有600擔的農賦,且“渠水寬裕,不時泛濫”,張掖卻承糧1800余擔的農賦,加之“渠水缺乏,不足灌溉”,故引起張掖地區的水利糾紛。
再如民國三十五年(1947)的安西、玉門皇渠水案。④因玉門張縣長辦理未能處理好安西和玉門分配水分,加之安西紳民未能均衡用水,且安西民眾對玉門士庶及縣長在言語態度上有失正常和藹之處,導致兩縣紳民不“互相諒解、互相忍讓”,引起一定程度的暴力糾紛。
民國三十五年(1947),武威縣西營豐樂雙城永昌四鄉農民代表祈請政府阻止“番民”私自開墾土地。⑤原因是其地灌溉水源皆發源于西把截山,而青海省香米寺屬地番民(蘇戶牛一)因游牧來至西把截山內與原先在西把截山內番民(霉霉)才子等十余人串通。在水流沿岸之地水罐口、串子灘、塔河等地開地奪水,讓下游地區用于生活和生產的水資源出現危機,使永昌四鄉民眾出現“水利則生,無水則民死”的擔憂。
甘肅河西地區因水資源而起的社會糾紛嚴重影響了此地穩定發展,水案的發生并非一時而起,而是一直存在于社會發展過程中。
二、民國甘肅河西地區水案產生原因分析
(一)土地開墾導致水案的發生
在平定準噶爾叛亂中,為籌集糧草,且為保障嘉峪關到哈密漫長運輸線的安全,清政府開始通過民屯方式經營河西地區。這一大規模土地開墾使原先緊缺的水資源更為緊缺,出現“烏頭壩與高頭壩爭水案”“白塔河、洪水河案”“閆如岳案”等水案。以武威地區為例,⑥在乾隆五年至十四年(1740~1749)涼州府有熟地164.84萬畝,但在民國時期原有的屯田制度廢除,耕地變為私有,民國三十三年(1945)統計,今武威地區有耕地234萬,其中水澆地145萬畝,可以看出土地數量大幅度增加,不可避免造成水資源平均分配的減少。再由國民政府農業部直轄各墾區逐年墾務進度統計表中統計,民國三十二年(1944)甘肅河西永昌墾區墾荒面積共3875畝,三十三年(1945)墾荒面積共5630畝,近兩年時間段內墾荒面積地比較快速地增長,但是當地的水利工程卻不能及時有效地跟進,造成了不同墾荒區之間互相爭奪水資源,嚴重時甚至引起械斗或人命等案件。
(二)水利設施修建的滯后和生態系統破壞
河西地區處于干旱與半干旱的地區,水源主要來自于祁連山的冰雪融水,而季節性的水性則必須修建水利設施進行疏通和儲存。民國時期受到國內外政治局勢的影響和甘肅地區各個軍閥的相互征伐,導致河西地區的水利設施遭受嚴重的損壞。如1933年軍閥馬步芳軍隊占據河西地區,為修建營房和橋梁,將干溝至流水溝40多平方公里區域的山林肆意濫伐,促使茂密的森林變成林相殘敗的次生林,形成大面積的荒山禿嶺。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使地區涵養水源減少,進一步加劇了河西地區水資源的緊張。
(三)水資源分配章程缺乏強制性
鑒于水案頻發,各地還通過碑刻明示分水、用水及處理水案的規則章程。如民勤縣的《鎮番龍王廟碑》《屯鎮水利碑》等,武威縣的《涼州衛高頭壩與永昌衛烏牛壩之爭水利碑》《判發武威高頭壩與永昌烏牛壩用水執照水利碑》等。清朝時,河西水利的管理主要依靠于地方士紳。進入民國,原有的水資源的管理層級削弱或弱化,政府所主導的基層管理體制式微,無力堅強有效地處理,只能按照原有的分水章程,而原有的章程僅以當地權威人士及士紳商議而成,不能夠構成法律上的強制性,也成為水案涉案雙方屢次發生的沖突點。直到1942年,國民政府頒布《水利法》,開始以國家強制性方式處理水利問題。其后甘肅省省政府相繼頒布《甘肅省水渠管理規則》《甘肅省水渠管理引水規則》,為水案糾紛的合理和有效地解決提供了一定的遵循依據。
河西地區水案的產生是多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交織的結果,既有不可控制的氣候影響,也有人為活動的推動。但在河西地區以綠洲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中,人的活動在其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民國時期,中國外部面臨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政府無力西顧。內部則有甘肅地區軍閥相互割據和爭奪地盤,正常的經濟活動無法持續和進行,再加上海原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使河西地區水利設施無力發展和修補,造成人水矛盾進一步加深。雖然抗日戰爭勝利后民國政府在河西地區修建水利設施和頒布用水章程,但仍未解決河西人水矛盾。
三、結語
水利灌溉在河西地區的綠洲農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近代以來,隨著人口數量變化、土地開墾數量增加、行政建制的演變、傳統水權分配制度的制約、水利設施的不完善和破壞等,河西地區的水案此起彼伏。河西水案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運行,公平合理地明晰水權的法律章程,有助于保障上、中、下游區域之間水資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且水利規則的形成有助于杜絕水案的發生。與此同時,在水資源利用的過程中提高其效率,對嚴重缺水的河西地區具有很大作用。以史為鑒,河西地區的水案融入歷史發展的過程,連接和影響著當今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水案歷史發生原因的研究,有助于建設美麗河西。
[注 釋]
①[清]許協:《鎮番縣志》,特藏古籍。
②潘春輝:《清代河西走廊水案中的官紳關系》,《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7年第5期,第37~41頁。
③④甘肅省檔案館編:《甘肅生態環境珍檔案(清代至民國)》,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249~255頁、第255~260頁。
⑤〕[民國]武威縣地籍整理辦事處:《據本縣西營鄉農民代表呈請無理由開墾侵占水源請鑒核示遵的呈》,檔號:026-004-0306-0018。
⑥ 武威市地方史志編輯委員會編輯:《武威地區志》,方志出版社2016年版,第5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