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摘? 要:該文對生涯教育的發展歷史及相關理論和生涯教育概念進行了疏理,介紹了國內外的生涯教育的發展狀況。總結了筆者參加高中學生的關于職業生涯教育的活動的想法,指出職業學校開展的社會大課堂和初中開放實踐課堂活動對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偏好鑒別的輔助作用,認為這種實踐活動對學生職業選擇尤其是高三學生選擇報考志愿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生涯教育? 中職社會大課堂? 職業偏好
中圖分類號:G637.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c)-0162-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提出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之一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培養職業道德,進行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因此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不僅是國家的要求也是現實學生的需求。
在百度上將生涯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生涯教育是指:社會個體在其整個生命活動中所接受的,以認識自我與職業和以規劃未來生涯為主要內容的一切教育活動。狹義的生涯教育是指:學校內實施的以達成生涯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手段。
1? 有關職業生涯教育的理論
生涯教育起源于美國,是作為職業指導、就業輔導形式出現的。1908年美國波士頓大學帕森斯教授開始從事職業指導工作,建構了協助青少年理解自己理解職業的指導。1951年金斯伯格等人寫出了《職業選擇》一書,將職業選擇過程向動態的職業生活治理邁出了一步。1971年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倫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觀念。1994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了《學校-就業法案》其目的是:使高中學生順利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包括3項內容:工作的訓練計劃、職業了解和職業探索、為學生找到實習單位和實習機會。
美國學者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影響較為廣泛。這個理論是依據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學對各種職業行為的分析,以年齡階段區分生涯發展過程:0~14歲為成長階段,通過發展自我概念,認識自己,建立對世界的正確態度并了解工作的意義。15~24歲屬于學習打基礎階段,通過學校學習、休閑活動和短期工作進行自我考察和職業探索。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24歲以后是實踐和鞏固、創新自己的生涯發展階段。
我國的職業指導起始于1916年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刊物《教育職業》。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蔡元培等人也積極投身職業指導和職業教育中來,他們對我國的職業教育理論和職業指導理論做了大量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各行各業人才奇缺,國家的政策采用統包統分形式,職業指導沒有了用武之地,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后,打破鐵飯碗,普遍實行了公司制,工作人員實行合同制、聘任制。隨著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發展,人們自主擇業成為主流,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方興未艾,人們從職業介紹所或在報紙上、電視中應聘工作,習以為常。
1996年朱啟臻的《職業指導理論與辦法》一書從心理學角度評價了職業心理和職業指導的各種理論,介紹了國外各類職業指導和職業咨詢的狀況。
2? 實踐觀摩讓筆者對學生的生涯教育有了更多了解
2017年到北京建筑大學附屬中學觀摩了該校的生涯規劃教育相關課題的展示。他們的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內容豐富,方式方法多樣,有情景劇、班會課、手抄報展示等內容,對學生的生涯教育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取得了許多成果。
首先他們對所屬班級學生進行廣泛而詳細的問卷調查,圍繞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學生對生涯規劃的認識、思考和學校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情況、學生高考志愿選擇、職業選擇等方面進行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自我認知情況比較滿意,對生涯規劃則模模糊糊,學生對于自己的職業偏好更是說不清楚了,這也造成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受父母、老師、同學的影響是決定作用的,只有極少數人能依據自己想法選擇志愿,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興趣是高一高二學生最迫切的工作。
筆者聽了這所學校的李老師的一堂班會課,內容是先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再讓學生談了感想,之后學生完成了生存島探索之旅,老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偏好,最后班會在老師的希望和鼓勵中結束。通過這節班會筆者總結認為澄清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偏好非常重要,只有這一步做好了,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才是有目標、有針對性的,學習才有強勁的動力。他們也才會有意識地搜尋了解自己喜歡的職業相關的內容,這對于高中生來說非常重要。從該校的調查問卷結果也能知道,學生對自己的志愿選擇和就業非常不確定,那么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是不清楚的,選擇的志愿更多是撞大運,這會造成將來即使考上大學也可能有很多的不適應、不喜歡、不接受的情況出現。
在這堂班會中關于生存島這個游戲環節筆者認為設計的非常好,首先對它對各種職業進行了大體上的分類,學生依據自己的偏好和能力選擇一個選項,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學生一種即時性的主觀選擇,至于說學生是不是真的喜歡這類工作,真的具備了這類工作要求的能力,這個游戲不能給出準確的說明。有什么辦法能解決呢?不僅讓學生明確自己是否喜歡這類工作,也讓老師和家長清楚自己的學生到底具備多大能力。只有親身實踐,在實際工作崗位實踐一下,就會清楚了。前幾年北京市開啟了社會大課堂和今年以來提出的初中生開放實踐活動,這兩個活動是讓學生離開教室到社會各個資源單位參觀學習、實踐,從而認識了解各行各業實際工作崗位的人們是如何工作的,讓高中生、初中生在實踐中體驗認識自己的能力和職業偏好,為他們的今后選擇志愿、選擇就業做準備。
3? 學生實踐活動對鑒別學生職業偏好有重大作用
在學校中要把生涯教育與學生的學科學習、德育教育、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清晰的認識,對其就業有切實的指導和幫助。筆者所在的中職學校就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幫助。學校依據現有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四十幾個實踐項目,涵蓋了生物制藥、環境監測分析、機械制造、電工電子、園藝、陶藝、航空、汽車、食品、物流運輸、倉儲等多個行業。這些實踐項目涉及到職業崗位有制藥車間流水線工人、有藥物檢測崗位、分析化驗員崗位、電子產品組裝崗位、園藝盆景制作、陶藝師、航空空乘、安檢、汽車維修、食品制作、物流等幾十個工作崗位,學生在實踐中充分沉浸在各個實際工作崗位的真實情景中,體驗著實際崗位操作規范要求,學習著實際崗位操作技能,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檢驗。這些能力包括智力、非智力因素,如是否細心耐心、有沒有良好的觀察能力,當然也有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考察,給出每名學生的評價。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也對相應的工作崗位要求有了真切的了解,當學生完成這些實踐項目后,他們對自己工作偏好也有了清晰的認識,學生對職業崗位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他們會反思自己先前的職業偏好,在以后填寫志愿時會有較強的選擇能力。
此時班主任再采用前文提到的生存島游戲得到的結論就更容易分辨出學生的職業偏好,真實可信。如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差、對儀器操作不敏感就不適合選擇技術行業,喜歡表演并且能言善道則選擇演員、律師等文科類行業更好。實踐中表現細致認真、觀察分析能力強的學生適合做設計、分析類的工作,而那些擅長動手操作、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學生具備創造性思維,則適合當科學家、發明家。這樣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自己就可得出一些結論,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就不全是盲目的了。總之,通過這些具體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正確認識自己對某一職業崗位的偏好,對學生未來職業選擇極大幫助。
4? 學生崗位實踐可以引導學生的職業生涯偏好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美國學者舒伯關于職業生涯的理論主要觀點:(1)獨特的個體適合某些特定的職業范疇。(2)個人職業生涯可以被引導,一方面促進個人能力和興趣的成熟,另一方面指導個人實踐。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主張。所以說,社會實踐課堂、初中開放實踐項目,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和引導有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對學生的職業偏好的強化和鑒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實踐課堂對學生職業偏好引導,用實際崗位真實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在自己做的蛋糕餅面前,那種滿足感遠遠勝過蛋糕餅的香甜,當他們制作出一盆優美的盆景,或完成一件簡單的陶藝制品,或在機床車削出一個工件,或檢測出了藥片的質量,或看到用機器壓制成型的藥片時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提高,學習的動力得到了激發。他們對職業崗位的理解比在教室中看視頻,聽解說來得更真實、更準確。
生涯教育不是一門課,它是一種生存理念,是一項生活技能,一種生活態度,對學生的生涯教育不是教會幾個概念,給出幾個行業描述,而是要在實際工作情景中體驗和實踐,只有親身經歷了職業崗位實踐,學生的職業偏好才是真實的。
5? 結語
社會實踐教育可以改善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不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清楚社會上的職業種類及各個職業崗位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學生在社會實踐項目中,可以充分了解所體驗項目職業崗位的要求,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對自己的愛好、能力、特長、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根據自己的職業偏好,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也能增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能主動地、有計劃地為自己未來設計發展方向。所以說社會實踐項目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非常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思帆.國外學生生涯教育的若干特點與啟示[J].教育與考試,2010(2):87-89.
[2] 董華翱.在學科建設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J].教學月刊 中學版,2014(12):12-15.
[3]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中生涯規劃與管理[M].北京:出版社,2013.
[4] 中國心理衛生學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5] 黃天中,吳先紅.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