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月4日,世界抗癌日。
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從全球范圍內來看,自1992年以來,癌癥的整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連續27年呈下降趨勢;
據估計,到2026年時,癌癥患者的5年生存率將達到31%;
在未來的5年~10年內,將有400萬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
讓不可能變成現實,科學研究是我們對抗癌癥最有力的武器。多虧了不計其數的研究人員、臨床醫生和患者們,是他們砥礪前行,在癌癥研究中不斷地有所發現,為我們找出了更新、更有效、更簡便易行的預防、檢測、診斷和治療手段。即使有些進展看起來只是一小步,但超過70年的累積,讓更多的患者在面對自己確診的結果時心懷希望,而不是談癌色變。
過去的2018年,仍舊是癌癥研究領域碩果累累的一年,而在眾多領域實現的多項進展中,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把罕見癌領域內實現的突破,評選為“年度最大突破”——這是對研究人員在深入理解和治療這些發病概率不足十萬分之六的“孤兒病”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極大肯定。說起癌癥,你想到的可能是肝癌、肺癌等高發病率的健康殺手,但對于罕見癌來說,由于患者人數少,開展臨床試驗、找出專門針對罕見癌的有效療法,一直非常困難。因而,2018年的5項罕見癌相關研究進展尤其令人振奮。
另外,免疫療法和細胞療法依然風頭正勁。其中,免疫療法讓肺癌治療實現了近幾年以來最重大的突破,也為實體瘤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不過,傳統療法化療也不甘示弱,研究人員仍在不斷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在實現更好療效的同時,也能兼顧患者的生存質量。癌癥診斷的重要性絲毫不遜于癌癥治療。我們都知道,很多癌癥都是由癌前病變發展而來的,只有搶在癌變之前,才能在關鍵時刻出手,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所以,研究人員一直致力于診斷技術簡單化,比如2018年出現的一項叫做“CancerSEEK”的新技術,研究稱,這是第一種能夠同時檢測多種癌癥的血檢,包括卵巢癌、肝癌、胃癌、胰腺癌、食道癌、結腸癌、肺癌和乳腺癌。另外,診斷技術還能幫癌癥患者減少過度治療情況的發生,比如一項新研究發現,70%的乳腺癌患者都不需要化療,這對女性患者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作為人體的“隱形器官”,腸道菌群和癌癥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甚至有可能影響癌癥的發生。雖然現階段的研究還不足以改變臨床決策,但微生物組和癌癥之間的聯系仍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的重點——想象一下,在未來,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改變患者體內的微生物組成,或許就能讓癌癥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
雖然很多癌癥的生存率都呈上升趨勢,但我們需要做得還有很多——如從增加臨床研究的多樣性,到更好地預測患者在接受免疫療法后的效果,甚至還有如何減輕肥胖對癌癥發生和預后的影響等等。更多詳細內容,請閱讀本期的特別關注《2018年最鼓舞人心的抗癌醫療前沿大盤點》(P34)
當然,預防癌癥,跟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息息相關。準備好了戒掉那些影響身體健康、甚至讓人減壽的“惡習”嗎?(詳見P53《健康迎新,始于辭舊》)